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國哲學:創造性轉化與大眾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029783
- 條形碼:9787565029783 ; 978-7-5650-297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哲學:創造性轉化與大眾實踐 內容簡介
本書在張岱年先生“綜合創新論”思想的指引下, 以中國哲學新理論與大眾實踐相結合為著眼點, 探討了當代中國哲學創造性轉化的路徑和方法。該書對中國哲學現代轉型過程中產生的當代新儒家、當代新道家以及綜合創新論等幾種代表性理論進行了系統梳理, 分析了各自的理論得失。在
中國哲學:創造性轉化與大眾實踐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其有待研究的問題
1.2.1 國內外研究綜述
1.2.2 有待研究的問題
1.3 研究的主要內容、研究方法、重點難點、創新之處
1.3.1 研究內容與方法
1.3.2 重難點與創新點
第2章 中國哲學創造性轉化
2.1 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
2.1.1 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的提出
2.1.2 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的主要內容
2.1.3 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的意義與不足
2.2 中國哲學的創造性轉化
2.2.1 中國哲學的界定
2.2.2 儒、道的核心要義
2.2.3 創學視野下的中國哲學創造性轉化的內涵
第3章 當代新儒家與新道家的理論建設與發展
3.1 當代新儒家
3.1.1 熊十力:“新唯識論”
3.1.2 牟宗三:“道德形上學”
3.1.3 林安梧:“存有三態論”
3.2 當代新道家
3.2.1 董光璧:道實論、生成論、循環論和無為論
3.2.2 李約瑟:道家思想的世界意義
3.2.3 湯川秀樹:道家思想的現代性
3.2.4 卡普拉:道家思想的生態智慧
3.3 評析與思考
第4章 “綜創家”的理論建設與發展
4.1 張岱年的綜合創新論
4.1.1 綜創論的起與承
4.1.2 綜創論的轉與合
4.2 “綜創論”的“接著講”——創學
4.2.1 創學的生成之路:生生之源、生生之尋、生生之創
4.2.2 “創學”視野之下的創造觀、天人觀、價值觀、思維觀
4.3 評析與啟示
第5章 中國哲學的大眾實踐
5.1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觀
5.1.1 實踐是認識論的首先的基本的觀點
5.1.2 實踐是全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先的基本的觀點
5.1.3 實踐是回歸現實生活的觀點
5.2 中國哲學的大眾實踐
5.2.1 回歸現實生活:中國哲學實踐觀
5.2.2 大眾化:中國哲學的實踐的檢驗標準
5.2.3 道:中國哲學特有的實踐指向
第6章 儒家大眾實踐的典范
6.1 平民學者的風采——王艮
6.1.1 生平、求學及其著作
6.1.2 代表性的思想觀點
6.2 王艮的“百姓日用之學”的思想演進
6.2.1 “百姓日用即道”的內涵
6.2.2 在百姓日用中尋道
6.2.3 在百姓日用中傳道
6.3 王艮“百姓日用之學”的思想對當今中國哲學建設啟示
6.3.1 評析
6.3.2 啟示
第7章 綜合創新論指導下創學的大眾實踐之路
7.1 愿景構想——中華文化大學
7.1.1 修養篇:明明德與心靈境界
7.1.2 體驗篇:親民與大眾實踐
7.1.3 達用篇:止于至善與創造之道
7.2 實踐陣地——中華文化大學堂
7.2.1 傳播內容的新意——創學與儒釋道學齊舉
7.2.2 傳播方法的特色——意會知識與言傳知識并重
7.2.3 學子與大眾同修的模式探索
7.3 課堂試點——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公共課改革為例
7.3.1 教學內容的創新:“創學”理念的融入
7.3.2 教學模式的選擇:以互動性、開放性、體驗性為目標
7.3.3 教學課程的考核:對道的感悟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1.1 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其有待研究的問題
1.2.1 國內外研究綜述
1.2.2 有待研究的問題
1.3 研究的主要內容、研究方法、重點難點、創新之處
1.3.1 研究內容與方法
1.3.2 重難點與創新點
第2章 中國哲學創造性轉化
2.1 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
2.1.1 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的提出
2.1.2 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的主要內容
2.1.3 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的意義與不足
2.2 中國哲學的創造性轉化
2.2.1 中國哲學的界定
2.2.2 儒、道的核心要義
2.2.3 創學視野下的中國哲學創造性轉化的內涵
第3章 當代新儒家與新道家的理論建設與發展
3.1 當代新儒家
3.1.1 熊十力:“新唯識論”
3.1.2 牟宗三:“道德形上學”
3.1.3 林安梧:“存有三態論”
3.2 當代新道家
3.2.1 董光璧:道實論、生成論、循環論和無為論
3.2.2 李約瑟:道家思想的世界意義
3.2.3 湯川秀樹:道家思想的現代性
3.2.4 卡普拉:道家思想的生態智慧
3.3 評析與思考
第4章 “綜創家”的理論建設與發展
4.1 張岱年的綜合創新論
4.1.1 綜創論的起與承
4.1.2 綜創論的轉與合
4.2 “綜創論”的“接著講”——創學
4.2.1 創學的生成之路:生生之源、生生之尋、生生之創
4.2.2 “創學”視野之下的創造觀、天人觀、價值觀、思維觀
4.3 評析與啟示
第5章 中國哲學的大眾實踐
5.1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觀
5.1.1 實踐是認識論的首先的基本的觀點
5.1.2 實踐是全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先的基本的觀點
5.1.3 實踐是回歸現實生活的觀點
5.2 中國哲學的大眾實踐
5.2.1 回歸現實生活:中國哲學實踐觀
5.2.2 大眾化:中國哲學的實踐的檢驗標準
5.2.3 道:中國哲學特有的實踐指向
第6章 儒家大眾實踐的典范
6.1 平民學者的風采——王艮
6.1.1 生平、求學及其著作
6.1.2 代表性的思想觀點
6.2 王艮的“百姓日用之學”的思想演進
6.2.1 “百姓日用即道”的內涵
6.2.2 在百姓日用中尋道
6.2.3 在百姓日用中傳道
6.3 王艮“百姓日用之學”的思想對當今中國哲學建設啟示
6.3.1 評析
6.3.2 啟示
第7章 綜合創新論指導下創學的大眾實踐之路
7.1 愿景構想——中華文化大學
7.1.1 修養篇:明明德與心靈境界
7.1.2 體驗篇:親民與大眾實踐
7.1.3 達用篇:止于至善與創造之道
7.2 實踐陣地——中華文化大學堂
7.2.1 傳播內容的新意——創學與儒釋道學齊舉
7.2.2 傳播方法的特色——意會知識與言傳知識并重
7.2.3 學子與大眾同修的模式探索
7.3 課堂試點——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公共課改革為例
7.3.1 教學內容的創新:“創學”理念的融入
7.3.2 教學模式的選擇:以互動性、開放性、體驗性為目標
7.3.3 教學課程的考核:對道的感悟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展開全部
中國哲學:創造性轉化與大眾實踐 作者簡介
金麗,女,1980年生,安徽省廬江縣人。本科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研究生攻讀科技哲學專業。現任合肥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教師。主要從事思想道德修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的教學工作。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創造學和中國哲學。已發表《創造觀:中西哲學會通建設的新起點》《創造教育障礙的文化反思》《研究生培養的過程監控和預警系統應用初探》等學術文章多篇。
書友推薦
- >
我與地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朝聞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