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天山廊道:清代天山道路交通與驛傳研究-絲綢之路通鑒-卷四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1386354
- 條形碼:9787561386354 ; 978-7-5613-8635-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天山廊道:清代天山道路交通與驛傳研究-絲綢之路通鑒-卷四 內容簡介
《陜西師范大學“一帶一路”智庫集成·絲綢之路通鑒·卷4 天山廊道:清代天山道路交通與驛傳研究》研究對象為清代天山廊道的路網,上編“道路交通篇”主要從道路交通史的角度,探討了構成該路網的八條天山南北通道的道路概況、使用與地位等問題;下編“驛傳篇”從動態的角度探討了天山廊道驛傳體系的方方面面,諸如驛傳平臺的演變(軍臺、營塘、驛站、電報與郵政)、驛傳平臺的內部組織(如驛站之驛書、驛馬、馬夫、官店等)、驛傳經費(開支、來源、奏銷)、驛傳功能(傳遞文報、運輸官物、接待官員)、驛傳的弊端及其整頓、驛傳管理及其與當地社會的關系等內容。通過以上探討,不僅使得清代天山廊道的道路網絡清晰呈現,而且整個路網的驛傳運作也得以動態觀察。
天山廊道:清代天山道路交通與驛傳研究-絲綢之路通鑒-卷四 目錄
一、研究緣起
二、研究現狀
三、研究資料
四、主要創新
五、研究方法
六、幾點說明
上編 道路交通篇
**章 那林草地道
一、道路概況
二、道路使用及廢棄
三、廢棄原因及后果
第二章 伊犁通烏什道
一、達瓦奇逃遁路線
二、道路概況
三、道路使用
第三章 冰嶺道
一、道路概況
二、道路使用
三、道路信仰與地位
第四章 伊犁通庫車及喀喇沙爾路
一、伊犁通庫車路
二、伊犁通喀喇沙爾路
三、道路地位
第五章 哈密至巴里坤路
一、道路開辟與使用
二、交通設施與路線演變
三、道路文化遺存
第六章 小南路
一、東天山中段道路網
二、從“小南路”到“中大道”
三、小南路驛站及其里程
第七章 他即溝路
一、路名之由來
二、商貿通道
第八章 后溝路
一、道路名稱及前期建設
……
下編 驛傳篇
天山廊道:清代天山道路交通與驛傳研究-絲綢之路通鑒-卷四 節選
《陜西師范大學“一帶一路”智庫集成·絲綢之路通鑒·卷4 天山廊道:清代天山道路交通與驛傳研究》: 五章哈密至巴里坤路 關于這條道路在清朝的開辟與使用,《新疆識略》認為:“自巴里坤踰天山三百三十里為哈密城,即古伊吾廬,其山道險峻,盤道數十折,衛以欄楯。雍正十一年(1733)大將軍查朗阿命兵部員外郎阿炳安所辟也。”但閱讀史料,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簡單。清朝對這條道路的使用與修建,是在與準噶爾的斗爭中逐漸形成的,因此不得不先回顧一下清朝對連接道路兩端哈密與巴里坤兩地的經營史。一、道路開辟與使用 明朝末年,來自哈密衛的輝和爾都督等入貢中原,后值賊寇奪取敕印,被迫稽留肅州,至順治四年(1647)向清朝乞糧,表示愿意效忠天朝,被詔準。順治六年(1649),河西發生丁國棟等人煽動啥密及吐魯番部掠擾內地民人事件,清朝遂閉關絕貢。八年(1651),哈密使人請貢,甘肅提督張勇令其盡歸內地民人才可。至十二年(1655),哈密赍葉爾羌表,反悔當初得罪天朝,獻內地十五人,遂被允準。十三年(1656),哈密貢使入京,并定額三十人入覲,從者三百留肅州。但此后哈密一直處于準噶爾的勢力范圍之內,直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噶爾丹為清軍所敗,次年,哈密額貝都拉遣次子白奇伯克擒獻噶爾丹次子及從屬,受到清朝的冊封.“詔以額貝都拉為一等札薩克,仍達爾漢號”。次年清朝即“遣官赴哈密編旗隊,設管旗章京、參領、佐領、驍騎校各員,肅州別設佐領一”。從此哈密正式納入清朝的統轄范圍之內。在清朝與準噶爾的軍事對抗中,哈密山北巴里坤地方也成為雙方勢力角逐的前線,康熙十八年(1679)清朝開始在當地設邊備汛,三十五年(1696)設哨,至五十四年(1715)內屬。從此,哈密、巴里坤兩地均處在清朝的控制之下,兩地之間必然發生交通往來,這就意味著彼此之間應該有某種道路的聯系。 康熙五十五年(1716),議政大臣等奏:“現今大兵駐扎巴爾庫爾,與哈密之額敏相近,應令席柱將額敏所有之米糧牲畜給與兵丁接濟,俟將運到之米償還,牛羊折銀償還,至于糧餉甚屬緊要,應照富寧安所奏,用山西、陜西小車三千輛,每輛用車夫三名,自嘉峪關至哈密安設十二臺,每臺各分車二百五十輛,令其陸續轉運,此臺應令巡撫綽奇前往安設。”但幾個月后,富寧安指出“甘肅巡撫綽奇見今用小車安設臺站直抵哈密,應將所運之米用駱駝馱載運至巴爾庫爾,但哈密至巴爾庫爾程途雖近,其間有科舍土嶺”,因而奏請“自巴爾庫爾至科舍土嶺北口請安設三臺,令巴爾庫爾駐扎之步兵牽駝運送,自哈密至科舍土嶺南口亦請安設三臺,令哈密駐扎之二百兵丁牽駝運送,即令見今運米官員并發往效力官員協同管理”,均被允準。可見,兩地之間道路交通就此初步建立起來,并成為供給山北巴里坤清軍大營的重要糧餉運輸通道,很快繁忙起來,并增加馬匹,如康熙五十八年(1719),富寧安奏:“巴里坤至哈密站舊各置馬,準噶爾使及降人至,并乘巴里坤站馬至哈密,又自哈密札薩克所撥馬送布隆吉爾,今歸附者眾,馬不能給,請于巴里坤站增馬五十,哈密站增馬八十,從之。”同年靖逆將軍富寧又奏:“自哈密來巴爾庫爾之路,已成通衢,聚集之人亦多,應將自哈密雇運到營腳價,每石減銀五錢,給銀三兩五錢。額敏在塔爾那秦所種青稞運至哈密腳價,每石減銀三錢,給銀一兩七錢。又自哈密運送至營,亦每石減銀五錢,給銀三兩五錢,共減銀四千四百兩有奇。見應給腳價銀三萬九百兩有奇,請令甘肅巡撫綽奇照數速行解送,交與侍郎海壽,將哈密收貯裹帶之糧七千九百五十石,并額敏在塔爾那秦所種之青稞六百八石雇運至營。”可 ……
天山廊道:清代天山道路交通與驛傳研究-絲綢之路通鑒-卷四 作者簡介
王啟明,博士,陜西師范大學中國西部邊疆研究院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清代西北邊疆研究,已經在《世界宗教》《文獻》《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 甘暉,陜西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國高等教育》《高等理科教育》《思想教育研究》《蘭州大學學報》《科學·經濟·社會》《光明日報》等刊物上發表文章20余篇,主持或參與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教育部研究課題多項。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