-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帝國余暉:中古時代:清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141308
- 條形碼:9787505141308 ; 978-7-5051-4130-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帝國余暉:中古時代:清 內容簡介
本書論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老時期清代的歷史。清朝傳九代, 十帝, 268年, 約當于公元1644至1912年。1840年, 英國殖民主義者入侵, 發生了鴉片戰爭, 中國逐漸由封建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化。
帝國余暉:中古時代:清 目錄
中古時代·清時期/001
**講清史編寫之旨趣
1.中古和近代的分界/003
2.歷史的主流/003
3.衰老還含有一定的生命力/004
4.資本主義只是停留在萌芽狀態/004
5.科學和藝術是受到相當重視的/005
6.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005
7.勾畫出一個大致的輪廓/005
第二講清時期史學領域的變化
1.清時期的史學特點/006
2.清初的史學和經世致用/006
3.清代學術和乾嘉考據/007
第三講歷史文獻學的發展和乾嘉考據史學
1.明清時期歷史文獻學的發展/010
2.錢大昕、崔述為代表的乾嘉考據史學/015
第四講章學誠著《文史通義》
1.史學經世思想的發展/020
2.重視“別識心裁”/021
3.“史義”與“史德”/023
第五講龔自珍的史學
1.提出“尊史”說/026
2.縱論歷史變遷/029
3.復興經世之學/031
第六講清皇朝的強化統治
1.一統全國,加強治理/034
2.學術文化加強控制/037
3.文學領域的代表/038
4.學術領域,考據興起/040
第七講英明君主康熙帝
1.天聰好學,少年勵志/041
2.少年天子智除鰲拜,集權于己/042
3.鏟除三藩,收并臺灣/047
4.反擊沙俄,力圖和平/051
5.親征出塞,維護大統/054
6.開創盛世,萬民景仰/057
第八講一代天驕雍正帝
1.儲位紛爭,終繼皇位/061
2.興利除弊,實心實政/063
3.財政民政,整體改革/066
4.尊崇儒家,奴化行為/070
5.改土歸流,建制邊疆/072
第九講全盛初衰乾隆帝
1.乾隆初政,撥正反亂/076
2.百務俱興,建設制度/077
3.控制西北,鞏固統一/080
4.管轄西藏,安定政局/083
5.西南地區,結束爭亂/084
6.訪求遺書,編纂四庫/085
7.揮霍浪費,敗壞成風/088
第十講反清起義與清皇朝的衰落
1.朱一貴、王倫的起義/091
2.甘肅回民新派的奮起/092
3.林爽文的臺灣天地會/093
4.貴州苗民首領石柳鄧/093
5.白蓮教徒的多方起義/093
6.曹順組織先天教起義/094
7.乾隆皇朝晚期的衰落/095
第十一講從嘉慶帝到宣統帝
1.嘉慶帝將和珅一黨一網打盡/096
2.道光帝與**個不平等條約/097
3.咸豐帝與英法俄《北京條約》/097
4.同治帝19歲崩于皇宮養心殿/099
5.光緒帝的不幸與“百日維新”/100
6.宣統帝即位四年后結束帝制/113
7.慈禧太后在清末的特殊身份/116
第十二講鄭成功抗清及收復寶島臺灣
1.隆武賜姓,海上起兵/118
2.立足金、廈,暢通貿易/120
3.和征無效,清廷失招/122
4.北伐金陵,進軍臺灣/124
5.收復臺灣,英雄永垂/126
6.兩百年間,開發臺灣/130
第十三講少數民族的不同作為
1.蒙古族并入清后全面發展/135
2.西藏實行政教分開的政策/141
3.彝族奴隸制及其多彩活動/150
4.戰斗而具高度智慧的回族/156
5.維吾爾的反抗與邊疆建設/163
6.索倫部神奇地生活在山林/170
第十四講學校制度更為周密
1.中央官學,*高學府/179
2.地方官學,規制嚴密/182
3.社會辦校,作用重要/184
第十五講科舉的恢復與*終廢除
