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第四屆“巴蜀文化與湖湘文化高端論壇”論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000511
- 條形碼:9787569000511 ; 978-7-5690-0051-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第四屆“巴蜀文化與湖湘文化高端論壇”論文集 內容簡介
本書為第四屆“巴蜀文化與湖湘文化高端論壇”之論文集, 收錄了數十篇與會論文, 圍繞“巴蜀文化”與“湖湘文化”進行了深入研討, 積極探討“巴蜀文化”與“湖湘文化”的個性和共性, 成就與特質, 為傳承、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促進長江流域文化交流與繁榮探路探礦、建言獻策。
第四屆“巴蜀文化與湖湘文化高端論壇”論文集 目錄
儒釋道的根柢與巴蜀文化
宋代蜀學轉型的再探討
湘學學統與學術旨趣
“蜀學”五事論稿
——重讀謝無量先生《蜀學會敘》札記
轉型而不同調:晚清以來蜀中學人之經史觀
巴蜀文獻
《老子想爾注》中的“想爾”平議
巴蜀文獻與日本
《廖平全集》整理與研究
論李燾之文獻學
《宋會要輯稿》發覆
《巴蜀名臣奏議》及《歷代詔令奏議類文獻所載巴蜀史料類編》芻議
龔道耕現存四部學術著作敘錄
李鼎祚《周易集解》輯論:歷史發端與學術傳承
《法言》“或問”背后的人與思
略論《甘露祖師行狀》
明末清初新繁費氏家族文獻初探(提綱)
巴蜀碑志搜集整理的意見
——以東漢《景云碑》為例
廣漢三星堆青銅神樹等幾件文獻的藏文化解讀
虛實觀與中國石窟
——以大足石刻為例
行草書與唐代墓志釋讀
杏子塢齊白石與四川
——從成都杜甫草堂藏白石四堂屏談起
湖湘文化
蔣翊武與湖湘文化精神
皮錫瑞前期經學研究中的今文學趣向
——以稿本《師伏堂經說》為中心
論周敦頤的禮學旨趣
易祓《周禮》觀探析
楊樹達《春秋》學研究
王船山的民族主義思想論析
王夫之的理學與詞學
翦伯贊民族關系史觀探析
論“湖湘文化”在當代湖南文學中的顯現
簡論湘南零陵古城的得名及相關問題
西王母的故鄉在湖南
曾國藩與江南機器制造局
“救中國自湖南始”
——近代湖南仁人志士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從瀏陽算學館和時務學堂看湖南維新運動時期的“救亡”教育
巴蜀儒學
賀麟主張以“新儒學”捍衛中華民族文化自主權
廖平的經學建構與時代意義(提綱)
蜀漢經學考述
宋代巴蜀經學文獻概覽
元代蜀地少數民族興建學?
巴蜀人物
朱熹對譙定及其學術之評價辨析
洛蜀交融
——譙定學術新探
蘇東坡的儒士人格初探
巴蜀文學
其他
第四屆“巴蜀文化與湖湘文化高端論壇”論文集 節選
《第四屆“巴蜀文化與湖湘文化高端論壇”論文集》: 巴蜀大地是人類文明的又一發祥地。這里氣候溫和,地理特殊,物華天寶,條件優越,自古就是先民們生產和生活的理想家園。巴蜀地區由于西高東低的山川走向、周高中低的盆地結構,形成了相對獨立、藏風納氣、聚寶缊的獨立單元。在較長時期內,巴蜀文化保持著獨立發展的趨勢,形成了獨特的個性和古史傳承體系,這些文化因素曾經傳人中原地區,融人中華正統的文化血脈之中,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豐富。隨著川流的交匯,棧道的開鑿,特別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巴蜀人民北進關中,東出江漢,南撫夷越,西和氐羌,在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廣袤土地上,長期進行著文明繁衍、文化創新的歷史過程,四方之民交易于此,四方之風匯聚于茲,四方文化更是薈萃交融于此,從而形成了既與中原文化有血肉聯系,同時又有自己鮮明地域特征的巴蜀文化。