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圖解菜根譚(全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364630
- 條形碼:9787511364630 ; 978-7-5113-6463-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圖解菜根譚(全彩) 本書特色
★現代手法解讀 插圖形象直觀 圖解簡潔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趣味性強 隨翻隨讀 1. 本書定位為傳統文化經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釋、翻譯,促進理解閱讀古代文化經典。將傳統經典以一種新的方式詮釋。 2. 書中配有大量手繪彩色圖片,逼真生動,圖文集合,聲情并茂。 3. 本書全新講解,全新編排,全新包裝,新穎的裝幀,為讀者呈現一套高品質的國學讀物。
圖解菜根譚(全彩) 內容簡介
《菜根譚》成書于明萬歷年間,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著者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早年熱衷仕途功名,晚年歸隱山林,潛心讀書立文,*終將自己的人生體會、讀書心得和生活參悟付諸筆尖,揮毫潑墨,著了這洋洋灑灑的三百多條錯落有致的語錄集。 ★現代手法解讀 插圖形象直觀 圖解簡潔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趣味性強 隨翻隨讀 1. 本書定位為傳統文化經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釋、翻譯,促進理解閱讀古代文化經典。將傳統經典以一種新的方式詮釋。 2. 書中配有大量手繪彩色圖片,逼真生動,圖文集合,聲情并茂。 3. 本書全新講解,全新編排,全新包裝,新穎的裝幀,為讀者呈現一套高品質的國學讀物。
圖解菜根譚(全彩) 目錄
圖解菜根譚(全彩) 節選
立德修身 ——高處立,平處坐,低處行 ◎潔身自好 棲守道德◎ 【原文】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凄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 【譯文】 一個能夠堅守道德準則的人,也許會寂寞一時;一個依附權貴的人,卻會永遠孤獨。心胸豁達寬廣的人,考慮到死后的千古名譽,寧可堅守道德準則而忍受一時的寂寞,也絕不會因依附權貴而遭受萬世的凄涼。 【精讀解析】 戰國時,段干木學成自孔子的弟子子夏,是當時很有名的學者。盡管他很有才能,但他始終不愿做官。魏國國君魏文侯曾經登門拜訪他,想授給他官爵。段干木卻避而不見,越墻逃走。他的這一舉動不僅沒有惹怒魏文侯,反而讓魏文侯更加敬重自己。從此以后,魏文侯每次乘車路過他家門時,就下車扶著車前的橫木走過去,以表示對段干木的尊敬。 魏文侯的車夫對此十分不解,便問:“段干木不過一介草民,您經過他的草房表示敬意,他卻置之不理,這樣未免有點太過分了吧?” 魏文侯答道:“段干木是一位賢者,他在權勢面前不改變自己的原則,是有君子之道的表現。他雖隱居于貧窮的里巷,名聲卻遠揚千里之外,我經過他的住所怎敢不對他表示敬意呢?他因有德行而取得榮譽,我因占領土地而取得榮譽;他有仁義,我有財物。土地不如德行,財物不如仁義。這正是值得我學習、尊敬的人,所以我再怎么表達我的敬意都不為過。” 后來,魏文侯見到了段干木,誠懇地邀請他任國相,段干木謝絕了。但通過一次傾心交談,二人成為莫逆之交。 沒過多久,秦國想興兵攻打魏國,司馬唐雎向秦國國君進諫道:“段干木是賢人,魏國禮遇他,天下沒有不知道的。像這樣的國家,恐怕不是能用軍隊征服的吧!”秦國國君覺得有道理,于是按兵不動,魏國因此逃過一劫。 在上古先秦歌謠中,曾有:“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段干木對功名富貴的厭惡,是他追求灑脫的獨特個性和儒家道德規范融合的結果。他雖然終身不仕,卻不是真正與世隔絕的山林隱逸一流,而是隱于市井窮巷,隱于社會底層的平民百姓中,進而“厭世亂而甘恬退”,不屑與那些趁戰亂而俯首奔走于豪門的游士和食客為伍。這樣的選擇,實際上也是另外一種忠誠。 ◎與其練達 不若老實◎ 【原文】 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譯文】 一個剛剛涉足社會的人,閱歷不深,受到不良習氣的影響也少;而閱歷豐富的人,各種奸謀技巧往往也很多。