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教育科學-2017年第1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7315190
- 條形碼:9787107315190 ; 978-7-107-31519-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教育科學-2017年第1輯 內容簡介
《中國教育科學(2017年第1輯)》主要內容包括教育政策,教育原理,學術感悟,文獻綜述,學科教育,教育書評,2016年總目錄。
中國教育科學-2017年第1輯 目錄
中國教育法治的歷史回顧與未來展望
美國高等教育之趨勢展望
教育原理
康德教育思想之研究
學術感悟
走在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與改革的道路上
——35年的回顧與反思
高等教育研究:人生偶然和必然賜予我的歸宿
文獻綜述
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研究:緣起、進展與思考
中國教學設計研究30年:關鍵學者視閾
學科教育
我國語文課程設計的文化開放
——從世界母語課程的新發展中汲取營養
“兩省一市高中數學教材”之研究
教育書評
獨立蒼茫有所思
——讀《中國教育路在何方:顧明遠教育漫談》
2016年總目錄
中國教育科學-2017年第1輯 節選
《中國教育科學(2017年第1輯)》:
那么什么是美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離不開判斷或判斷力。康德把判斷分為規定性判斷(或者說分析判斷或邏輯判斷)和反思判斷(包括審美反思判斷和目的論反思判斷)兩種。規定性判斷是在認識中的判斷。它是一種從概念到經驗,從抽象到具體,從普遍到特殊的判斷,也就是運用帶有普遍性的概念、范疇、邏輯和規律對特殊或個別事物進行的判斷。而反思判斷是不用概念直接從個別事物出發反思其普遍性的一種判斷。
審美反思判斷簡稱為審美判斷或鑒賞判斷。康德認為,鑒賞是一種判斷能力。把一個對象稱為美的,這必須通過鑒賞判斷的分析來加以評判和揭示。他按照《純粹理性批判》中關于質、量、關系和模式的范疇闡明了判斷美的四個要素(moment,也譯為“契機”)。首先,鑒賞判斷通過不帶任何利益的對一個對象或對象方式做出愉快或不快的評判。假如通過這樣的評判,我們覺得一個對象是愉快的,那么這個對象就是美的。這就是說,在康德看來,美就是一種愉快的感覺。當一個對象具有自然的合目的性時,就能使人愉快。這是因為每個人的意圖都是同愉快的情感結合著的,當自然的合目的性同人的頭腦中意圖相一致時,人就會產生愉快的感覺。不過,康德認為并非所有的愉快都是美的,如善、需要得到滿足等的適意也能使人愉快。但這不是美,因為這方面存在利害關系。因此,康德在判斷美的這**個要素中強調了不帶任何利益的愉快作為美。換言之,美是一種自由的美。
美的第二個要素是,美是不經過概念而普遍讓人愉快的感覺。康德寫道:“任何通過概念來確定什么是美的客觀鑒賞規則是不可能有的。”①因為在他看來,所有的鑒賞判斷都是審美判斷,確定對象是美的根據是情感,而不是客體的概念。因此“尋求一個通過確定的概念來揭示美的普遍標準的鑒賞原則,這是一種徒勞的努力”②。他指出:“愉悅的普遍性在鑒賞判斷中只表現為是主觀的。”③對美的對象人們往往有一致的看法,因此鑒賞判斷假定美具有普遍的可傳達性。從這一點出發,他認為,感覺(愉悅或不悅)的普遍的可傳達性,即無須通過概念發生的普遍的可傳達性就是微弱的幾乎不足以猜測出來的經驗性標準。同時,盡管一個對象的美可能會得普遍的肯定,好像它是具有客觀的普遍有效性似的,是客觀存在似的,但美完全是主觀的感覺,即主觀的鑒賞判斷,也就是說美是主觀的,只有主觀的普遍有效性。而且按照康德的邏輯,美是主觀加之于對象的,而不是客觀在人頭腦中的反映。
從量的范疇視角來看鑒賞判斷,康德強調“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鑒賞”④,審美的主體顯然是個人,是單個的人;而審美的對象也是單稱的,比如一片山水、一束花、一首詩、一幅畫和一支歌等。康德明確指出:“一切鑒賞判斷都是單稱判斷。”①
美的第三個要素是,美是一個對象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審美判斷、或者說鑒賞判斷,是以沒有目的的合目的性為確定根據的。這就是從關系這范疇視角來審視審美判斷,指出了美同目的的關系。康德寫道:“因此,唯有一個對象的表象中不帶任何目的(無論是客觀目的,還是主觀目的)的主觀合目的性,因而唯有一個對象借以給予我們的表象中的合目的性的純粹形式,就我們意識到這種形式而言,才構成評判為無須概念而普遍可傳達的那種愉悅,因而構成鑒賞判斷的確定根據。”②這里“沒有目的”是指審美沒有客觀目的和主觀目的,“合目的性”是指審美對象的形式符合我們的審美判斷,符合我們的情感結構。因此,審美判斷同對象的客觀目的無關,人感覺一朵花是美的,這種感覺并不在考慮它的功能和用途的前提下產生的。人之所以感覺一朵花是美的,則是因為它符合人主觀的欣賞目的。
康德寫道:“鑒賞是通過不帶任何利益的愉快或者不快而對一個對象或者一個表象方式作評判的能力。這樣一種愉悅的對象就稱作美。”③他又指出:“一切利害都會敗壞鑒賞,并使它失去自己的不偏不倚。”④這就是說假如帶有利害關系進行鑒賞,就會產生偏見,就會失去公允。他認為不受利害關系的影響做出的鑒賞才是純粹的鑒賞。對此他指出:“不受利害的魅力和感動所影響的鑒賞判斷(不管它們是否同美的愉悅結合在一起),也即僅僅以形式的合目的性為確定根據的鑒賞判斷,就是一種純粹的鑒賞判斷。”⑤我們知道,《紅樓夢》中的林黛玉作為封建制度叛逆者的寶玉的支持者,是反封建的、美的化身。《紅樓夢》的作者和我們讀者對她都充滿了同情心。而魯迅曾說過賈府的焦大是不愛林妹妹的。這里我們不討論魯迅說這話所表明的觀點,而僅僅借以作為例子來討論康德的審美論點。可以說,首先這個例子清楚地說明了康德關于審美判斷不是客觀判斷和認識判斷而是主觀判斷的觀點,也就是說焦大的判斷是主觀的;其次這個例子說明,焦大之所以對林黛玉絲毫產生不了美感,那是因為他帶有利害關系在對她做出判斷。用康德的鑒賞判斷的觀點來衡量,焦大的這種判斷是有失偏頗的。
……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姑媽的寶刀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