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科學是什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5292285
- 條形碼:9787535292285 ; 978-7-5352-9228-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科學是什么 本書特色
科學以不可抵擋之勢改變著生活,但人們真正懂得科學嗎?
著名科學家龐加萊帶您走近科學,深入淺出地告訴您--科學是什么。
《科學是什么》主要論述了科學規律的演變、數學與邏輯、無限的邏輯等科學哲學問題,闡述了他對空間、時間和量子論等問題的看法。《科學是什么》融合了龐加萊的“科學與猜想”“科學的價值”“科學與方法”,建立了對科學*基本的流行定義和看法。
科學是什么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科學與猜想、科學的價值、科學與方法等三個部分。在科學與假設中, 龐加萊對假設的條件做了精深的分析, 對啟發現在的我們追尋科學問題有很大的幫助。科學的價值觀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彭加萊對此做了深入的探討, 有助于我們了解科學與價值觀之間的關聯。
科學是什么 目錄
簡介
**部分 數字與數量級
**章 數學邏輯的本質
從已知到未知的推理
驗證過程和證明
算術的基本要素
重復推理驗證
由特殊到一般的論證
數學建模
第二章 數量級與實驗
什么叫不可通約的數
物理世界的連續性
數字的連續性建模
認知
可衡量的數量級
多方評論
多維空間的物理連續性
第二部分 空間
第三章 非歐幾里得幾何學
波爾約·羅巴切夫斯基幾何學
黎曼幾何
空間曲率的常量表象
關于非歐克里幾何
公理推論
第四幾何
萊的理論
黎曼圖形
公理的實質
第四章 幾何與空間
視覺的空間
運動的空間與感知到的電磁場
我們認知到的空間的特性
物理位移與狀態變化
互補的條件
固體與幾何
同類法則
非歐幾里得的世界
四維空間
結論
第五章 幾何與經驗
補充
以往經驗
第三部分 力學
第六章 經典力學
無外力法則
加速度法則
擬人化的力學運動
線性學派
第七章 相對運動與絕對運動
相對運動的法則
牛頓提出的觀點
第八章 能量與熱力學
能量法則
熱力學
對于第三部分的總結
第四部分 自然界
第九章 物理假想
實驗與總結的作用
自然的統一性
假想的作用
數學物理的起源
第十章 現代物理的理論
物理理論的含義
物理與力學
科學發展的現狀
第十一章 計算概率
概率問題的分類
數學里的概率論
物理學的概率論
紅與黑
起因發生的概率
結論
第十二章 光與電
菲涅爾的理論
馬克斯·韋伯的理論
物理現象的力學解釋
第十三章 電磁學
安培的理論
閉路電流
連續旋轉
兩個開路電流的相互作用
電的傳導
霍爾姆霍茲的理論
這些理論中的缺陷
馬克斯·韋伯理論
羅蘭德的實驗
洛倫茲的理論
科學的價值
簡介
**部分 數學科學
**章 數學中的邏輯與直覺
第二章 測量時間
第三章 關于空間的認知
定性幾何
多維世界的連續性
關于點的認知
關于位移的認知變化
視覺空間
第四章 空間及其三個維度
位移的組
關于兩點的認知
觸覺空間
不同空間的特征
空間與實驗
空間與我們的認知
半圓形消化道的作用
第二部分 物理科學
第五章 物理與分析
第六章 天文學
第七章 數學物理史
物理的過去與未來
中心力的物理
物理規律
古老物理的實用之處
第八章 當今物理學界的危機
新的危機
卡諾原則
相對原則
牛頓定律
拉瓦錫法則
貝爾法則
第九章 數學物理的未來
理論與實踐
分析家的作用
天文與延遲
電子與光譜
實驗之前的傳統觀念
數學物理的未來
第三部分 科學的客觀價值
第十章 科學是人類獨創的嗎?
