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舊人舊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9936222
- 條形碼:9787539936222 ; 978-7-5399-3622-2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舊人舊事 本書特色
品讀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他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 《舊人舊事》一書精選出汪曾祺*具代表性的經典小說作品,使讀者能集中體味他“京派小說”的獨特藝術風韻。 本書包括《牌坊——故鄉雜憶》、《未盡才——故人偶記》等經典短篇。
舊人舊事 內容簡介
品讀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他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舊人舊事/汪曾祺代表作系列》精選出汪曾祺具代表性的經典小說作品,使讀者能集中體味他“京派小說”的獨特藝術風韻。
舊人舊事 目錄
自報家門
我的家鄉
我的家
我的祖父祖母
我的父親
我的母親
大蓮姐姐
我的小學
我的初中
花園
多年父子成兄弟
舊病雜憶
隨遇而安
自得其樂
我的創作生涯
輯二 故里雜憶
草巷口
三圣庵
牌坊——故鄉雜憶
道士二題
文游臺
冬天
他鄉寄意
吳大和尚和七拳半
一個暑假
一輩古人
輯三 故人偶記
名優逸事
譚富英佚事
晚翠園曲會
裘盛戎二三事
未盡才——故人偶記
老董
潘天壽的倔脾氣
哲人其萎——悼端木蕻良同志
才子趙樹理
林斤瀾!哈哈哈哈……
老舍先生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沈從文轉業之謎
輯四 西南聯大
七載云煙
翠湖心影
新校舍
白馬廟
觀音寺
蔡德惠
地質系同學
唐立廠①先生
金岳霖先生
聞一多先生上課
吳雨僧先生二三事
輯五 談古論今
八仙
羅漢
建文帝的下落
徐文長的婚事
吳三桂
嚴子陵釣臺
釣魚臺
午門憶舊
玉淵潭的傳說
舊人舊事 節選
《舊人舊事/汪曾祺代表作系列》: 我是一九二〇年生的。三月五日。按陰歷算,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元宵節。這是一個吉祥的日子。中國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日,到現在還是這樣。到了這天,家家吃“元宵”,南北皆然。沾了這個光,我每年的生日都不會忘記。 我的家庭是一個舊式的地主家庭。房屋、家具、習俗,都很舊。整所住宅,只有一處叫做“花廳”的三大問是明亮的,因為朝南的一溜大窗戶是安玻璃的。其余的屋子的窗格上都糊的是白紙。一直到我讀高中時,晚上有的屋里點的還是豆油燈。這在全城(除了鄉下)大概找不出幾家。 我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貢”。這是略高于“秀才”的功名。據說要八股文寫得特別好,才能被選為“拔貢”。他有相當多的田產,大概有兩三千畝田,還開著兩家藥店,一家布店,但是生活卻很儉省。他愛喝一點酒,酒菜不過是一個咸鴨蛋,而且一個成鴨蛋能喝兩頓酒。喝了酒有時就一個人在屋里大聲背唐詩。他同時又是一個免費為人醫治眼疾的眼科醫生。我們家看眼科是祖傳的。在孫輩里他比較喜歡我。他讓我聞他的鼻煙。有一回我不停地打嗝,他忽然把我叫到跟前,問我他吩咐我做的事做好了沒有。我想了半天,他吩咐過我做什么事呀?我使勁地想。他哈哈大笑:“嗝不打了吧!”他說這是治打嗝的*好辦法。他教過我讀《論語》,還教我寫過初步的八股文,說如果在清朝,我完全可以中一個秀才(那年我才十三歲)。他賞給我一塊紫色的端硯,好幾本很名貴的原拓本字帖。一個封建家庭的祖父對于孫子的偏愛,也僅能表現到這個程度。 我的生母姓楊。楊家是本縣的大族。在我三歲時,她就死去了。她得的是肺病,早就一個人住在一間偏屋里,和家人隔離了。她不讓人把我抱去見她。因此我對她全無印象。我只能從她的遺像(據說畫得很像)上知道她是什么樣子,另外我從父親的畫室里翻出一摞她生前寫的大楷,字寫得很清秀。由此我知道我的母親是讀過書的。她嫁給我父親后還能每天寫一張大字,可見她還過著一種閨秀式的生活,不為柴米操心。 我父親是我所知道的一個*聰明的人。多才多藝。他不但金石書畫皆通,而且是一個擅長單杠的體操運動員,一名足球健將。他還練過中圍的武術。他有一間畫室,為了用色準確,裱糊得“四白落地”。他后半生不常作畫,以“懶”出名。他的畫室里堆積了很多求畫人送來的宣紙,上面都貼了一個紅簽:“敬求法繪,賜呼××。”