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劉光華卷-隴上學人文存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6050613
- 條形碼:9787226050613 ; 978-7-226-05061-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劉光華卷-隴上學人文存 內容簡介
《隴上學人文存(劉光華卷)》是甘肅省“十二五”出版規劃項目之一。劉光華,歷史學家,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教學與研究。著有《中國古代文官制度》(與樓勁合著)、《中國古代西北歷史資料輯錄》、《漢代西北屯田研究》、《黃河文化叢書黃河人》(與樓勁合著)等專著。《隴上學人文存(劉光華卷)》選編了劉光華先生的主要學術成果,并對其學術成就做了全面評析。
劉光華卷-隴上學人文存劉光華卷-隴上學人文存 前言
很榮幸編選《隴上學人文存·劉光華卷》。劉光華先生是我四十年前的授業老師(侯宗輝應算是再傳弟子)。四十年前,我們先秦秦漢史課程就是先生教授的。今天由我們親手編選他的文存,回顧他六十多年的學術生涯,細讀其論文和著作,心中自有良多思緒,更有一份弘揚師教,傳承薪火的責任。
先簡單說說先生的人生閱歷。
劉光華(1935-),陜西漢中西鄉縣人。1953年7月,以十八歲的青春年華由西鄉師范學校附設高中部考入蘭州大學歷史系。四年的學業期滿,于1957年畢業后留校任教,至今已六十個春秋。他的個人履歷十分簡單,從上大學到留校,六十多年來從未離開過蘭州大學。期間雖于1958年下放酒泉邊灣農場勞動鍛煉一年,1959年蘭州大學歷史系又被合并到甘肅師范大學歷史系,不到兩年。但那只是時代變化留下的小插曲,他本人卻從未離開過這塊賴以耕耘的土地。說他履歷簡單,只是僅僅就其從學習到工作六十多年中從未離開過蘭州大學這一表面現象所作的概括,其實,他的人生道路同樣經歷了社會和時代的激蕩,經歷了一個個云卷云舒的風雨歲月。
“□□□□□”后恢復職稱評定,先生□□批被評為講師,爾后是副教授、教授。多年來,先后擔任過中國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歷史系副主任等。退休前一直兼任蘭州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總編輯。1990年獲甘肅省園丁獎,1992年獲□□□頒發的□□特殊津貼。擔任過多屆甘肅省歷史學會副會長。1995年被聘為甘肅省文史館館員,1996年退休。從此不再擔任繁鎖的教學工作。
先生從1957年到1996年的四十年里,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退休后,他的科研工作并沒有停止。相反他卻集中時間,集中精力,以高昂的熱情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他的所有論文,一半是在退休后發表的;他的一些重要著作,如《西北通史》□□卷、《甘肅通史》八卷、《蘭州市志·建置區劃志》、《甘肅建置志》等都是在退休后完成的。直到現在他仍以八十多歲高齡,筆耕不輟,時有論文發表。學術生涯已長達六十年之久。
《隴上學人文存·劉光華卷》由于篇幅的限制,只選人先生的15篇論文,其他大部分重要論著無法入選。但我們的介紹不限于這15篇文章,而想對先生的所有成果做一個比較全面、簡要的概述。
一、早期的科研實踐
1957年,是先生教學科研生涯的開始。當年他發表了3篇論文:《兩漢是封建社會》、《對“西漢初期的土地問題”的兩點意見》、《試論西漢初的重農抑商政策》。前兩篇是參加古史分期問題和土地制度問題討論的論文。當時,古史分期問題、土地制度問題、農民戰爭問題、資本主義萌芽問題和漢民族形成問題等“五朵金花”是史學研究的前沿課題,幾乎所有著名歷史學家都以高昂的熱情和深厚的學養參與其中。劉光華先生作為一名史學新人能夠“躬逢其盛”,參加討論并發表意見,已是嶄露頭角。六十年后的今天再讀這些文章,仍然覺得教澤流布,受益深徹。