1.童試中者,名曰秀才/186
2.鄉試中者,名曰舉人/187
3.會試殿試,中者進士/189
4.八旗宗室,參者另定/191
5.科考制度,還有武科/192
6.科目之外,還有制科/193
第十六講禮俗之大樣樣觀
1.歲時節日風俗之暢行/194
2.木蘭秋狝(圍場獵殺)/208
第十七講地理學之雙傳
1.傳統地理學進展/216
2.古代文獻的考釋/218
3.邊疆與域外地理/220
4.水系的專門研究/221
5.方志學的大發展/221
6.旅行家及其游記/223
7.走在世界的前列/224
第十八講交通及其概況
1.交通與海運/226
2.河渠與道路/227
3.郵驛之發達/232
4.中外之交通/235
5.都會之重要/241
6.交通之工具/243
第十九講衰老與資本主義萌芽
1.墾田水稻煙草等影響/245
2.農產品的加工較發達/246
3.名品青花瓷和五彩瓷/246
4.造紙印刷業也有發展/247
5.大規模的制鹽冶鐵業/247
6.海船的制造特別突現/247
7.建筑工程的大且量多/248
8.發達的特種工藝珍品/248
9.北京、南京等商業繁盛/248
10.重要的科學技術著作/248
11.勞動力逐出封建束縛/250
12.衰老時期的*大特點/250
13.新興生產事業非正常/252
14.從先進到落后的歷史/253
第二十講西方殖民勢力的東來
1.中外關系變化很大/254
2.葡萄牙的非法占據/254
3.西班牙的屠殺強占/255
4.痛擊荷蘭人的掠奪/255
5.英國殖民者的猖狂/256
6.外國的傳教與侵略/257
帝國余暉:中古時代:清 節選
中古時代·清時期
“中古時代·清時期”論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老時期清代的歷史。
清朝傳9代,10帝,268年,約當于公元1644—1911年。1840年,英國殖民主義者入侵,發生了鴉片戰爭,中國逐漸由封建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化。
清的先人原來是東北地區的女真部落,在努爾哈赤時期發展成為民族。這是一個新興的、生氣勃勃的民族。在歷史發展階段上,本來是明屬于前列,而清為后進,但由于政治上的腐敗,明被清所取代了。
清入關后,吸收前代,特別是元、明兩代進行統治的經驗和教訓,相對地說是勵精圖治、與民休息的。也重視學術文化的發揚,因而出現了康熙、乾隆之治。這是清代在歷史上的成就。清在政治上有成就,但也不可估計太高,這畢竟已處在封建社會的衰老階段。
清代的民族關系,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這時民族多,差異大,發展不平衡。滿漢關系、滿蒙關系、滿漢和其他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各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各有特點,清廷、官府,也按照不同情況分別對待。本冊不能提供充分的篇幅來論述這些問題,但重視了民族關系的主流,力求貫徹民族平等的原則,防止大民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的偏向。
清代,中外關系逐漸重要起來。對于中國在國際地位上的變化,這是一個關鍵時期。
清代的人物很多,可選而不必選者也多。本冊對人物的選擇是嚴格的,限于篇幅,可能某些人所熟知者也未選入。
**講清史編寫之旨趣
1.中古和近代的分界
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后一個皇朝。從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到宣統三年(1911年)溥儀退位,清朝統治全國長達268年。加上其在關外的興起階段,共有300多年。本冊論述的是自清太祖努爾哈赤于1583年起兵到1840年這200多年的歷史。論述的下限之所以止于1840年,是因為當前我國史學界習慣于把鴉片戰爭作為中國中古史和近代史的分期界線,我們也采用了這一看法。
2.歷史的主流
