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修志問道 以啟未來-2015年新方志論壇論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422177
- 條形碼:9787514422177 ; 978-7-5144-221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修志問道 以啟未來-2015年新方志論壇論文集 內容簡介
《修志問道以啟未來:2015年新方志論壇論文集》是由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主辦的2015年新方志論壇論文匯編,本次論壇主題為“修志問道,以啟未來;依法治志,修志之道”,旨在學習貫徹落實總理“修志問道,以啟未來”的重要批示、國務院《全國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5-2020年)》和第五次全國地方志工作會議重要精神。全國方志界和科研院校的逾百位專家、學者參加本次論壇,圍繞加強方志理論研究、指導第二輪志書的編修實踐和進一步推動新編地方志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進行了廣泛深入研討。 《修志問道以啟未來:2015年新方志論壇論文集》將論壇成果匯集出版,具有出版價值。
修志問道 以啟未來-2015年新方志論壇論文集 目錄
志書傳承的地域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培育
――以浙江省海寧市為例
論新編方志引用的運用
――基于《安徽省志?體育志(1986-2005)》編纂實踐
淺論新方志記述改革須掌握的幾個基本觀點
鄉音鄉愁話方言
――淺論第二輪縣志編修中方言篇的處理
志書和年鑒的書名規范表述之初探
志書編修的傳承與未來
――以**、二輪志書為例
修志為用以志為鑒
――淺論修志的現實意義
淺論地方志對精神文明建設的意義及其應用
地方志事業的必由之路
――論地方志信息化建設的發展發向
如何提升地方志地位
――“修志問道”中幾個問題的思考
學習《全國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5-2020年)》的幾點
體會與思考
關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在城市區志中的定位
――以《唐山市路南區志(1990-2010)》為例
志書的版面編排與篇幅控制
第二輪志書創新中出現的問題及對策
“互聯網”時代地方志的轉型
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做好舊志整理工作
盛世修志功在千秋
――淺談方志資源的開發利用
在法治保障下積極探尋修志之道
創新無窮期改革正當時
――河北省第二輪市縣修志改革創新成就、不足及其對策研究
對方志館功能與定位的思考
概觀地情全貌述記事物原委
――以河北《冀州市志》為例淺議如何寫好志書概述
談志與史之同異
淺談《廣東省志(1979―2000)》編修的整體控制
修志問道道在地情
探索修志之道成就啟示之志
淺析現階段縣區地方志機構與同級黨史、檔案機構合并后工作效能
依法建立科學的地方志工作機制
提高地方志工作社會地位之我見
地方志發展與改革創新
――以樺甸地方志為例
官民結合是一條修志的新路子
――探討市場經濟條件下縣級地方志工作如何開展
《安徽省志(1986一-2005)》綜合經濟管理卷編纂的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村志編修的分析與思考
――以廣州地區為中心
依法治志新常態下的地方志工作
――論加強學習、宣傳和貫徹《地方志工作條例》
縣級第二輪修志工作中存在的幾個具體問題
地方志部門開發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助推城鄉文化建設的實踐
――以四川為例
城市區志文化部類與前志關系處理淺探
“修志問道,以啟未來”的思考
修志問道貴在弘道
――談地方志如何進一步發揮服務社會作用
新時期要重視加強村志、族譜的編修指導工作
修志問道以啟未來
――學習**關于地方志工作重要批示的體會
國外年鑒與國內年鑒的比較
修志問道與司馬遷治學精神的探析
MPR技術在地方志工作的應用
對第二輪省志編修中質量管理的思考
首輪新方志編修實踐創新回顧
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提升拓展修志之道
修志問道 以啟未來-2015年新方志論壇論文集 節選
