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尋村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400208
- 條形碼:9787559400208 ; 978-7-5594-0020-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尋村記 本書特色
★跟著作者的腳步探尋祖國大地上的村莊:作者常年在各地游走,足跡遍布無數個村落,從海邊到西域,從云南到漠北,帶著對記憶的追尋和對生命的敬畏,走入一個個村子。而絕大多數的村莊,沒有辜負作者的期待,充滿了生活的智慧和歲月的痕跡,雖然世界已經逐漸鋼筋水泥化,雖然越來越多的人居住在城市這個空間之內,但村莊依然默默給予,直至消失不見。這是一本幾乎可以按圖索驥去探尋古村落的書,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發現我們走向過去的路還很遙遠、漫長,我們對自身認識的道路一樣的充滿艱難。
★碎片化文字下完整的精神內核:全書以片段式語言寫成,短則三五行,多則一千多字,沒有常規的架構,并且始終保持冷靜和客觀,以極為克制冷靜的文字刻畫出令人心緒沸騰的往昔的生活圖景。文字間的無序和零散,對應的是作者腳步的不確定性、村落在祖國大地分布的*性,但更適應對著作者完整的精神內核,即在更多人傾向于都市生活、文明生活和有諸多機會的生活的當下,一個堅定地在大地上行走的人是如何出發、如何觀看和記錄、如何放棄自己的主觀感受置身于村莊,如何成為一個不同的人——作者所要展現的并非高級、隱逸等等,而是完整地呈現出一種不同的人生、一個個不同的去處。
尋村記 內容簡介
本書包含兩篇長文,《尋村記》一文為作者在各地村莊游走的客觀記錄。作者的足跡遍布無數個村落,從海邊到西域,從云南到漠北,在無止境的游走中,作者遇到并且深入了一個個村莊,感受著村莊這個存在了數萬年的事物對于人類的恩惠和接納。作者盡量從客觀角度,為讀者介紹村莊的概況、歷史、風貌、細節和頹敗,少有主觀發揮,以極其克制冷靜的文字刻畫出令人心緒沸騰的往昔的生活圖景。
《孤零零的黃山》則將黃山作為*的寫作對象,綜合自己的登山、游歷經歷,從一切可能的角度來書寫黃山,并將黃山至于整個世界之中加以觀察和描繪,將黃山同一切事物進行比對,例如音樂、哲學、建筑、異域、歷史等等,是一篇全然不同于以往任何作品的“黃山記”。
尋村記 節選
尋村記(節選) 浙江山里有一個村落,冬閑時一天不見個人影,村前一條小溪寬窄不一,從很遠的山里流出來,哪一座山也不知道。因村址緊偎大山山腳。人走到溪流邊,能耳聞潺潺水聲,河上的石橋很短、拱形,長滿幾百年苔蘚藤蘿。好像斷橋,好像人能走路。我從拱橋的位置看村落,仿佛在看山上的皚皚殘雪。 江西婺源有一個村落,大量臨河,高墻青瓦的徽派古民居;稱“古民居”,事實是每戶都住滿了村民,一年到頭村寨冷清,逢年過節,才有陸陸續續在外省打工的青年男女回鄉過年。我繞過幾座大山,到達該村口時,遠遠地,看見兩男一女,都扛著行李,抬著東西,走在村西頭石板鋪的河邊小路上。那女的身影很小,小到像大熱天山里的一只青蚱蜢。 安徽牯牛降有一古村,高懸深山溪谷,四周懸崖峭壁,中有一青石梯路聯結村外。山上的耕牛從未到過山下。 村民習慣在山脊唯獨的險道上放羊。外人走近,羊群受驚,咩咩四散。外人須得費力推擠開一條窄道。春天,夏天,山里有很毒的腹蛇,而每個一群群農戶家中都有常備的蛇藥。秋天,綿羊游蕩山道上,仿佛是古村的守護神。到了冬天,每家每戶飯桌上有只黃泥小火爐,鍋上燉些白菜肥肉辣椒。到吃飯時,撥一下炭火升溫,菜湯就“撲撲”燒熱,家人圍坐,以此躲避山區的酷寒。 江蘇常熟有一個古村落,大部被拆。村里鋪了水泥路,但有一舊廟保留下來。一名不識字,七十好幾老婦執意住在廟旁邊一簡陋舊屋。老婦年輕時,是遠近聞名的山歌手,老伴也是歌手,但很年輕時就死了。老伴死后,老婦靠種田拾垃圾為生。一周有五天不在村里,周五周六帶著一只放雜物的塑料蛇皮袋回家。袋子背佝僂的肩上。袋里有垃圾變賣后攢得的零錢。兩天的日子都忙于河邊自留地。村里沒有人知道她怎么記得那么多首嘹亮的田山歌。她唱的山歌,有調情的,有航船的,有四季花草動物,也有歷史上的人物,朝代更迭故事。幾乎有二十年,她不大跟村里人說話,自己獨往獨來,身體強健。