大概始自辛亥革命以后,清朝往往被稱為“滿清”,清的統治有時被說成“民族牢獄”,其實并非如此。清的統治是以滿族貴族為首的、同時也是各民族上層所共同認可的政權。這是一個在歷史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體制的繼續。清有民族壓迫的一面,有時壓迫得很殘酷,同時也有增進民族聯系、發展民族關系的一面。從歷史的長河上看,后者自然是歷史的主流,這是很值得注意的。
3.衰老還含有一定的生命力
清和明,都屬于封建社會的衰老時期。我們說衰老,不說衰落,不說解體,這是因為衰老還含有一定的生命力,有時在某些方面還可以表現一定程度的堅強。好比說三國人物黃忠人雖老,黃忠的“寶刀不老”,這就是說明這個問題的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清處于封建社會末期,但有過康乾盛世。當時的皇家,勵精圖治,整頓吏治,輕徭薄賦,獎勸農桑,平定叛亂,在政治上是有成績的。對于清史上這一類的問題,應妥善處理。一方面要加以肯定,另一方面也要重視這類社會現象的階級本質。當然,辯證地處理這些問題是很不容易的。
這里提出了新的論斷:清朝屬于封建社會的衰老時期,“我們說衰老,不說衰落,不說解體,這是因為衰老還含有一定的生命力,有時在某些方面還可以表現一定程度的堅強”。這給處于封建社會衰老時期的清朝,在某些方面、某些領域有發展、有繁榮,做出了理論上的解釋,是一個深刻的歷史哲學理念。
清朝之所以能夠統一華夏,拓疆固邊,出現“康乾盛世”局面,主要原因有三:其一,衰老的清朝,表現出一定的生命力和堅強性;其二,新興的滿族,表現出一定的蓬勃朝氣和進取精神;其三,滿漢的聯合,滿族尚武筋骨同漢族文化血肉相媾和,表現出一定的博大武勛和偉觀文業。
4.資本主義只是停留在萌芽狀態
資本主義萌芽是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社會經濟上的重要問題,史學界對此爭辯熱烈。有的學者把這種萌芽的社會意義說得幾乎是影響全面社會的新生產力,有的學者卻根本不承認這種萌芽的存在。我們認為這種萌芽是有的,但只存在于個別地區的某些生產部門,還只是停留在萌芽狀態。對于這個問題的表述要有分寸,不要夸大,也不要縮小,能說多少說多少,不要過分地推論。
5.科學和藝術是受到相當重視的
在清代,科學和藝術是受到相當重視的。在這一時期,產生了杰出的科學家,也產生了優秀的文藝作家。他們在世界歷史上同一學科門類中,也是富有成果、毫不遜色的。這兩方面內容,限于篇幅雖然不能有詳盡的論述,但也在書中給以適當的地位。
6.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
在外交關系上,清皇朝日益暴露了它的腐朽。當時,中國仍在封建制度的范圍內蹣跚前進,西方英、法、美等國已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和產業革命,還急劇向外擴張,掠奪殖民地,搶掠人畜財帛,并頻叩中國大門,不斷蠶食中國領土。沙俄屢侵黑龍江地域,英使一再來華。嘉慶以后,鴉片大量走私傾銷內地,保守落后的清王朝不識時務,不能采取相應的對策,以致國際地位日益低落,終于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
7.勾畫出一個大致的輪廓
關于清代的史料是很豐富的,有關清史問題也是很多的,當前清史研究的工作還處在一個新的起步階段。對于某些歷史問題,尚不能做出明確的論斷,但我們希望本冊能從總的方面為清史勾畫出一個大致的輪廓。
綜上所述,這是本書的主旨綱要和點睛之筆。
第二講清時期史學領域的變化
1.清時期的史學特點
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老時期。在這一時期里,封建社會固有的各種社會矛盾都呈現激化的趨勢,農民和地主階級內部各種集團的沖突空前加強。生產力在繼續發展,而生產關系卻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新生產力的發展還不能突破封建生產關系的桎梏。