《修志問道以啟未來:2015年新方志論壇論文集》: 2014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地方志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提出了“修志問道,以啟未來”的精辟論述。“修志問道,以啟未來”短短一句話,體現了總理對地方志工作價值使命的精練概括,寄托著總理對地方志工作者的殷切期許,蘊含著總理對地方志工作未來的深刻洞悉。認真學習李克強總理的重要批示,愈發強烈地意識到“修志問道”有著極其深刻、非常豐富的思想內涵,高屋建瓴地回答了為什么修志、什么人修志、怎樣修志等一系列基本問題,為地方志工作指明了方向,對地方志工作者提出了要求。筆者在此將自己的學習體會和領悟思考加以梳理,與方志同人分享,就教諸位方家! 靶拗締柕馈钡暮诵,在于“道”字。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道”之一字,涵蓋萬千。但是就“修志問道”的具體語言環境來說,其內涵應該與《易經》當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道”字相同,是哲學層面的“應然”之謂。與《道德經》當中所闡述的“道”,與《大學》當中論述的“大學之道”的“道”,意義是一樣的。問題是,這個形而上的“應然”的“道”,用現代語言來進行表述,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統說,道是真理,包含著抽象的客觀規律、價值取向、行為準則等諸方面的意涵,意蘊幽深,難于言表。為免曲解“修志問道”之“道”的含義,我們不妨從老百姓安身立命之道、理政者經世濟民之道、柄國者治國安邦之道來意會。就地方志工作本身而言,通過對歷史資料進行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系統梳理和總結,找出道之所存、道之所言,是為“尋道”;按照志書的體例規范,將“存道”“言道”的歷史資料加以編纂,用方志語言闡釋“道”的內涵,是為“述道”;通過志書的記載,將道之發生、道之起用、道之偉力加以忠實呈現,“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是為“載道”;通過讀志用志傳志和地方志資源開發,將志書所載之“道”為更多的人知悉并遵循,充分發揮資治、教化作用,是為“弘道”。而這尋道、述道、載道、弘道的整個過程,就是修志問道。從這個意義上說,修志的目的在于問道。對于地方志工作者來說,通過自己的辛勤工作,將蘊含在歷史資料中的安身立命之道、經世濟民之道、治國安邦之道挖掘整理出來,以繩當代、垂鑒后人,這是光榮的歷史使命。編修地方志自隋唐以降,代代相繼、綿延不絕,是世界文明史上絕無僅有的文化現象。方志與國史、家譜在不同層面發揮著傳承歷史文化、承載歷史智慧的重要作用,先哲將其功用概括為“存史、資治、教化”。那么所存之史是否為信史,志書所載是否有資治價值、能否發揮教化功能,關鍵就在于修志者是否做到了“修志問道”。王偉光在2015年全國地方志機構主任工作會議上的報告中,提出了“為誰修志、修什么志、怎樣修志”三問,其答案就要在“修志問道”的內涵中尋找。然而,能完成修志問道使命的人,則必非泛泛之輩! ∫皇且袉柕赖娜宋那閼选V袊鴤鹘y士大夫“兼濟天下”的情懷中,以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當今社會環境下,地方志工作是“不容易受到重視”的工作,而且素有艱苦、辛苦、清苦“三苦”之謂,如果沒有“兼濟天下”的人文情懷,是無法承擔起包括尋道、述道、載道、弘道整個過程的光榮使命的。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子日:‘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于后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身處春秋亂世,孔子看到自己治世立功的理想和抱負沒有實現的可能,但是家國天下的情懷始終不曾消減。著《春秋》以“繩當世”,而使“天下亂臣賊子懼”,可謂用心良苦。司馬遷學識淵博、游歷廣泛,之所以忍受被處以極刑的人生至痛,為的是完成《史記》,“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后世圣人君子”。從中我們領略到,在中國古圣先賢那里,無論個人的境遇多么艱難困苦,內心多么痛苦糾結,“兼濟天下”的人文情懷從來沒有改變。如果說求利,求的是天下利;如果說留名,留的是萬古名。一言以蔽之,其汲汲所求者,無非一個“道”字。這就是他們的情懷,他們的問道情懷。這種“兼濟天下”的人文情懷,如果要更為具體地表述出來,筆者以為,以張載所言*為妥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今天從事地方志工作的同志,大都有著“坐冷板凳”“看冷面孔”的不平之氣,心里總是翻騰著“邊緣”“弱勢”“三苦”的無奈。這是對客觀現實的正常反應。在這樣的現實面前,要完成修志問道的使命,則非有這樣的“問道”情懷不可。孔子以《春秋》立言,司馬遷以《史記》立言,地方志工作者則要以志書立言。若無“兼濟天下”的問道情懷,終日耿耿介懷于個人的際遇得失,怎么可以問道?言何以得立?何得不朽?所以,要“修志問道”,不能“修志問名”,不能“修志問官”,也不能“修志問利”。只有如孟子善養浩然之氣,培育兼濟天下的人文情懷,汲汲于修志問道,才能平靜地接受一切不平,才能安然地忍耐一切不公,才能坦蕩地面對一切非難,才能修得流傳后世的佳志良品!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虎
- >
煙與鏡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