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意大利文藝復興倫理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02562
- 條形碼:9787520302562 ; 978-7-5203-0256-2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意大利文藝復興倫理學 內容簡介
《意大利文藝復興倫理學》以精神分析學、符號學、人類學、社會學、詮釋學以及跨學科的結構主義的方法,從意大利黑死病對時代產生的影響入手,對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倫理學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和考察。期間涉及自由、人權、尊嚴、正義、平等等倫理學話題,包括黑死病癥候下的身體、時空暮景;文藝復興時期的道德精神分析;自由及其自否定;文藝復興與尊嚴發軔的漸變譜系;文藝復興與過度人權時代;從積極正義到消極正義等。
意大利文藝復興倫理學 目錄
一 “不存在”的時代
二 “失敗的”背景表征
三 文藝復興與倫理圖示
(一)語言“穹若”與前象征倫理
(二)游動空間與倫理范式
四 倫理樣式
五 研究方法
**章 黑死病癥候下的身體、時空幕景
一 黑色斑下的身體倫理學
(一)危險的身體
(二)身體反控與新身體倫理
二 空間生產與新倫理范式
(一)癥候空間
(二)空間、政治與倫理
(三)空間經濟與個人自由
三 結語
第二章 文藝復興時期的道德精神分析
一 象征“侵凌”
(一)獵巫與鐫刻
(二)語音與“父親”
二 實在界的“誘殺”
(一)“原質”誘惑
(二)“原質”反撲
三 想象界退行
(一)鏡像自我
(二)前象征“道德”
第三章 自由及其自否定
一 越獄者及其絕對自由
(一)被離場的限制
(二)Chamaeleonta(變體)
二 游戲者及其界限的人工生成
(一)逃回限制
(二)*初之“我”
(三)“游戲者”隱喻與“越回”人群
(四)走向他者的“我”:絕對自由的一重消解
(五)走向“我”的他者:應激倫理對自由的二重否定
三 舉燭人的自反身份與自由的復魅
(一)舉燭人:作為越獄者與游戲者的身份自反
(二)受傷的“舉燭人”與自由的理性重建
(三)被迫的道德責任
(四)“棄約”之后的“契約”
(五)結語:舉燭人的受傷與未竟的自由
第四章 文藝復興與尊嚴發軔的漸變譜系
一 不安的尊嚴:對“尊嚴”范疇的一般性討論
二 “竊回”的尊嚴:神性尊嚴與人性尊嚴的相互消解
三 敷衍的尊嚴:人性尊嚴對神性尊嚴的單向回避
四 合謀的尊嚴:人性尊嚴與神性尊嚴的相互加強
五 神秘的尊嚴:可能的人與必然的尊嚴
六 未來的尊嚴:關于理想尊嚴的當下鉤織
第五章 文藝復興與過渡(度)人權時代
一“過渡人權”時代:一種積極意義的臨人
(一)從“上帝的(人)”權到人權
(二)從人權到主觀人權
(三)積極財產權與消極人權
二“過度人權”時代:一種消極意義的不足
(一)超重的人權與失重的道德
(二)法律余悸與人權踩空
(三)復數人權與單數自由
(四)民主之萎:從人權到一個人的權力
(五)人權降格與尊嚴仰視
三結語
第六章 從積極正義到消極正義——但丁與馬基雅維利的國家正義思想比較研究
一 正義及其實現載體
(一)但丁:帝國與普遍公理
(二)馬基雅維利:國家與消極正義
二 正義的建構方式:但丁的目的論與馬基雅維利的辯證法
(一)但丁的自信及其缺省
(二)Virtu與“政治人”的構建
(三)但丁關于“上帝之愛”與“彼得之恨”
(四)馬基雅維利對宗教的愛或恨
三 維護的正義:但丁的省略與馬基雅維利的詳述
(一)但丁與西方式“無為”
(二)馬基雅維利:從道德正義到權利正義
(三)法律、權利及其公正
四 結語
參考文獻
外文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文獻(包括中文譯著)
后記
跋
意大利文藝復興倫理學 節選