清統治者在文化學術方面,采取專制政策……對學術文化采取各種辦法進行控制。**,繼續提倡八股文、尊崇孔子和程朱,以限制人民的思想。第二,查禁對于清朝不利的書籍。第三,興文字獄。第四,寓禁書于修書。雍正、乾隆時,先后官修了《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兩部大書。在編修《四庫全書》的過程中,通過普遍征書而進行對書籍的銷毀,通過對書籍的收錄而進行刪削竄改,主要目的就是寓禁于修。
這種時代特點與背景反映在史學上,一方面是因循保守氣息的充斥,另一方面是反映時代抗議精神的優秀作品不斷地問世。
自明代初年到清代乾嘉年代的史學,受時代的影響,呈現波浪式的變化,大致可分明代、明末清初、清代三個階段。*后,有龔自珍的史學。
2.清初的史學和經世致用
嘉靖、萬歷以后,社會矛盾日益復雜和尖銳,思想領域也顯得活躍起來。這在東南地區要更顯著一些。明清之際,是學術思想特別活躍的年代,當時出現一些著名的學者和大師,講求經世致用,有不少名著問世,在學術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
……從嘉靖、萬歷年間的“六經皆史”到明末清初的“經世致用”,這是明清時期史學的第二階段。“六經皆史”,是要抹去作為封建統治的思想工具的靈光。“經世致用”,是要消除封建君主專制的淫威。這反映了封建社會晚期“窮則思變”的要求。但這時新生力量還很微弱,還沒有可以沖破封建桎梏的能力。在封建的文化高壓政策之下,到了乾嘉年代,史學的大量工作便向歷史文獻學和考據史學的方面轉化,明清時期的史學從而進入第三個階段……
3.清代學術和乾嘉考據
清代學術,包括的范圍很廣,其中乾嘉考據頗為突出。
章炳麟在其所著《檢論》卷四《清儒》篇中,對清代學術有比較全面的論述。他指出,清代學術有經學,有浙東史學,有所謂“桐城義法”,有常州學派。他所謂“經學”,是乾嘉考據所開始經營的范圍,后來范圍擴大了。章氏說:“清世,理學之言竭而無余華。多忌,故歌詩文史枯。愚民,故經世先生之志衰。家有智慧,大湊于說經,亦以紓死,而其術近工眇踔善矣!边@是說清代學術,于理學、文史和經世之學均已衰落,才智之士為了避免迫害,大致走入說經之一途。章氏又說:“始,故明職方郎昆山顧炎武為《唐韻正》《易》《詩本音》,古韻始明,其后言聲音訓詁者稟焉。太原閻若璩撰《古文尚書疏證》,定東晉晚書為作偽,學者宗之。濟陽張爾岐始明《儀禮》;而德清胡渭審察地望,系之《禹貢》。皆為碩儒!彼J為這些人“草創未精博,時糅雜宋明讕言”。實際上,顧炎武、閻若璩、胡渭等人的音韻、訓詁、辨偽、經解,只能是乾嘉考據的先行者,他們的考據之學在清初學術上并沒有多大地位。顧炎武的考據只是經世之學的手段,跟乾嘉考據有很大的區別。乾嘉考據只是繼承顧炎武學術之技術性的一面,而舍棄了他的精髓。
關于乾嘉考據,章炳麟認為:“一自吳,一自皖南。吳始惠棟,其學好博而尊聞。皖南始江永、戴震,綜形名,任裁斷。此其所異也!
所謂吳學,章炳麟說:“先棟時有何焯、陳景云、沈德潛,皆尚洽通,雜治經史文辭。至棟,承其父士奇學,揖志經術,撰《九經古義》《周易述》《明堂大道錄》《古文尚書考》《左傳補注》,始精眇,不惑于聞,然亦泛濫百家,嘗注《后漢書》及王士稹詩,其余筆語尤眾。棟弟子有江聲、余蕭客。聲為《尚書集注音疏》,蕭客為《古經解鉤沉》,大共篤于尊信,綴次古義,鮮下已見。而王鳴盛、錢大昕亦被其風,稍益發舒。教于揚州,則汪中、劉臺拱、李悖、賈田祖以次興起。蕭客子弟甘泉江藩,復纘續《周易述》。皆陳義《爾雅》,淵乎古訓是則者也!
所謂皖學,章炳麟說:“震生休寧,受學婺源江永,治小學、禮經、算術、輿地,皆深通。其鄉里同學有金榜、程瑤田,后有凌廷堪、三胡。三胡者,匡衷、承珙、培翠也。皆善治《禮》。而瑤田并通水地、聲律、工藝、谷食之學。震又教于京師,任大椿、盧文弨、孔廣森皆從問業。弟子*知名者,金壇段玉裁、高郵王念孫。玉裁為《六書音韻表》以解《說文》,《說文》明。念孫疏《廣雅》,以經傳、諸子轉相證明,諸古書文義詰詘者皆理解。授子引之,為《經傳釋詞》,明三古辭氣,漢儒所不能理繹。其小學訓詁,自魏以來,未嘗有也。近世德清俞樾,瑞安孫詒讓,皆承念孫之學。樾為《古書疑義舉例》,辨古人稱名抵牾者,各從條列。使人無從疑眩,尤微至。世多以段、王、俞、孫為經儒,卒*精者乃在小學,往往得名家支流,非漢世《凡將》《急就》之儕也。凡戴學數家,分析條理,皆參密嚴琛,上溯古義,而斷以己之律令,與蘇州諸學殊矣!
