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的社會歷史批判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92498
- 條形碼:9787516192498 ; 978-7-5161-9249-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的社會歷史批判研究 本書特色
汪曉鶯編*的《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的社會歷史批判研究》以歷史唯物主義為視域,以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生成為主線,全面找尋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文本資料,系統梳理和解讀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發生邏輯和人與自然關系演進的社會歷史維度;在分析揭示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社會境遇基礎上,在歷史語境中展現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思想所體現的社會批判功能,確認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社會歷史批判思想中所蘊涵的理論旨趣和價值訴求。在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社會歷史批判指向與現實發展困境的對話中,深層次地挖掘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社會歷史批判思想的理論內涵和方法論特征,探尋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社會歷史批判思想與當代實踐的聯結點,揭示其與綠色共享發展理念的內在邏輯,進而從方法論的角度論證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的社會內涵在指導人們消除生態危機、解決當代環境問題、促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當代理論價值。并在對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綠色共享發展等問題分析和確證的基礎上,展示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社會歷史批判思想的實踐指導價值。
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的社會歷史批判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從馬克思文本中吸取思想資源,結合馬克思思想發展史,從馬克思的“現實的個人”、“人的現實世界”和“人的感性對象性活動”來說明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發生的歷史前提、現實場域和歷史基礎。通過對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生成的解讀,指認馬克思在社會歷史領域中審視人與自然關系問題是馬克思獨特的理論視角,體現了馬克思對人與自然關系所遭遇的社會歷史困境給予的關注,以及批判視野由哲學批判向人的現實生活批判的轉向。通過史論結合的方法,在歷史語境中展現馬克思把對自然的理解融入到歷史以及人的實踐中去,從人的現實生活過程中去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把人與自然關系推進到社會歷史層面,有其獨特的理論旨趣和批判指向。
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的社會歷史批判研究 目錄
**章 導言一 問題的提出及選題的意義(一)現代自然觀的理論困境(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環境的問題(三)選題的意義二 對國內外關于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研究現狀評述(一)國內研究現狀評述(二)國外研究現狀評述三 本書研究的主要內容、基本觀點、可能的創新點、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一)本書研究的主要內容(二)本書研究的基本觀點(三)本書研究的可能創新點(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發生邏輯一 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概念的形成(一)“精神性的”個人:個人與原子等同(二)“理想中的”個人:“市民與公民統一”(三)作為“類的”個人:從“活動”上來規定“個人”(四)從抽象的人的觀點向現實的人的觀點的轉變二 人與自然關系發生的歷史前提——對“現實的個人”的確認(一)從事感性活動的個人(二)作為歷史生活主體的個人(三)一定社會關系中的個人三 人與自然關系發生的場域——對人的現實生活世界的觀照(一)哲學批判視野向人的現實生活世界的轉向(二)現實的人的存在圖景:自然關系、社會關系與社會結構四 人與自然關系發生的社會歷史基礎(一)人特殊的存在方式:人的生活活動(二)以工業活動為歷史基礎的人與自然關系發生
第三章 人與自然關系演進的社會歷史維度一 人與自然關系發展的客觀歷史過程:自然的歷史與歷史的自然(一)從兩個方面理解歷史——人類史和自然史(二)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三)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生成與社會發展的同一性二 人與自然關系的社會歷史分析(一)人與自然的客觀一體關系(二)人的對象性存在與對象的“為我存在”(三)對“主體”與“客體”“關系”性存在的確認三 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性生成(一)從人的實踐活動看世界(二)以社會為中介的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三)以勞動為中介的人與自然物質變換關系(四)“控制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
第四章 人與自然關系的社會境遇與批判一 困境的發生:私有財產與異化勞動(一)私有財產與異化勞動的關系(二)私有財產與資本的關系(三)資本主義私有財產制度下勞動異化的經濟事實二 資本統治下的經濟邏輯問題(一)資本對勞動的經濟剝削性質(二)以勞動為基礎的生產向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的歷史轉化(三)從封建的土地占有到資本的經濟權力(四)社會勞動生產力體現為資本生產力三 資本邏輯下的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一)資本對社會生產的雙重作用(二)資本積累與貧困積累的兩極(三)資本統治下的社會關系物化四 被奴役的社會——自然關系(一)資本生產力下的“生產者的殉難史”(二)資本有用性原則下的人與物關系的顛倒(三)資本運動中的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斷裂五 小結
第五章 人與自然關系困境消除的理想性社會維度一 超越以勞動作為交換價值的生產條件(一)私有財產關系的“普遍化”(二)揚棄利己主義性質的個人需要的滿足(三)構建人人平等的社會狀態(四)實現對社會關系的全面占有二 以個人自由發展為基礎的社會生產的確立(一)從資本生產力向社會生產力的轉化(二)剩余勞動時間與自由支配的時間由對立走向統一(三)從自由競爭到個人的自由發展三 未來理想社會所展現出的人與自然的關系面貌(一)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二)合理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三)人的本質力量與自然力的融合與共生
第六章 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社會歷史批判的價值所在一 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社會歷史批判思想的理論價值(一)以工業生產方式為基礎對人與自然歷史性實踐關系進行理論指認(二)從社會主體性視角對人與自然關系進行邏輯闡揚(三)“控制人與自然關系”為實現人的解放提供了思想指南(四)反擊了馬克思自然觀存在著“理論空場”的觀點二 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社會歷史批判的方法論價值(一)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社會歷史批判的總體性方法(二)總體性方法與綠色共享發展理念(三)綠色共享發展理念對西方傳統發展觀的揚棄與超越(四)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社會歷史批判思想的時代化向度三 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社會歷史批判思想對江西綠色發展的啟示(一)江西經濟發展的現狀(二)發展綠色經濟是江西走新型工業化之路的必然選擇(三)江西工業化進程中發展綠色經濟的途徑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展開全部
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的社會歷史批判研究 作者簡介
汪曉鶯,女,東華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近年來,主持和參與國家、省部級課題多項;獲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1項;在核心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近40篇,出版專著1部。江西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科研學術骨干、校教學名師,江西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