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潛齋文獻語言論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107912
- 條形碼:9787553107912 ; 978-7-5531-0791-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潛齋文獻語言論集 內容簡介
本書分理論、方法與研究, 研習、回憶與序評, 特輯 學者、專家論拙著。內容包括: “文獻語言學”學科論綱 ; 揚雄《方言》及其研究述評 ; 戴震《方言疏證》校勘記 ; 論王念孫《方言》遺說的重建 ; 《方言藻》與《助字辨略》對勘述論等。
潛齋文獻語言論集 目錄
上編理論、防御與研究
“文獻語言學”學科論綱
揚雄《方言》及其研究述評
論戴震《方言疏證》的整理
戴震《方言疏證》校勘記
論王念《方言》遺說的重建
《方言藻》與《助字辨略》對勘述論
《漢語方言大詞典》古文獻引用問題例說
路以為《語助》“俗語”考論
關于“漢字統一”的幾點思考
下編研習、回憶與序評
試論陸宗達、王寧對當代訓詁學的主要貢獻
再讀《中國小學史》——為胡奇光先生八十壽辰而作
諸子研究的一部力作——評《諸子箋校商補》
……
后記
潛齋文獻語言論集 節選
《潛齋文獻語言論集》: 清代四川綿州人李調元(1734-1802)著述很多,《方言藻》是其所撰之一種。《方言藻》從何時開始動筆,寫成于何時,均難以考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李調元在乾隆壬寅(1782)初刻《函海》時并沒有收載《方言藻》,至乾隆甲辰(1784)重刻《函海》時才增人,此后各版《函海》中均有此書,包括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所據李朝夔道光二十五年(1845)補刊《函海》本,此外有日本天保二年(1831)升平黌官板六然璽輯印《昌平叢書》本行世。 《清史列傳》李調元本傳著錄《方言藻》一卷,《清史稿·藝文志》《清朝續文獻通考,經籍考》皆著錄為二卷。該書分為上下卷,上卷50個詞條,下卷58個詞條,共收108個詞條,著錄一卷蓋以上下為一卷,著錄二卷則以上下為兩卷,其實是一回事。李調元自序解題云:“方言藻者,古今詩詞中所用之方言也。方言不可以言文,而文非方言則又不能曲折以盡意。故不知方言者,不可以言文也。”述及著述綠由云:“予少讀唐、宋人詩,間有一二字索解不得者,執義理以求之,則愈固而不通。及沉潛而甑其意,反復而熟其詞,又若必得此一二字而后快。且欲稍更易焉而不得者,其足以發欲言之故而寫難形之情,蓋莫妙于此。此所謂自然流露于吐屬之外者乎?夫乃知善為文者,無不可達之意,無不可盡之言也。”李調元認為詩詞中運用方言俗語詞是“自然流露”的境界,與他作詩宗法樸素自然的主張密不可分。“揚子《方言》,炳于世矣,而茲復從詩詞中求所謂方言藻者,何也?方者,鄙俗之謂;方言而適于文之用,則謂之藻也固宜。因于暇日摘而匯之,使人知昔人詞章,雖雜里巷鄙俚之言,亦未嘗無所本也。”李調元主張博學多聞且身體力行,認同揚雄《法言·吾子》中“寡聞則無約也,寡見則無卓也”之說。①根據李氏自序,他采集詩詞中方俗詞語,或作訓釋,或究其源,目的就是使人懂得文雅詩詞中所用的“里巷鄙俚之言”也有增色生輝的妙處。后世學者對《方言藻》進行過評論與研究的有丁介民、陳炳迢、沈時蓉、褚紅、劉華俊等人。丁介民對《方言藻》評價的文字雖不多,但很高:“詩詞中雜以方言,自三百篇而下,在所多有,蒼而成書者,殆始于李氏。是書于唐、宋諸大家之作,凡屬非板典雅、亦非一覽得解者,摘而錄之。標目在前,本文提行另寫,先列詩詞內方言、俗語,次以經傳子史考證之,間或引子云《方言》印證。上下二卷,都百又八條。 ……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史學評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