勒羅伊哲學
科學與運動規律
科學事實和粗略的事實
唯名論及宇宙常量
第十一章 科學與事實
裙帶關系和決定論
科學的客觀性
地球在旋轉
科學是有目的的
科學與方法
簡介
**部 分科學與科學家
**章 選擇性研究
第二章 未來數學的發展
第三章 數學中的創造
第四章 事件的偶然
第二部分 數學邏輯方法
**章 空間相互性
第二章 數學定論與其教學方法
第三章 數學與邏輯
第四章 新的邏輯思維
第五章 邏輯學的*新進展
第三部分 新的力學
**章 力與輻射
第二章 力學和光學
第三章 新的力學和天文學
第四部分 天文科學
**章 銀河與氣體的理論
第二章 法國測地學
科學是什么 節選
如果有一天,一個質量巨大的天體闖入這個太陽系,速度也相當快,是從一個遙遠的星團而來。然后,軌道秩序都被打亂,一切陷入混亂。但天文學家對此感到并不奇怪,他們會認為那個飛來橫禍的行星就是這次災難的元兇。“但是,”他們也說道,“那顆大行星一走,所以有序又會恢復,軌道又會是圓的。”
但是軌道盡管變圓后,因為那顆行星的影響,也只會是橢圓。這時,天文學家就會認識到他們的之前的就是錯的,需要重新計算力的關系。
因為我感覺這些猜想會讓人準確地理解總結慣性法則只是與相反的假想比起來很鮮明。
所以,現在那個慣性法則可以被實驗檢驗吧,如何檢驗的?牛頓在寫《法則》這本書時,他就認為這都是實驗的結果展現出來的。這些并不是他為了擬人化,這個我之后也會說到的,而是通過對伽利略實驗的觀察分析,更是開普勒的定律本身。其實,這些法則認為,行星軌跡完全是受初速度和*初位置影響,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慣性法則的總結。
這原理表明上看似正確,因此,一個人要是擔心會被我剛才說到的相似理論所取代,所以我們有必要跟上面所說的一樣,需要那樣一個偶然的混亂,使得那些天文學家得出錯誤結論。
這猜想發生的可能性非常小,我們根本就不用回避。因此,沒人會相信這種巧合會發生,也不會懷疑兩個完全陌生的事物會一起發生在同一個地方,因為這種情況的發生概率只為0.1,就算有觀測上的誤差,也只會是0.2。計算簡單事件的發生概率其實并不比復雜事件容易。但是**種情況如果發生,我們就要將它認為是一種偶然性,并相信自然界看起來不是在欺騙我們。不要這種錯誤的假設,我們根據現有的天文知識,也覺得定理都是通過實驗得來,并驗證。
然而,物理不只是包含天文。
那我們也許就會擔心有一天一種新實驗將我們現有的物理理論全部推翻?因為實驗得出的結論總是要不停地修改,而我們又總想看到更精確的結論。
但是對此,沒有誰很嚴肅地考慮過。為什么?正是因為我們覺得正確結論是不受一些可調整的實驗結果所偏離。
首先,為了進行這樣的實驗,為了其完整性,我們必須要把宇宙中的物體全部還原到*初的狀態、*初的速度。然后,我們再觀察它們是否會回到現在的這種狀態。
但這種實驗沒有任何可行性,或者不能完整地進行一遍。因為,無論我們做的有多完美,總是會有一些物體不會回到原位置。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很容易知道每一條結論就有其相關的依據。
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在天文里,我們也看到過一些物體的運動,假設它們不受周邊物體的影響。這樣,我們要么就進行驗證,要不就不繼續做下去。
不過我們不能說物理中的情況就和這一樣。如果說一切物理現象都是起源于運動,那就是我們肉眼無法看見的分子在運動。同理,如果物體的加速度不是受物體位置,速度,或者是我們之前就承認其存在的分子,我們就可以假設它是受其他我們未知的分子位置或者其運動影響。這樣,我們說的理論同樣有理。
另外,我再用數學語言表述這理論,以另一種形式。假設我們觀察到N個分子,并確定三維坐標系來滿足三組不同的方程,位于第四級(不是我們慣性法則需要的第二級)。如果我們假設這三組變量,代表我們肉眼不可能看到的N個分子,其結果就是和慣性法則相吻合。
我們*后得出的結論就是這法則在實驗里一些特殊情況下,可以馬上追溯到更普遍的情況之中,因為對于一般情況,我們很難用實驗證明它的對或錯。
物體加速度等于施加在物體上的力除以它的質量的商。這是不是也可以用實驗證明?如果選擇實驗證明,我們就要考慮三組實驗中的變量:加速度、力還有質量。
我假設加速度可以通過這些計算出來,因為我們完全沒有任何問題測量時間。但力還有物體質量如何測出?而且我們甚至對這些不了解。
什么是質量?牛頓說過,就是物體體積乘以密度。湯姆森和泰特認為更應該說成密度是質量除以體積的商。那什么是力?拉格朗日認為它可以移動或者使物體移動。基爾霍夫就認為它是質量乘以加速度的積。
這些問題其實都難以擺脫。
我們一般在談論什么是運動的起因,我們就會說到形而上學。如果你滿足以上定義,那剛才說的就完全當作沒聽見。為了是力的定義更加有實用性,我們必須要知道如何測量力的大小,這其實也就足夠了,而不必告訴我們力的本身是什么,或者是不是運動的結果或起因。
科學是什么 作者簡介
作者: [法]亨利·龐加萊
譯者: 宋秋池
亨利·龐加萊是法國數學家、天體力學家、數學物理學家、科學哲學家,1854年4月29日生于法國南錫,1912年7月17日卒于巴黎。龐加萊的研究涉及數論、代數學、幾何學、拓撲學、天體力學、數學物理、多復變函數論、科學哲學等許多領域。他被公認是19世紀后四分之一和20世紀初數學家的領袖,是對于數學和它的應用具有全面知識的最后一人。龐加萊在數學方面的杰出貢獻對20世紀和當今的數學造成了及其深遠的影響,他在天體力學方面的研究成果是牛頓之后的一座里程碑。因為對電子理論的研究,他被公認是相對論的理論先驅。
- >
月亮虎
- >
唐代進士錄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