劉光華卷-隴上學人文存 目錄
秦襄公述論
敦煌上古歷史的幾個問題
張騫與西漢中期“斷匈奴右臂”戰略
西漢西北邊塞
漢晉金城郡允街縣方位
驪軒是西漢安置羅馬戰俘城商榷
論東漢敦煌在中原與西域關系中之重要地位
論“徙民實邊”不是屯田
西漢邊郡屯田的管理系統及其有關問題
西漢屯田的畝產和經濟作用
關于西漢郅支城之戰
《史記》李姓的地理分布和唐宋隴西李氏世系系統化的問題
東漢初年統一關隴的斗爭
西北歷史也曾一度輝煌——詼編寫《西北通史(**卷)》的一些感受
甘肅歷史的發展及其特點
附錄 劉光華先生主要論著目錄
劉光華卷-隴上學人文存 節選
《隴上學人文存(劉光華卷)》: 《西北通史》**卷,上起藍田猿人,下訖東漢末年,歷數十萬年;范圍包括今陜、甘、寧、青、新及內蒙古的西部。將這么大地域上數十萬年中發生的事情給予歸納、描述,是我們編寫者的任務。現在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本卷,是在谷苞老的指導下,經過主編與編寫者的共同努力而完成的。 在本卷的編寫中,我們深深感到西北地區有這么幾個特點: 一是幅員遼闊,地形復雜,其內各地自然條件差異很大。西北地區有大山,如秦嶺、六盤山、賀蘭山、祁連山、日月山、阿爾金山、天山等,將其分割為差異極大的關中、銀川平原,陜北、隴東、隴西黃土高原,鄂爾多斯、阿拉善和青海高原,柴達木、準噶爾和塔里木盆地。其東部屬溫帶、暖溫帶地區,中部屬荒摸高寒區,西部屬溫帶、暖溫帶荒漠區,沙漠、戈壁橫陳其間,有冰山、雪地和大面積的草原。氣候干旱、少雨、多大風,越往西降水量越少。這是西北中西部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們認識西北地區的一個*基本的事實。 二是自古以來這里就是眾多民族活動的地區。傳說中的黃帝起源于這里,三苗曾西遷于“三危”。夏代時,文獻中有“織皮昆侖,析支渠搜,西戎即敘”,是禹治洪水后關于西北中西部民族的記載;周人起源于關中,東方的犬夷也曾西遷關中。商朝時,“自彼氏、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甲文中亦有羌方,此外還有土方、舌方;周人曾把犬夷驅逐到隴西;秦人亦西遷秦隴之間;與周人結盟的“西土”八國,大多亦在西北。西周時,涇、洛之北有鬼方、嚴狁,犬戎又從隴西遷往這里;秦人遷入隴西,與申戎結親,同戎人斗爭,并強大起來;周穆王“西巡狩,見西王母,樂而忘歸”,也是文獻中有關西部民族的記載。進入春秋,秦人建國,滅邦、冀之戎,服狄、獂、綿諸、烏氏、朐衍之戎,還驅逐瓜州之戎于豫西山區。除了文獻記載,我們還羅列了今甘、青、新疆及鄂爾多斯地區的諸多青銅文化,亦反映出西北地區民族眾多這一事實。 秦國的大發展在戰國時期,它兼并之民族如上所舉,大多融入秦國,少部分逃向長城以外。秦國之北為匈奴族(包括樓煩、林胡及北逃之義渠等),其西為月氏、氐、羌族。秦滅亡六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在秦漢統一王朝內,其西北之疆土大大拓展。西北邊郡有不少縣稱為“道”,縣“有蠻夷日道”,當是反映多民族的行政建置;秦有“屬邦”之置。屬邦即屬國,屬中央之“典屬國,掌蠻夷降者。”漢武帝時,西北邊郡設有安置匈奴降者的五屬國,“各依本國之俗而屬于漢,故言屬國也”,主管官稱屬國都尉;此外,漢在西北還設置有護羌校尉、西域都護,以管理郡縣區外的羌人、小月氏(亦稱為“胡”)和西域諸國,反映了秦漢多民族國家這一現實。 ……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巴金-再思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