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演化生態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30110
- 條形碼:9787100130110 ; 978-7-100-13011-0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語言演化生態學 本書特色
《語言演化生態學》原著于2001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本書以克里奧爾語為基點,以語言接觸和演化為假設理論基礎,推演了非洲語和目前全球流行的美式英語的發展及形成過程,其中重點討論了發生語言學視野內的概念與方法論問題。這本著作采用人口基因學的方法來研究語言演化,引進“生態學”這樣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分析語言的演化,其眼界橫跨生物學、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縱深于克里奧爾語、美式英語等語言的歷時發展演變,并對目前非洲等地動態的語言演化狀態進行了宏觀梳理,詳盡地展示了作者自身的克里奧爾語觀和語言演化生態觀。
語言演化生態學 內容簡介
薩利科科·S.穆夫溫是享有國際聲譽的社會語言學家,精通英語和法語,在語言接觸與演化、發生語言學、語言瀕危等研究領域著述豐富,貢獻良多,其研究足跡遍布世界,對克里奧爾語及其他語言變體的研究見解獨到,成果非凡。
語言演化生態學 目錄
前言致謝1 緒論 1.1 共同語即全體內化語 1.2 皮欽語、克里奧爾語和柯因內語 1.3 語言的演化 1.4 把語言看作物種 1.5 何為語言生態學
2 克里奧爾語發展的創始人原則 2.1 引言 2.2 克里奧爾語的發展:各殖民地的歷史給我們的啟示 2.2.1 克里奧爾語發展研究方法概覽 2.2.2 克里奧爾語的柯因內詞源語言 2.2.3 正常的、未中斷的語言傳遞和克里奧爾語的發展 2.2.4 自耕農場后期及各種不同的下層方言化階段 2.2.5 從詞源語言到克里奧爾語的連續性 2.2.6 特征選擇的多樣性 2.2.7 小結 2.3 創始人原則的證據 2.3.1 族裔的視角 2.3.2 結構的視角 2.4 結語3 美式英語的發展:引入接觸因素,摒棄社會偏見 3.1 引言 3.2 為什么美式白人日常英語不是克里奧爾語
3.3 非洲裔美式英語的發展 3.3.1 對文獻的評論 3.3.2 歷史的啟發:特征競爭假說 3.4 美式白人日常英語的發展:克里奧爾語的視角 3.5 結語4 英語的正統與非正統分支 4.1 引言 4.2 帶有欺騙性的命名傳統 4.3 語言的接觸是如何被忽視的 4.4 英格蘭英語的發展歷程:底層語影響何時起作用
4.5 族裔生態的重要性 4.6 相互可懂度及英語的語言接觸史 4.7 強調相互可懂度的代價 4.8 結語5 克里奧爾語發展的研究對發生語言學的影響 5.1 前言 5.2 克里奧爾語的發展中值得注意的一些事實 5.2.1 克里奧爾語并不比其他語言發展得更快 5.2.2 克里奧爾語并非由兒童創造 5.2.3 克里奧爾語并非源于標準變體 5.2.4 克里奧爾語及類似語言的一些特征源于底層語 5.2.5 詞源語言在克里奧爾語的結構特征選擇中并非唯一但十分重要的作用 5.2.6 克里奧爾語的發展無需特殊理論來闡釋 5.2.7 克里奧爾語和其他日常語一樣都歷經競爭一選擇過程 5.2.8 創始人原則闡釋了克里奧爾語結構形成的主要原因 5.3 生態和語言演化 5.4 “克里奧爾化”是一個社會過程 5.5 接觸在英語和法語歷史上的作用 5.6 語言作為物種:變化的意義 5.7 一些結語6 語言的接觸、演化以及消亡一一生態學的影響 6.1 引言 6.2 作為物種的語言 6.3 語言的生態環境 6.3.1 物種外部生態的闡釋:族裔的視角 6.3.2 物種內部生態的闡釋 6.3.3 另一種物種外部生態的闡釋:結構的視角 6.4 結語:歷史是如何重演的7 非洲古今人口遷移及其對語言學地貌的影響 7.1 前言 7.1.1 語言接觸的多種結果 7.1.2 本章對現存文獻的補充 7.1.3 在社會生態學中引入時間維度 7.1.4 源于克里奧爾語的方法 7.2 歐洲殖民的語言學影響 7.2.1 非洲的皮欽語和克里奧爾語 7.2.2 新的“地道”歐洲日常語 7.2.3 本土化的歐洲語言變體 7.2.4 為大多數人和殖民者服務的本土通用語 7.2.5 其他本土程度較低的接觸語言 7.2.6 短暫的過渡 7.2.7 歐洲殖民化:語言學角度的評估 7.3 非洲前殖民地時期的人口遷移和語言接觸 7.3.1 尼羅河流域人口的向南遷移 7.3.2 非洲的阿拉伯殖民化 7.4 前殖民時期黑人人口分布所帶來的語言學影響 7.4.1 背景 7.4.2 非洲中部和南部的班圖殖民化 7.4.3 地方自治主義和語言演化的相關性 7.5 結語:生態的分化作用8 結論:整體藍圖 8.1 根據群體遺傳視角從克里奧爾語考察語言演化 8.2 語言演化中的語言活力和語言瀕危 8.3 語言演化中的關鍵生態因素:融合和隔離 8.4 殖民方式和語言演化 8.5 總結參考文獻人名對照與索引主題索引(兼術語中英文對照表)譯后記
展開全部
語言演化生態學 作者簡介
薩利科科·S.穆夫溫,美國享有國際聲譽的社會語言學家,目前任芝加哥大學語言學系教授和系主任。在語言接觸與演化、發生語言學、語言瀕危等研究領域著述豐富。主要編著有《非洲式美語變體中的非洲民族主義》《非洲語言學問題》《非洲裔美國英語:結構、歷史和使用》等。
譯者簡介:郭嘉,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現為天津市語言學會會員、入選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三梯隊。曾翻譯了國際著名學者戴維•克里斯特爾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瀕危語言:未來藍圖”會議上的主題發言“Endangered Language: What should we do now?”等多篇論文,并翻譯出版《怎樣學習》、《印象派藝術家與后印象派藝術家》等5部著作。
阿錯,藏族,語言學博士、藏傳佛教雕塑藝人、作家,南開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目前從事漢藏語比較、語言接觸研究,兼及語言哲學和哲學認識論研究;指導比較語言學和少數民族語言學方向碩士研究生。主要學術成果:《倒話研究》(2004)、《藏、漢語言在“倒話”中的混合及語言深度接觸研究》(2003)、《藏語和阿爾泰語在語法系統上的相似性》(2006)等,主持或承擔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