但是近世以來,由于西方史學的強勢進入,對傳統文化的觀照和研究,存在懷疑多于解釋、貶斥多于贊賞、苛刻多于溫情的現象,許多歷史文獻和文化傳說,被當成純粹虛假的東西,遭到簡單的懷疑和粗暴的否定,一時間歷史虛無主義充斥史壇,民族自貶現象遍布學界,致使古代歷史障而不明,古代文化暗而無光,說歷史則數典而忘祖,講文化乃崇洋以媚外,一國既無真實之學,四方豈有可信之史!自卑情緒,日盛一日,巴蜀文化,若存若亡。由于近年來在巴蜀大地的諸多考古發現,扭轉了歷史虛無的古史觀,增強了人們對地方文化進行研究的興趣和信心,重新審視巴蜀文化也已提上政府和學界的議事日程,有關巴蜀文化的內涵和特征問題,可望得到很好解決! ≡缭20世紀初,在國家時局動蕩,傳統文化被橫加懷疑的特殊時期,謝無量先生《蜀學會敘》(又有《蜀學系傳》)乃翩其反而,力挽狂瀾,探源索隱,鉤深發微,為讀者展示了巴蜀文明的別樣風神,同時發出了收集整理巴蜀文獻,編纂《蜀藏》的呼吁。其文摭拾傳世文獻,參酌歷史傳說,對巴蜀的歷史淵源、文化特征、經典體系、學術創造和思想成果等,都進行了簡要概述,提出了“蜀有學,先于中國”的論斷。這在當時無異于石破天驚,振聾發聵。也正因其如此,兼之其說過創,不合時宜,故該文的學術價值一直未引起學人重視。今天,無論是基于考古發現的日益豐富,還是出于對歷史文化的“溫情與敬意”和“同情之了解”,都有必要對謝先生此文進行再度審視,以期從中獲得了解和研究巴蜀上古學術文化的參考與啟迪。茲特地掇取數事,加以疏證,用發其覆,以見其概。其有不妥,幸識者教焉! ∫、古史體系:“三皇五帝”與“大禹” 謝先生在《蜀學會敘》開篇即說:“天造蜀國,于萬斯年。垂學播文,圣哲代作。傳日:‘蜀肇人皇之際,爰及神農降巴黔,禹興乎廣柔,名施煥諸夏,制作侔天地,蔑以加已。’” 說自開天辟地以來,蜀人經歷了萬年以上的歷史衍變。蜀人歷史上創造了許多學術和文化,圣賢睿哲代有其人。又說蜀人的歷史可以追溯至人皇之世,神農和大禹都降生于此(或在這一帶活動過),他們的盛名光輝華夏史冊,他們的創造堪與天地同久。這些夸贊感情充沛,肯定程度很高,讀之令人興起,但是他這樣說有沒有歷史依據呢?這里單舉“三皇五帝”和“大禹”籍貫問題,加以考察。 “三皇五帝”無疑是中國上古史的傳說時代,也可視為上古帝王和古先神圣的概稱。巴蜀文獻和中原文獻對此都有記載,但是在具體稱名上卻互有差異!度A陽國志·蜀志》:“蜀之為國,肇于人皇。”這是今傳文獻中對蜀人始祖(即人皇)的明確記載,然其根據卻遠遠早于此者。宋人《太平寰宇記》卷七二:“按《世本》、《山海經》、揚雄《蜀王本紀》、來敏《本蜀論》、《華陽國志》、《十三州志》,諸言蜀事者雖不悉同。參伍其說,皆言‘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際’”云云。羅泌《路史》卷四也說:“蜀之為國,肇自人皇!绷_蘋注指出其所依文獻也是:“《世本》、揚雄《蜀紀》、《華陽志》、《本蜀論》等語。” 可見“蜀出人皇”之說淵源有自,早在戰國以前成書的《世本》中就已經如此記載了,當時中原還沒有關于“三皇”是何許人也的具體記錄!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二十六年,李斯等奏日:“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貴!彼抉R貞《索隱》:“泰皇,當人皇也!蓖醴稘摲蛘摗肪戆耍骸奥劰庞刑旎、地皇、人皇。”又可見人皇是與“天皇”“地皇”相配對,這個系統實起于巴蜀。 ……
- >
姑媽的寶刀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虎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