所以,一個堅守道德準則的君子,與其過于精明圓滑,不如樸實篤厚;與其謹小慎微,曲意迎合,不如坦蕩大度。 【精讀解析】 一個真正堅守道德準則的人,會因閱歷增多變得成熟穩重,卻不會喪失內心堅守的原則和道德底線。這種人樸實篤厚、坦蕩大度。 生活很簡單,我們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生活,生活就反過來以什么樣的態度回報我們。如果一個人投機取巧,生活同樣會見招拆招,戲耍于他;如果為人忠厚老實,生活也會誠懇待他。所以“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只要我們老老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不放下心中的目標,其實就已足夠。 春秋時代,晉獻公死后,公子重耳(晉文公)被趕出了晉國,先鋒營首領介子推等大臣忠心耿耿跟隨重耳,在國外流亡長達19年。在*困苦的情況下,重耳流亡到衛國,饑不能行,介子推偷偷地進到山溝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塊,同野菜煮成湯送給重耳。重耳感動得淚如雨下,夸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 公元前636年秋,重耳返回晉國繼承君位。介子推為了國家的復興,不計較個人得失,功成身退。有的大臣鼓動介子推去找晉文公爭功要官,介子推回答說:“我寧愿終身當平民,也不愿貪天功為己功。”介子推一直待在家里侍奉老母親。 介子推的鄰居解張為他鳴不平,寫了一首《龍蛇歌》貼在晉都宮門。晉文公醒悟過來,十分悔恨,命令全國上下都尋找介子推。后來晉文公得知介子推隱居綿山,立即帶領眾大臣登山尋找。綿山雄偉高大、崖陡洞幽、溝壑縱橫、深谷野嶺,樹林又茂密,盡管兵士大臣不斷尋找呼喊,也不見介子推的蹤影。這時有的大臣獻計說:“三面點火,留下一方,讓介子推背著老母親出山來。”晉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思忖片刻便下令士兵將谷內的干草樹木點燃。當時正值清明節期,綿山山頂上的風很大,火越燒越旺,一直燃燒了三天三夜,但仍不見介子推的蹤跡。 晉文公派人再次登山尋找,只從山崖的巖洞中找到半張破草席。晉文公接過草席仔細看,只見上面寫道:“割肉奉君盡忠心,但愿主公賞清明;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照復清明。” 正是因為這種樸實、面對名利不為所動、堅守的品格,中國的很多評論都將介子推和屈原相比較提出了“南有屈原、北有介子”的說法。介子推性情耿直、文武兼備,雖然有獲得顯赫官位的機會,卻寧愿功成身退守住內心的道德堅守,崇尚以道德、忠孝、仁義教化天下。他這種淡泊名利、不求厚祿的品格,成為千古佳話。 ◎心地光明 才華韞藏◎ 【原文】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韞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譯文】 有道德修養的正人君子,他的思想行為應該像青天白日一樣光明磊落,沒有什么需要隱藏的陰暗行為;而他的才情和能力應該像珍貴的珠寶一樣,不浮淺外露,從不輕易向人炫耀。 【精讀解析】 不可使人不知自己的心事,是君子為人的法則;像珍視珠寶一樣不將自己的才華張揚,是君子處世的法則。這樣為人處世可以避免招致禍患、損害品德,也可以讓他人從這個人的外在看見其內涵。俗話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真正的才華都是內蘊的,所以要想真正了解一個人很難,必須掌握一些透過表象抓住實質的方法。 孔子察人有三術:“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總的來說,這三點識人方法都是在教人們不要以貌取人,而應透過外貌行為的表象,看清人內心的本質。做人愛用心機,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處事太外露的人,常常先遭到傷害。 楊修是曹操的主簿,才華出眾,*終卻被曹操所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過于張揚自己的才華。 楊修主持建造丞相府的大門時,曹操在門上題了一個“活”字,楊修立即揣摩出曹操的意圖是嫌門太闊了,立即下令拆掉重建。