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我見青山 本書特色
本書收集陳尚君先生十年來撰寫的序文及其業師朱東潤著作的整理后記。序文分為上下二編,上編為友人囑撰,下編應及門諸君命題,其內容或是陳述個人作品的主旨、創作的經過,或是對朋友、弟子著作的點評,或是對文學作品的品評、鑒賞和考訂。這些序文字清新雋永,既華麗典雅,又言簡意賅,從中不僅可以看出陳尚君先生對友人、師生的拳拳之忱,也從一個側面窺見其精深的學術成就。
我見青山 內容簡介
本書收集陳尚君先生十年來撰寫的序文及其業師朱東潤著作的整理后記。序文分為上下二編, 上編為友人囑撰, 下編應及門諸君命題, 主要內容包括: 為盛唐二張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 熊飛《張說之文集校注》序 ; 知人論世首先要弄清詩人的親眷交游 —— 陳冠明、孫愫婷《杜甫親眷交游行年考》序等。
我見青山 目錄
為盛唐二張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熊飛《張說之文集校注》序(3)
知人論世首先要弄清詩人的親眷交游——陳冠明、孫愫婷《杜甫親眷交游行年考》序(8)
《鄴侯家傳》作者李繁到底是個怎樣的人——羅寧、武麗霞《漢唐小說與傳記論考》序(15)
王仁裕:隴南僻鄉走出來的詩文大家——蒲向明《玉堂閑話評注》序(26)
兩《唐書》新點校本是兩岸共同的事業——詹宗佑《點校本兩唐書校勘匯釋》序(34)
近三四十年學術風氣的轉變與敦煌詩歌之集大成研究——徐俊《鳴沙習學集》序(46)
為流播東瀛的每一部漢籍書寫學術史——孫猛《日本國見在書目錄詳考》序(60)
泰山研究也可以提升到當代學術前沿水平——周郢《泰山與中國文化》序(78)
與楊慶存院長談師祖茹經老人唐文治——楊慶存《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序(85)
讓張鈁的生命軌跡和學術事功為更多人知曉——李鳴《張鈁先生紀念文集》序(93)
宗譜家牒于保存中華文化之意義——《五松郜氏新修宗譜》序(103
寫出真情就是文學的高尚境界——嚴榮德集序(107)
下編
年譜編纂是研究文學家的基礎工作——凌文生《洪邁年譜》序(113)
八仙信仰是中國后期傳統社會的多棱鏡——黨芳莉《八仙信仰與文學研究》序(122)
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楊萬里《負暄集》序(129)
重視研究文人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李德輝《唐代文館制度及其與文學和政治之關系》序(136)
堅守學術的矜持和品位——金程宇《稀見唐宋文獻叢考》序(143)
韓愈成為專學是宋學定型的重要一章——楊國安《宋代韓學研究》序(149)
江南文學與文化研究是有待拓寬的大題目——景遐東《江南文化與唐代文學研究》序(157)
在道教文學領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術園地——羅爭鳴《杜光庭道教小說研究》序(165)
唱和詩是情感交流與人際應酬的重要載體——岳娟娟《唐代唱和詩研究》序(172)
在苦讀績學中體悟學術,提升境界——唐雯《晏殊類要研究》序(178)
古籍數碼化帶來古籍輯佚學的空前機緣——史廣超《〈永樂大典〉輯佚述稿》序(187)
為唐代科舉的瑰麗長卷做精致箋釋——陶紹清《唐摭言研究》序(195)
附錄
朱東潤師《八代傳敘文學述論》整理后記(207)
朱東潤師《文存》整理后記(218)
朱東潤師《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校補本)
整理說明(224)
朱東潤師《元好問傳》新本整理后記(229)
朱東潤師《中國傳敘文學之變遷》整理后記(232)
我見青山 作者簡介
陳尚君,1952年生。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治學遵循傳統,長于文獻考據,對中國中古文獻有較全面的把握,對唐五代基本文獻建設用力甚勤。著有《全唐詩補編》《全唐文補編》《舊五代史新輯會證》及論文集《唐代文學叢考》《陳尚君自選集》《漢唐文學與文獻論考》《敬畏傳統》等。主持修訂本《舊五代史》《新五代史》。發表論文及各文類章逾三百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煙與鏡
- >
我與地壇
- >
回憶愛瑪儂
- >
巴金-再思錄
- >
經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