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大文學史視域下的賈平凹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78530
- 條形碼:9787010178530 ; 978-7-01-017853-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文學史視域下的賈平凹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提出融通中國文學“大傳統”與“小傳統”的“大文學史觀”,意在和克服習用多年的“現代性”視域,以充分釋放被壓抑的中國文學“大傳統”的解釋資源,重新評價賈平凹及中國當代文學。通過對國內幾部重要文學史“史觀”的局限分析,認為“現代性”視域客觀上限制了對賈平凹作品文學史價值的深度探討。《老生》與中國古典思想的世界想象以及與道家美學的內在關聯,亦說明從“大文學史”出發理解賈平凹作品的必要性和適切性。而以中國古典傳統為基本視域,在規避西方現代小說觀念局限的基礎上,系統梳理賈平凹小說詩學與中國古典詩學的承傳關系,是有效完成中國古代文論現代轉換的方式之一。此一思路,不惟可以拓展賈平凹研究的視域,亦可豐富“五四”以降中國文學的史性敘述。本書在古今中西文化的宏闊視野中提出了一些具有開拓性的新觀點,被認為是賈平凹研究的重要收獲。
大文學史視域下的賈平凹研究 目錄
**節超越“現代性”視域
第二節融通“大傳統”與“小傳統”
**章文學史的“故事類型”與賈平凹評價的限度
**節文學史“重寫”的限度
一、從“改革文學”到“尋根文學”
二、“尋根文學”的限制
三、可以被“重寫”的文學史
第二節“宏大敘事”與“被遮蔽的意義”
一、文學史言說的難度
二、規避“宏大敘事”
三、未曾“去蔽”的“意義”
第三節現代性與文化性情的感性迷醉
一、“現代性”理論的局限
二、《廢都》與1990年代的知識分子問題
三、“鄉土中國”與“現代中國”的抵牾
第四節文化困厄的審美救贖
一、“鄉土中國”的現代性隱憂
二、“人文精神大討論”與“《廢都》現象”
三、文化困厄的審美救贖
四、文學史的“故事類型”
第二章從中國文學“大傳統”出發的思與言
**節從“人”“地”之道到言“天”之境
一、《周易》智慧與道家的歷史闡釋學
二、崇陰尚柔與人物性格的復雜展開
三、從“人”“地”之道到言“天”之境
第二節《紅樓夢》“影響的焦慮”和境界的再生
一、目光的“政治”和小說的倫理學
二、“無限的實”,抑或“無限的虛”
三、生命悲感與時間之喻
四、境界的再生
第三節文體、筆法與古典的遺韻
一、作為文體家的小說家
二、“閑筆”的意味
三、古典傳統的心性與韻致
第四節超越“啟蒙”意義上的“鄉土敘事”
一、超越“啟蒙”意義上的“鄉土敘事”
二、“中國之心”及其敘事話語
第三章中國古典思想世界與文本境界的開顯
**節天人之際:《老生》與中國古典思想世界
一、歷史敘事中的諷喻
二、民族本真形象的價值參照
三、天人之際
第二節“桃源”原型與道家美學
一、《老生》的閑筆
二、“桃源”的原始典型
三、無言而永在的“沉靜”
第四章小說詩學的古典特征
**節本土經驗、現代意識與中國氣派
一、融合本土經驗與現代意識的文學自覺
二、超越“古今中西之爭”的文化認同
三、中國經驗與國家形象
第二節“水”與賈平凹的小說詩學
一、“水之性”與“文之道”
二、“水”的詩學:蘇東坡、沈從文和賈平凹
第三節“全息”與現實主義的可能
一、古典文脈接續的難度
二、《紅樓夢》中的“歷史文化全息圖像”
三、《周易》精神與小說世界的生成
四、克服“古今中西之爭”的局限
結語賈平凹研究:向新的可能性敞開
一、研究方法的進一步說明
二、賈平凹研究:一個延展性的論題
三、兩個有待展開的重要論題
參考文獻
一、專著類
二、論文類
后記
大文學史視域下的賈平凹研究 節選
而“為了擺脫現實生活中人事的困擾,我只有面對了莊之蝶和莊之蝶的女人,也就常常處于一種現實與幻想混在一起無法分清的境界里。”極而言之,“這本書的寫作,實在是上帝給我太大的安慰和太大的懲罰,明明是一朵光亮美艷的火焰,給了我這只黑暗中的飛蛾興奮和追求,但誘我近去了卻把我燒毀。”一次擺脫現實主義的限制,且直抒性靈,還能安妥破碎的靈魂的寫作,如何有著如此巨大的冒犯性,以至于彼時的知識人幾乎眾口一詞,必欲除之而后快?!《廢都》當年的批評者陳曉明在多年之后,對此做過反思:“莊之蝶在九十年代出現,全然是一個文化上的另類。人們看清了他來白那些古籍,但卻并不打算了解和認真對待賈平凹的意圖。”彼時的知識分子,正在以狂飆突進的姿態,大踏步地邁向文學與文化的“現代性”。而以“啟蒙”“進步”“發展”為核心的現代性語匯與以性靈、氣韻為核心的“傳統”存在著天然的“敵意”(在文化的“古今巾兩之爭”的內在困局之中,二元對立式的狹隘的文化進步觀念的自然表現)。1980年代末知識人群體性的精神挫折一變而成為巨大的否定性的力量,并隨時尋找著“攻擊”的對象。先是痞性十足且膽敢宣稱“躲避崇高”的王朔,再就是面對世界的無力的、“頹廢”的莊之蝶及其創造者賈平凹:“他(賈平凹)有歷史的敏銳性,幾十年代初的要害問題之一就是知識分子問題,這是八十年代終結的后遺癥。
大文學史視域下的賈平凹研究 作者簡介
楊輝,1979年生于陜西藍田,文學博士,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在站博士后,兼任中國現代文學客座研究員、陜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秘書長、西安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出版有著作《小說的智慧——以余華的創作為中心的思想考察》、歷史文化散文《終南有仙真》等6編選《賈平凹文論集》(三卷本)。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南方文壇》《文藝爭鳴》《當代作家評論》等報刊發表論文六十余篇。曾獲陜西文藝評論獎一等獎,陜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入選“陜西百名優秀中青年作家藝術家扶持計劃”。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二體千字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莉莉和章魚
- >
煙與鏡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