我的繼母有時提醒:“這幾張紙,你該給人家畫畫了,”父親看看紅簽,說:“這人已經死了。”每逢春秋佳日,天氣晴和,他就打開畫室作畫。我非常喜歡站在旁邊看他畫,對著宣紙端詳半天。先用筆桿的一頭或大拇指指甲在紙上劃幾道,決定布局,然后畫花頭、枝干、布葉、勾筋。畫成了,再看看,收拾一遍,題字,蓋章,用摁鑰一釘在板壁上,再反復看看。他年輕時曾畫過工筆的菊花。能辨別、表現很多菊花品種。因為他是陰歷九月生的,在中國,習慣把九月叫做菊月,所以對菊花特別有感情。后來就放筆作寫意花卉了。他的畫,照我看是很有功力的。可惜局處在一個小縣城里,未能浪游萬里,多睹大家真跡。又未曾學詩,題識多用成句,只成“一方之士”,聲名傳得不遠。很可惜!他學過很多樂器,笙簫管笛、琵琶、古琴都會。他的胡琴拉得很好。幾乎所有的中國樂器我們家都有過。包括嗩吶、海笛。他吹過的簫和笛子是我一生中見過的*好的簫笛。他的手很巧,心很細。我母親的冥衣(中國人相信人死了,在另一個世界——陰間還要生活,故用紙糊制了生活用物燒了,使死者可以“冥中收用”,統稱冥器。)是他親手糊的。他選購了各種砑花的色紙,糊了很多套,四季衣裳,單夾皮棉,應有盡有。“裘皮”剪得極細,和真的一樣,還能分出羊皮、狐皮。他會糊風箏。有一年糊了一個蜈蚣——這是風箏*難的一種,帶著兒女到麥田里去放。蜈蚣在天上矯矢擺動,跟活的一樣。這是我永遠不能忘記的一天。他放蜈蚣用的是胡琴的“老弦”。用琴弦放風箏,我還未見過第二人。他養過鳥,養過蟋蟀。他用鉆石刀把玻璃裁成小片,再用膠水一片一片逗攏粘同,做成小船、小亭子、八面玲瓏繡球,在里面養金鈴子——一種金色的小昆蟲,磨翅發聲如金鈴。我父親真是一個聰明人。如果我還不算太笨,大概跟我從父親那里接受的遺傳因子有點關系。我的審美意識的形成,跟我從小看他作畫有關。 我父親是個隨便的人,比較有同情心,能平等待人。我十幾歲時就和他對座飲酒,一起抽煙。他說:“我們是多年父子成兄弟。”他的這種脾氣電傳給了我。不但影響廠我和家人子史、朋友后輩的關系,而且影響了我對我所寫的人物的態度以及對讀者的態度。 我的小學和初中是在本縣讀的。 小學在一座佛寺的旁邊,原來即是佛寺的一部分。我幾乎每天放學都要到佛寺里逛一逛,看看哼哈二將、四大天王、釋迦牟尼、迦葉阿難、十八羅漢、南海觀音。這些佛像塑得生動。這是我的雕塑藝術館。 從我家到小學要經過一條大街,一條曲曲彎彎的巷子。我放學回家喜歡東看看,西看看,看看那些店鋪、手工作坊、布店、醬同、雜貨店、爆仗店、燒餅店、賣石灰麻刀的鋪子、染坊……我到銀匠店里去看銀匠在一個模子上鏨出一個小羅漢,到竹器廠看師傅怎樣把一根竹竿做成筢草的筢子,到車匠店看車匠用硬木車旋出各種形狀的器物,看燈籠鋪糊燈籠……百看不厭。有人問我是怎樣成為一個作家的,我說這跟我從小喜歡東看看西看看有關。這些店鋪、這些手藝人使我深受感動,使我聞嗅到一種辛勞、篤實、輕甜、微苦的生活氣息。這一路的印象深深注入我的記憶,我的小說有很多篇寫的便是這座封閉的、退色的小城的人事。 初中原是一個道觀,還保留著一個放生魚池。池上有飛梁(石橋),一座原來供奉呂洞賓的小樓和一座小亭子。亭子四周長滿了紫竹(竹竿深紫色)。這種竹子別處少見。學校后面有小河,河邊開著野薔薇。學校挨近東門,出東門是殺人的刑場。我每天沿著城東的護城河上學、回家,看柳樹,看麥田,看河水。 我自小學五年級至初中畢業,教國文的都是一位姓高的先生。高先生很有學問,他很喜歡我。我的作文幾乎每次都是“叮]上”。在他所授山文中,我受影響*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歸有光的幾篇代表作。歸有光以輕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物,親切而凄婉。這和我的氣質很相近,我現在的小說里還時時回響著歸有光的余韻。 我讀的高中是江陰的南菁中學。這是一座創立很早的學校,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這個學校注重數理化,輕視文史。但我買了一部詞學叢書,課余常用毛筆抄宋詞,既練了書法,也略窺了詞意。詞大都是抒情的,多寫離別。這和少年人每易有的無端感傷情緒易于相合。到現在我的小說里還帶有一點隱隱約約的哀愁。 ……
舊人舊事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我國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他的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屢獲殊榮,一些作品還被翻譯到國外,他曾創作和改編了京劇《范進中舉》、《王昭君》及現代京劇《沙家浜》等。汪曾祺平中顯奇,淡中有味的文字風格,備受讀者的真心喜愛,并在海外產生越來越廣泛的影響。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