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中國監察通鑒:三國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68142
- 條形碼:9787010168142 ; 978-7-01-016814-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監察通鑒:三國卷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魏國、蜀國、吳國三部分, 主要內容包括: 魏國預防和懲治貪腐概述、魏國監察制度的主要內容、魏國的反腐機制、魏國預防和懲治腐敗的經驗與教訓等。
中國監察通鑒:三國卷 目錄
**章 魏國預防和懲治貪腐概述
第二章 魏國監察制度的主要內容
**節 御史制度
第二節 諫官制度
第三節 官員選拔任用制度
第四節 考課制度
第五節 巡視制度
第三章 魏國的反腐機制
**節 監察機構和體系
第二節 監察機構的制度和法規
第三節 監察機制的運轉
第四章 魏國預防和懲治腐敗的經驗與教訓
蜀國
**章 蜀國監察制度的主要內容
**節 諫官制度
第二節 考課制度
第二章 蜀國的反腐機制
**節 蜀國監察機構的監察職責、監察制度和監察法規
第二節 監察機制的運轉
第三章 蜀國監察建設的基本特色
**節 對蜀國預防和懲治貪腐的特點進行概括總結
第二節 蜀國預防和懲治貪腐的積極成果
第四章 蜀國監察文化,預防與懲治腐敗的思想文化
**節 諸葛亮預防與懲治腐敗的思想
第二節 懲貪除惡的突出案例
吳國
**章 吳國監察制度的主要內容
第二章 吳國官員選拔制度
**節 東吳的中正組織、職權及其選任
第二節 東吳實行九品中正制的原因及其作用
第三章 吳國考課制度
**節 中央官
第二節 地方行政長官
第三節 巡視制度
第四章 吳國的反腐機制
**節 機構職責
第二節 諫官言諫
第五章 吳國監察制度之特點
**節 沿與革并存
第二節 此起彼伏——常規監察有名無實,特任監察大行其道
第三節 階段性明顯
第六章 吳國司法方面的監督制約
**節 司法機構的設置
第二節 地方司法機構
第三節 戶籍管理制度
第七章 吳國監察建設的基本特色
**節 監察制度對孫吳的影響
第二節 孫吳校事的積極意義
第三節 校事的負面影響
第八章 吳國預防和反腐敗的指導思想
第九章 三國時期監察制度的經驗教訓與啟示
附件1:中國歷代監察制度演變表
附件2:魏國監察體制圖
附件3:蜀國監察體制圖
附件4:吳國監察體制圖
附件5:三國世系圖
附件6:三國時期形勢圖
后記
中國監察通鑒:三國卷 節選
《中國監察通鑒(三國卷)》: 一、曹魏考課法制定的社會背景 曹魏政權屢次下詔制定考課法,是有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政治原因的。 (一)地方大族操縱地方選舉,制定考課法是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東漢末年,清議之風盛行,地方大族名士操縱鄉間清議,一般士人要想在仕途上有所發展,就必須獲得名士的好評。于是漢末士人、太學生遂廣泛交游,互相標榜,結果使得朋黨連群,浮華成風。《后漢書·儒林傳序》載:“自是游學增盛,至三萬余人,然章句漸疏,以浮華相尚。”《意林》卷5引魏文帝曹丕《典論》日:“桓、靈之際,閹寺專命于上,布衣橫議于下,干祿者殫貨以奉貴,要名者傾身以事勢,位成于私門,名定于橫巷,由是戶異議,人殊論,論無常檢,事無定價,長愛惡,興朋黨。”由于名士清議和朋黨浮華與大族勢力的擴大有密切關系,是對中央集權政治的破壞,所以曹操在世時曾采取了排清議、抑朋黨的政策,對于大族勢力予以一定打擊。但是至曹魏政權建立以后,浮華朋黨之風依然盛行。如明帝時“諸葛誕、鄧飚等馳名譽,有四聰八達之誚”;他們“合黨連群,互相褒嘆”,“附己者則嘆之盈言,不附者則為作瑕釁”,大有漢末名士“善善惡惡,臧否人物”的作風。為此,明帝曾罷免諸葛誕、鄧飚等,并下詔“其浮華不務道本者,皆罷退之”。與此同時,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后,“以毀譽相進退”的現象非常嚴重,中正品評人才時沒有客觀標準,而是隨心所欲,極易造成“虛實相蒙”的情況。所以魏明帝為杜絕朋黨浮華,也為了使選舉者有個客觀標準,才試圖建立一種考課法,來駕馭混雜的輿論。《通典》卷15考績條云:“魏明帝時以士人毀稱是非,混雜難辨,遂令散騎常侍劉劭作都官考課之法七十二條,考核百官,其略欲使州郡考士必由四科,皆有效。”對此,唐長孺先生曾經指出,魏明帝詔令劉劭制定考課法,“意在使品第高低有一定標準,以駕馭混雜的議論,還是曹操以來的政策”。其說甚確。司馬氏掌握政權后,為了加強對官吏的管理,抑制地方大族過分擴張勢力,也有詔令王昶修撰《百官考課》之事。因此,兩次制定考課法是一脈相承的,其目的都是試圖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借以使政權高效有力的運轉,同時也是曹魏政權打擊大族、控制輿論和鞏固中央集權的重要措施。 (二)名理學的興起。名理學又稱形名學或刑名學,講究求真之風,要求恢復事物的本來面目。漢末名實不符的現象令一部分士人痛心疾首,乃轉而求檢形定名,循名責實。“名理學本來是針對東漢名教之治而興起的。曹魏政治即與初期名家相配合,所謂名法之治。名法之治要求檢查名實,其中即包含了法家擴大君權,裁抑大族的意義”。漢魏之際重要的名理學家如崔定、王符、徐干和劉劭等都主張考校功實。崔定著有《政論》,主張綜核名實。王符著有《潛夫論》,主張考績,以此為治理天下的基礎。徐干著有《中論》,認為“仲尼之所以貴者,名實之名也。貴名乃所以貴實也”。而劉劭的《人物志》則是名理學的集大成者,該書以名實為依歸。名理學所倡導的名實相符,求真務實的精神猶如一股清風,對名教之治發起沖擊,為曹魏時多次下詔制定考課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
中國監察通鑒:三國卷 作者簡介
賀清龍,1957年8月生,湖南醴陵人,法學博士,華中師范大學客座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先后就讀于中國人民解放軍運輸工程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石家莊陸軍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華中師范大學、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紀檢監察學院、香港中文大學等學校。1974年12月入伍,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坦克9師、28集團軍、后勤指揮學院、總參謀部軍務部和軍委辦公廳服役,1993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99年轉業至今在中央紀委監察部任紀檢監察專員。2014年11月曾任中共中央巡視專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煙與鏡
- >
莉莉和章魚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