但從早上醒來到夜晚天黑,一直自言自語,或長時間哼歌,不管人來人往,抬頭低頭。 她去鎮上拾垃圾時繞鎮而行,一日三圈,不早,也不晚,仿佛走動的時針般機械而準時。鄉鎮上的熟人,當她是沉默的報時鐘點。有一天她會突然抬起污黑邋遢的臉盤,唱出一首鄉人從未聽過,或者長遠聽不見的舊山歌來,唱時滿面酡紅,容光煥發。 湖北羅田縣有一古村落,被一條大河寬寬的水面映照。夏天汛期,村民們全體搬離各家,到山里地勢更高的村莊避居。中秋節過后,水位下降,再紛紛趕上牛羊家畜。“有家歸家,無家歸廟!蹦抢锏母#弊由隙嘞蹬b,牛走路,或扭頭嚼草,仿佛風吹,一片“叮呤當啷”之聲。 羅田縣博物館有一“大河村遺址”。出土時,挖出各類古陶古玉一大堆,該古村落被縣上組織的大隊挖河民工在掘地時無意中發現,村里的地基距地面十七米,門窗、打谷場、畜欄、圍屋,樣樣齊全。整個村落從地面冒出來時,一農家屋脊上,還晾曬著千年以上的稻種。 一本宋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刊刻的木刻本《列異傳》,文字歷歷在目,并沒有腐爛。 1992年12月,冬天,安徽天長縣三角圩古漢墓群出土,在村子旁的蓄糞池旁邊,出土有兩件長龍形的青玉佩,后專家鑒定為戰國遺物,長14厘米,寬4.3厘米,厚0.7厘米。玉佩整體完整,呈雙“S”形,局部有土黃色浸蝕。龍首回顧,尾部向內翻卷,作爬行狀。張口厚唇,飾一角,龍身四鰭,尾鰭略長,腹部出一脊面,中有穿孔。龍體有廓,廓內滿飾淺浮雕云紋,兩面紋飾一致,一面遺有朱砂。兩個同村的村民幾乎同時伸手到土中抓握到這件玉佩,于是你搶我爭,大打出手。當天氣候惡劣,黑云翻滾。兩人在墓坑中滾作一團。 蘇州東山有一個古村落,大多已人去樓空。老房子被夷為平地呈大片廢墟,處處留有一茬茬木結構露天的房檐框架和蜿蜒上升到碧空的木樓梯。其中一處仿佛有大火燒過的焦黑印跡。在疑為主人家廳堂的位置上,斜落下來一塊古代匾額,上書“風雨故人來”五個大字。透過廢墟,村外是南太湖煙波浩渺的廣袤水面。 浙江嵊泗列島有一個古村落,位于南中國海*遠端的一座孤島上。島上村民至今仍沿襲土葬。全島一半的面積都被裝飾華麗,多由石塊塊壘筑的墓穴組成。沒有風的天氣里,島上聞起來臭哄哄的,說不清是水產魚類,還是新葬的死人味道。島上主要的商業小街仍殘留有一家棺材鋪,已經改造成一半是家俱店,一半是露天魚行。島上漁民多習慣在露天乒乓球臺大小的木板桌上剖魚殺生,魚腸魚鱗流瀉遍地;遠遠望去,島上房屋層層疊疊;居民門窗,都有一層白白的魚腥。如一只死魚的眼睛瞪視著大海。 貴州赤水河畔有一個古村落,村民們會在村后的樹林里,專門辟出空地,搭出又高又大的木結構涼棚,中砌一只大的爐灶,棚內其余空間,專門用于煙熏臘肉和臘腸。在其余豐收的年景里,棚內靠墻的空地亦制成傳統的酒坊,以及全村人家的泡菜壇子。各種辣椒、香料、糧食、熏臘制品,一應俱全;一年到頭,視季節而變換棚內的生產。村里人家婚喪喜事,也習慣來這林間空地,圍繞著這樣一間“咸辣棚棚”擺出一桌桌的流水席,一來方便了村民們靠山吃山,就地取材,二來亦使得該村的熏臘制品,所釀制的燒酒口感味道越來越出彩,成了整個深山里遠近聞名的吃食之鄉。連山里的野豬野兔亦聞風而動,再也耐不住動物隱忍的性子,情愿出洞在溜下山坡時被附近村上的獵人一槍斃命,也要讓嗅聞到煙熏肉香味的鼻子往村落所在的方向湊得更近一點,他們說,就著村子自釀的土燒咬一口大棚熏制出的臘腸,不僅口生異香,滿嘴肥油,而且像是咬到了一口新鮮的蘑菇,有松木香。臘腸、臘肉分超辣、中辣、微辣三種口感。不嗜辣的外鄉人咬在嘴里,活色活香的同時,也仿佛吞咽到了一口烈火。
尋村記 作者簡介
龐培,1962年冬天生。1985年發表小說,1987年發表首詩。做過媒體、工人、店員、雜志社編輯。作品多樣且帶探索性。先后獲得首屆“劉麗安”詩歌獎(1995)、“柔剛”詩歌獎(1997)、“澄邁·詩探索獎”年度詩人獎(2009)等。本散文集《低語》以強烈南方抒情的風格為自己贏得了全新文字面貌和廣大讀者;之后又有《鄉村肖像》《五種回憶》《四分之三雨水》《憂傷地下讀物》等書籍二十余種出版,F居江陰。
- >
經典常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姑媽的寶刀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