(二)語音與“父親” 1.“十字軍”與語音 那個“西西里牛”刑具傳說由一個叫Perillus的希臘人為了阿格里真托的(Agrigentum)暴君法拉里斯(Phalaris)而發明的。為了憑借自己的發明拿到可觀的報酬,他成為**個關入銅牛中受酷刑的人。據報道,當君主厭倦了這種虐待刑罰時,他也成了銅牛酷刑的*終受害者。這種發明者和君主自愿接受酷刑死亡的傳說泄露了象征秩序的第二種不自信的①,卻故作堅強有力的治理方式:擦除的、“溶化的”方式。那種對身體和精神實在界的局部塑形已經難以滿足11世紀以后的象征實體,它要將異己的象征全部抹平,讓那些身體和精神向后消失。十字軍六萬人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靠著一種狂熱沖動向東方的耶路撒冷迸發,這帶著某種理念轉折的意味。以前那種通過“刻寫”身體以引起精神禁錮的方式已經不再能夠滿足象征實體的全部野心,那些將身體以殘酷的方式肢解甚至焚燒的形式被象征界自身否決,認為這樣“清淡的”凝視造成的震顫不足以完成*終的神圣使命。那種秩序野心由此從自我的基督群體向“東方”②世界蔓延,其目標也不再是“閹割”或者整飭,而是消滅“異教”的整體。象征實體的野心從對實在的“深雕”轉入對其他象征類型的“實在化”,直接殺死還不夠,因為那些被殺死的頑固靈魂還可能返回“復仇”。基督徒殺死異教徒后還要誦讀那些會導致“第二次死亡”(拉康)的經文,確保兩次死亡帶來的是從未存在過的虛無,“尸體”的象征殘余不會再次尋機報仇。 “口號”是任何狂熱行動的重要“音響”,在十字軍中口號顯得更加重要,“為了主的榮耀”這一簡單的口號具有重大的“述行”(簡奧斯汀)力量,敘述和喊叫并非在行動之前,其本身與行動具有“同時性”。那個天空中的隱約實體透過幾乎所有歐洲人的嘴向外發聲,這個聲音成為持續狂熱的能量源頭。德里達曾論述過西方世界是“語音中心主義”的,而口號即為語音中的語音。聲音告別了文字可能的缺場與匿名性質,聲音(口號)的在場印證了主體的在場,在聲音中,“‘意識’要說的不是別的,而只是活生生的現在中面對現在自我在場的可能性”①。東征途中的十字軍的口號聲音造成了地震一樣的搖動,他們的行動“全部”是由聲音陪伴的。人類史上的大部分戰斗都需要借助某些口號和樂器來將分散的意志整合,并以強化的力量攻擊敵人,然而即使是那些具有共同意識形態目標的戰斗口號也沒有十字軍的口號響亮和持久,與其說聲音是十字軍吼喊出的,不如說是“那個”聲音“生產”出了那些聲音,然后通過某些身體來釋放。此刻,語言的意義是邏各斯,即神言。“偉大的”這一修飾上帝的永恒的形容詞被十字軍反復喊出,意識形態以固定的方式凝結在句子之后,便需要維持自身的穩定性以傳達“頑固.”的思想內涵,所以需要重復自身。顯然,口號往往成為意識形態的統一傳聲筒,句子直接凝縮為一句或者幾句口號,并被反復喊出。此刻的象征實體完全化為聲音,它不再是酷刑和獵巫階段“視覺的”與“凝視的”。當象征完全以聲音的樣貌顯現時,象征變得無比“純粹”,對比于視覺的散亂,聲音總是收束的、一維的,任何實體都很難在同一時間發出幾種聲音。聲音在目的性上一般強于顏色,“聲音的特性是流逝、逃逸……顏色從屬于地點,它在靜穆中閃爍”②。語音和直接殺戮都是“父親的”,是俄狄浦斯化的純粹形式。這種形式告別調和性,也不再能夠容忍雜多的存在。那個“聲音”不再滿足于對一些身體和精神“實在”的簡單鐫刻,而是要讓所有的異類存在直接消失。如果說獵殺女巫的行為還是以“母親”對部分異端的勸解為主要特征的,勸解無效也只是殘忍處死其中的“部分”女性以滿足視覺意識形態的規勸目的,十字軍的屠城則是“決絕的父親”直接取消發出不同“聲音”的身體,從而完成那個“大他者”聲音的絕對指令。 ……
意大利文藝復興倫理學 作者簡介
徐艷東,男,1982年3月出生,內蒙古赤峰人,意大利馬切拉塔大學(universita deliscudi di Macerata)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后,現就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主要研究領域:意大利傳統哲學,文藝復興倫理學,意大利現當代哲學,中意哲學比較。曾在《哲學動態》、《世界哲學》等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主編《中國應用倫理學2014-2015:應用倫理學視野中的人的問題專輯》。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虎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山海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