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反省與重建-新中國成立后歷史人物評價問題的理論考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01688
- 條形碼:9787520301688 ; 978-7-5203-0168-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反省與重建-新中國成立后歷史人物評價問題的理論考察 本書特色
歷史人物是歷史活動的主體,歷史人物評價是史學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
《反省與重建:新中國成立后歷史人物評價問題的理論考察》按照歷史人物評價標準的邏輯分類方式,系統敘述了新中國成立后在歷史人物評價理論與實踐方面的主要成果及存在問題,并對其中不同學術觀點進行了比較或進一步探究。《反省與重建:新中國成立后歷史人物評價問題的理論考察》的顯著特點是主張重視歷史人物評價的道德標準,并冀望引起學界對這一問題的重視。其一,重視對歷史人物的道德評價有助于促進今后史學研究補弊救偏。其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框架內如何將道德評價標準與其他標準統一起來,《反省與重建:新中國成立后歷史人物評價問題的理論考察》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其三,將道德評價的價值觀念投射到現實社會中,有助于糾正“功利主義”傾向,抑制片面強調“成功”而不擇手段的行為。
當然,《反省與重建:新中國成立后歷史人物評價問題的理論考察》強調重視歷史人物評價的道德標準,但并不主張它是歷史人物評價的標準,也絲毫不否認其他評價標準或理念的價值和意義。
反省與重建-新中國成立后歷史人物評價問題的理論考察 內容簡介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建國后大陸史學界對中國古代歷史人物評價問題的理論與實踐。主要目標有三:一則系統梳理前賢在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二則針對其中的“規律”、“進步”、“道德價值評判”、“道德與事功評判的關系”等幾個問題有所探究;三則探討道德評判對古代歷史人物評價的意義。強調對歷史人物的道德評判,有其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就歷史言,繼承優秀的史學傳統,再創優秀的史學;就現實言,使人們重溫民族的優良傳統,從而育化人心,凈化社會。
反省與重建-新中國成立后歷史人物評價問題的理論考察 目錄
一 關于歷史人物評價研究的學術史回顧
二 研究方法、重點、難點及問題
**章 歷史人物評價的理論與方法
**節20世紀后半期歷史人物評價的演變
一 1949年至1966年--價值體系的重建與實踐
二 1977年至1989年--從撥亂反正到初步繁榮
三 1990年至今--繁榮與局限
第二節 歷史人物評價的理論
一 歷史人物評價的總原則--唯物史觀
二 歷史人物評價的具體理論問題
第三節 歷史人物評價的方法
一 階級分析法
二 “歷史主義”方法
三 全面論、方面論、階段論
第二章 歷史人物評價標準的類型
**節 歷史作用標準
一 “一標準”論
二 “兩標準”論
三 “三標準”論
第二節 其他標準
一 現實需要標準
二 人民利益標準
三 反帝反封建標準
四 近代化標準
五 環境標準
六 實踐標準
七 學術成就標準
八 多元標準
第三章 歷史人物評價與道德判斷
**節 歷史學中的價值判斷問題
一 歷史非“自然科學”意義上的科學
二 史學非史料學
三 人文性--道德價值判斷的學科基石
四 道德價值觀對歷史人物研究的影響
第二節 古典史學善惡褒貶傳統
一 《春秋》史觀與善惡褒貶
二 近世史學中的善惡褒貶
三 西方史學中的道德觀
四 傳統道德標準的深層內涵
第三節 當代史學道德標準的衰減與下沉
一 弱化道德評價的表現
二 關于道德標準弱化的反思
三 正確認識和處理事功與道德之間的關系
第四章 新型歷史人物評價標準的反思與重建
**節 歷史人物評價標準的多元取向
第二節 歷史人物評價的原則
一 求真原則
二 人文原則
三 正義與公正原則
四 歷史主義原則
五 生態原則
六 普適原則
結論
參考文獻
后記
反省與重建-新中國成立后歷史人物評價問題的理論考察 作者簡介
高希中,男,1974年10月生,籍貫山東濱州,2008年畢業于人民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95年7月參加工作,2012年8月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馬克思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工作,現為助理研究員。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史學評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鐘山札記龍城札記讀史札記
盧文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