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文學演變與地域文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93334
- 條形碼:9787516193334 ; 978-7-5161-9333-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齊魯文學演變與地域文化 本書特色
從地域文化的視閾來審視文學演變的內在規律,可以說是進入新時期以來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一個熱門領域,并且也取得了較大的成就。
李少群、喬力*的《齊魯文學演變與地域文化(精)/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庫/當代齊魯文庫》以悠久燦爛的齊魯文學和深厚雄渾的地域文化為研究對象,從文化視野和大文學觀出發,在融通中追求創變的思維和結構模式,整體形式上則是古今貫通、時空交融。在宏大厚重的縱橫探究中,使文學與文化的共時性多向互動和文學形態歷時性的豐富演變得以多元并呈,體現了獨特而鮮明的學術個性。
齊魯文學演變與地域文化 內容簡介
從地域文化的視閾來審視文學演變的內在規律,可以說是進入新時期以來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一個熱門領域,并且也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如由嚴家炎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區域文化叢書”。《齊魯文學演變》一書,以悠久燦爛的齊魯文學和深厚雄渾的地域文化為研究對象,從文化視野和大文學觀出發,在融通中追求創變的思維和結構模式,整體形式上則是古今貫通、時空交融。在宏大厚重的縱橫探究中,使文學與文化的共時性多向互動和文學形態歷時性的豐富演變得以多元并呈,體現了獨特而鮮明的學術個性。
齊魯文學演變與地域文化 目錄
目錄導論**章 關于地域文學史學的普適性研究**節 地域文學史學的學術源流與學理觀念第二節 地域文學史學的架構基礎與范疇界定第二章 關于齊魯文學形態演變與文化內質研究的原理性思考**節 齊魯文學的地域文化淵源第二節 本課題的邏輯基點與研究目標導論**章 關于地域文學史學的普適性研究**節 地域文學史學的學術源流與學理觀念第二節 地域文學史學的架構基礎與范疇界定第二章 關于齊魯文學形態演變與文化內質研究的原理性思考**節 齊魯文學的地域文化淵源第二節 本課題的邏輯基點與研究目標第三節 體式要點、方法與結構原則
上篇 齊魯文學高潮鳥瞰**章 從文化元典走來**節 先秦時期的混沌綜融:經世致用理念與經典殿堂之造就第二節 文學本體的覺醒之路:諸體漸備與抒懷言志傳統第二章 高峰初聳:北宋至南宋前期的齊魯文學**節 社會群體關懷與個體情性的交迭兼納第二節 主體意識張揚而及詞壇的極盛第三章 再度輝煌:明中葉至清初的齊魯文學**節 驛路文化與俗文學的泛化升華第二節 雅文學對經典的追懷與復興之想望第三節 文言小說以雅為俗的寫心娛懷與戲曲文學似俗實雅的儒道內核第四節 雅文學的求新變與傳統認同第四章 現代新篇:20世紀五四時期與30年代的齊魯文學**節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價值重構與文學觀念變革第二節 五四新文學的多元開拓與文體創建第三節 鄉土文學涵納文化對抗與重構:為民族塑魂與文化守成第五章 激揚華章:20世紀新時期以來的齊魯文學**節 創作主體對齊魯文化傳統的傳承與審美意識嬗變第二節 敘事文學的蓬勃發展及其主流形態
中篇 齊魯文化與文學個案研究第六章 齊魯文學文化內質的個案考察**節 《魯頌》與《齊風》的兩種文化形態與內質異同及其文學特征第二節 漢賦中所見有關巡狩、封禪的齊魯文化考察第三節 《桃花扇》關于孔子“夷夏之大防”思想的藝術實踐第四節 孔尚任的創作思想與民族意識:《桃花扇》與《出山異數記》的微妙關系第五節 王漁洋與洪異、孔尚任、蒲松齡的友誼和《聊齋志異》評論第七章 齊魯文學形態演變的多元性與多樣化表現之一:文學本體喻示與文體風貌特征的雙向觀照**節 李之儀詞論詞作綜論第二節 晁補之詞論詞作綜論第三節 李清照詞論詞作綜論第四節 詞體解放與辛棄疾的創作取向第五節 李攀龍、謝榛的論詩特點及其互補性第六節 李攀龍、謝榛對其自身詩論的創作實踐第八章 齊魯文學形態演變的多元性與多樣化表現之二:大文化語境與地域色彩的文學**節 文化與文學雙重觀照下的戲曲重鎮東平第二節 基于齊魯人文之上的“濟南詩派”及其詩風創作第三節 杰出的文壇領袖王漁洋及其重大影響第四節 《聊齋志異》的語言特色及詩意風韻第五節 聊齋俚曲的地域文化內涵第九章 齊魯文學形態演變的多元性與多樣化表現之三:地域視閾下的話語轉型與民族、國家敘事**節 王統照《山雨》的現實主義成就及其開創性意義第二節 李廣田散文的文化內涵與藝術風貌第三節 臧克家詩歌的藝術開拓與抒情風格第四節 馮德英的小說成就與“三花”創作特色第五節 楊朔散文的藝術成就及其時代局限第六節 新中國成立十七年英雄敘事的類型與審美特征第十章 齊魯文學形態演變的多元性與多樣化表現之四:民間文化形態與文學主流語境的互動與生成**節 張煒:現代視野下的文化保守主義人性關懷第二節 莫言的民間敘事與20世紀中國文學第三節 李存葆的文學創作與沂蒙山區的歷史傳統第四節 新時期鄉土小說的文化意蘊與創作特色第五節 王鼎鈞懷鄉題材的散文第六節 桑恒昌的詩歌藝術成就第七節 張宏森影視文學的詩性追求第八節 趙冬苓的影視編劇美學
下篇 齊魯文學古今演變研究第十一章 主題內涵及形式外顯**節 “思鄉”的多元內涵及多樣化表述:漫越時空的恒久觀照第二節 建安風骨與左思風力:文學主流的時序嬗變與時世意義第三節 儒家“入世”觀念的演變:民族危難之際的南宋文學與抗戰文藝第四節 “水滸”故事溯源及文學形態演變第十二章 大文化語境中的文學本體呈示**節 社會文化關系與創作主體改變所體現的文學演變:從《水滸傳》到《金瓶梅》第二節 王漁洋的歷代山東詩人作家評論與詩學觀念第三節 儒家倫理觀的另類解讀:賈鳧西的《歷代史略鼓詞》第十三章 文學形態與藝術精神“史”的關照**節 自復古與新創的演變看李攀龍、謝榛詩歌理論及文學流派的意義第二節 敘述者的轉變及敘事結構的轉型:《聊齋志異》對唐傳奇的傳承與超越第三節 山東英雄敘事的傳統與變遷第四節 孔孚對古代山水詩傳統的繼承與超越
參考文獻收起全部>>
展開全部
齊魯文學演變與地域文化 作者簡介
李少群,女,原語言文學所所長、研究員,山東政法學院兼職教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現代文學、地域文化與文學.著有《李廣田傳論》(山東文藝出版社)、《追尋與創建——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喬力,男,語言文學所研究員,文學與社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李清照辛棄疾學會理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自1980年經中國社會科學院公開招考統一錄取,進入山東社會科學院從事專門研究工作至今,已在國家及省級數十家報刊發表學術論文百篇、出版專著7種,總計300萬字;主編叢書、專書15套、種,共達4600萬字。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次、二等獎2次,三等獎1次,精品工程獎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