一次,楊修與曹操觀賞曹娥碑,見碑上有字曰:“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楊修便迫不及待地告訴曹操說“絕妙好辭”的意思,“黃娟”是有色絲品,即“絕”;“幼婦”是少女,是個“妙”字;“外孫”是女兒的子女,就是“好”字;而“齏臼”則是用來盛辣調味品的器皿,就是個“辭(辭)”字。這樣一而再再而三,漸漸地,曹操覺得楊修才華比他高,就有些嫉妒,便萌生了除掉他的念頭。 后來,在一次戰役中,曹軍陷入進退兩難境地,不經意間以“雞肋”二字為軍中口令。楊修便自作聰明,下令班師。曹操得知此事后,認為楊修此舉是在擾亂軍心,就喝刀斧手推出斬之。 君子行事,率性而為,光明磊落,無須遮掩矯飾、虛張聲勢。才華潛藏不等于藏而不用,而是在能施展的地方施展,不過分地炫耀。過分地炫耀很可能使自己陷入尷尬之地,甚至會引來殺身之禍。楊修的被殺實屬咎由自取,如果他才華潛藏不露,更不在大庭廣眾之前讓曹操難堪,那他也許就能保性命無憂。 事實就是這樣,真正的高人往往高調做人低調做事。他們像平常人一樣生活,懷抱自然,卻在無聲處蓄養自己的才華,既不讓坦蕩的胸懷被欲念遮蔽,又不讓謙和的心境被虛榮充斥。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向他們靠攏,做人時高調一些、要求嚴一些,做事時低調一些、謙和一些。也許這樣的改變不會讓我們成為高人,但至少會讓我們更有境界。 ◎真味是淡 至人如常◎ 【原文】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譯文】 烈酒、肥肉、辛辣、甘甜并不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是清淡平和;行為舉止神奇超群的人并不是真正德行完美的人,真正德行完美的人,其行為舉止和普通人一樣。 【精讀解析】 做人宜淡不宜濃,淡中現出真趣味,淡中現出平常心。再美味的食物,一日三餐不離口總會吃膩的;過于特立獨行的人,往往因為太過特殊而不合于群。世界上*可口的食物不過是家常菜,德行完美的圣人不過是普通人。 我們生為凡人,不要幻想生活總是那么圓圓滿滿,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永遠享受春天,并不是誰都可以順順利利一輩子,每個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跋涉溝溝坎坎,品嘗苦澀無奈,經歷挫折與失意。 有一天,齊國儲子問孟子說:“齊王時不時地會派人來拜訪先生,想必您一定有卓爾不群的地方吧!”孟子笑著答道:“難到堯舜比一般人多一雙手腳嗎?連圣人先賢都沒有與別人不同的地方,更何況是我呢?” 在孟子的心目中,圣人和我們也沒有什么不同。說到底,我們都是常人,即使已身居高位、萬貫家財,也應保持一顆“初心”和一種平和的心態。記住了自己是常人,才會有一顆常人心。這樣的話,無論是面對挫折還是驚喜,我們都會以一種平和的心態看待,從而避免絕望和自滿。 古往今來,多少人爭名于朝、爭利于市,互相傾軋。如此,或可逞快意于一時,可是人之于宇宙,不過是一個過客而已。宋人曾有詩云:“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雖然稍顯消極,但是有一定道理。所以在對生活的態度上,貴有一顆平常心。 田子方陪伴魏文侯時,總是情不自禁地稱贊溪工。文侯十分好奇,便問:“溪工為何總能得到你的贊賞?他是給過你幫助的導師嗎?”田子方說:“他只不過是我的鄰居罷了,但他的言論和談吐值得我稱贊他。”文侯又問:“那你的老師是誰?”子方說:“東郭順子。” “你為什么不曾稱贊過他呢?”文侯十分驚訝地問。 田子方回答:“他相貌普通,但內心合于自然,能順應外在事物而且能保持固有的真性情,心境清虛寧寂能包容外物。另外,如果遇到外界事物不能符合‘道’的,他便嚴肅指出使之醒悟,從而使別人的邪惡之念自然消除。對于這樣一個真樸自然的導師,我一個做學生的能夠用什么言辭概括他的品德呢?” 田子方的一番話讓我們明白,任何華麗的修飾詞都沒有資格裝飾平和自然的境界。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功成名就的企業家,還是德高望重的大師學者,他們并不是生而如此,而是在平凡中實踐人生理想的。身為普通人更是如此,只有在平凡之中才能保留人的純真本性,心態平和地對待人生;才能在平平淡淡中品味人生百味,進而在平凡中顯出英雄本色。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虎
- >
山海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莉莉和章魚
- >
二體千字文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