這些話說出了乾嘉考據之概貌,而考據的范圍包括了音韻、訓詁、算術、輿地、聲律、工藝、谷食之學,于經傳之外,旁及子史。這些學者確實下了功夫,在古籍整理上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使一向難以通解的書得以通解,一向真偽難辨的書得以正確的理解,沉沒已久的古音古義得以復現。但這些成績僅限于很小的天地內,對于明清之際以“經世致用”為目標的史學來說,是無從比擬的。作為皖派領袖的戴震,本來既是考據學家,又是哲學家。但他在哲學方面的學術表現不只為其考據學上的成就所掩蓋,而且為其后學者所諱言。風習的移人,于此更可值得注意。
關于浙東史學,章炳麟說:“自明末有浙東之學。萬斯大、斯同兄弟,皆鄞人,師事余姚黃宗羲,稱說《禮經》,雜陳漢、宋,而斯同獨尊史法。其后余姚邵晉涵、鄞全祖望繼之,尤善言明末遺事。會稽章學誠為《文史》《校讎》諸通義,以復歆、固之學,其卓約近《史通》。而說《禮》者羈縻不絕。定海黃式三傳浙東學,始與皖南交通。其子以周作《禮書通故》,三代制度大定。唯浙江上下諸學說,亦至是完集云!比f斯同、全祖望對明史的工作,其興趣在于保存明代文獻,他們還有清初學者那樣的民族思想。他們的工作是跟考據家的古籍考訂不同的。章學誠是乾嘉年代的史學大家,他的代表作《文史通義》及方志學,很值得重視不究。
歷史文獻學和乾嘉考據史學,在清代學術上占據重要的地位。對此,下文做專門介紹。
對于乾嘉年代的撰述,也還值得一提的。秦蕙田的《五禮通考》,是典章方面的通史。畢沅的《續資治通鑒》,是緊接《資治通鑒》的編年體宋元史,兩部為史書中有分量的作品。
*后,還要提到龔自珍的史學。龔自珍是思想家,也是歷史家。他提出學說,治西北輿地,提倡經世之學,憤恨封建的黑暗,憧憬未來社會的曙光。由于當時社會和文化舊的還很深厚,尚無光明前景,故他思想上新與舊、傳統與異端的矛盾交織,顯示出新的不免稚弱,而舊的尚很沉重。
總之,明清史學的紛繁現象,是社會變革的矛盾運動在史學領域里的反映,有的反映得明顯,有的反映得曲折,有的為封建桎梏所緊緊掌握,有的是要掙脫封建桎梏而又苦于力量的不足。至于龔自珍的史學,則透露出一定的近代啟蒙思想。
……
帝國余暉:中古時代:清 相關資料
壽彝的治史是多方面的,幾乎是無所不涉及的,而其專業卻更多重視中國史學史。中國史學源遠流長,史家前后輩出,絡繹不絕,是應該有其專史的。歷代對此都曾有研究,有關著作亦殊不少,可是近數十年來,卻還有待于繼續開拓……壽彝為了彌補這樣的缺陷,在這方面用了很大的工夫……特別是《史學史研究》已經成了研究歷史的學人不可或缺的讀物。這就不僅是在開風氣,而且是為天下師了!纺詈!£兾鲙煼洞髮W原副校長、歷史文化學院名譽院長
古往今來,大凡有作為的學人,在治學道路上總是有一種思想上的境界和動力。正是這種境界和動力,使他們能夠堅持不懈地追求、攀登,直到光輝的頂點和生命的終結。這些學人留給后世的,不只是他們的皇皇巨著,還有他們的思想和精神。白壽彝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學人,一位享譽中外的史學家。當我們懷著欽敬的心情,去追尋白壽彝先生的治學道路時,就會逐漸感受到他的這種思想動力的巨大和長久!牧謻|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中國這么大一個國家,歷史悠久、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情況復雜,我們中國人自己要了解這些都不容易,外國人了解這些就更難。但是白壽彝同志的書,不但使我們逐漸了解了我們的歷史,也使一部分外國人逐漸了解了我們的歷史,特別是正確地了解了我們的歷史。——楚圖南 作家、翻譯家、書法家
春秋九十載,學術生涯七十年,先生學術的追求,是創新的意識,批判繼承祖國文學遺產,成自得之學;先生學術求索的理念,是通古今之變,關注祖國歷史的興衰,思考民族的未來。先生在民族史、民族理論、文學理論,在中國史學史、中國通史、中外交通史以及歷史教育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驕人的成就。——中國史學會
帝國余暉:中古時代:清 作者簡介
該系列為白壽彝之子白至德根據白壽彝史學論著整理編著而得。白壽彝,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杰出的民族理論工作者。回族,河南開封人,早年就讀于中州大學、文治大學和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研究生。曾為云南大學、重慶中央大學、南京中央大學教授,北京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 >
推拿
- >
山海經
- >
自卑與超越
- >
姑媽的寶刀
- >
隨園食單
- >
莉莉和章魚
- >
二體千字文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