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不能忘卻的鄉賢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5019109
- 條形碼:9787805019109 ; 978-7-80501-910-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不能忘卻的鄉賢 本書特色
年度巨獻,非遺力作!積極繼承和弘揚有益于本地的鄉賢文化,助推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讓對歷史的敬畏與對文化的熱愛在現代人心中深深扎根! 傳說與北京地名的趣味結合,非遺專家傾力撰寫、重磅推薦,極具文化傳承和收藏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方式、知識、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被不同社區和群體在適應周圍環境和自然的過程中和與其歷史的互動中不斷地再創造,為他們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工作是當前國際社會和理論學術界普遍關心的一件事情。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保持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形態變得非常急迫。維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捍衛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主權,成為國際社會和學術理論界義不容辭的責任。
不能忘卻的鄉賢 內容簡介
鄉賢是北京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不能忘卻的鄉賢》選取了北京各個朝代具代表性的鄉賢人物加以介紹,以詳實具體的歷史梳理考證了北京鄉賢的構成、類型與特點,以一個又一個生動的故事展示了他們在北京文化教育、治安建設、慈善公益等各個領域的積作用。書中闡發的先賢之光對于當下的文化建設將有著深刻的啟示。
不能忘卻的鄉賢 目錄
前言
**章 北京鄉賢概述
第二章 北京鄉賢的歷史變遷與來源
第三章 鄉賢文化的價值、局限性與當代意義
第四章 造福地方的建設者與管理者
**節 北京城的規劃者劉秉忠
第二節 開通通惠河的郭守敬
第三節 治理永定河的徐果
第四節 修運河、修長城的劉應節
第五節 禁盜安民的朱驥
第六節 審判“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的桑春榮
第五章 公益事業的領導者與組織者
**節 辭官賑民的高蔭爵
第二節 賑災良吏昊士達
第三節 修長城、賑災民的吳一貫
第四節 慈善家王芝祥
第六章 德化鄉里的實踐者
**節 以孝睇治鄉的馬經綸
第二節 身先垂范的王源
第三節 宅心仁厚的史全義
第七章 北京文化的創造者與記錄者
**節 北京文史大家孫承澤
第二節 以小說記錄北京的營雪芹
第三節 “北京通”金受申
第四節 一生愛戲的翁偶虹
第八章 喚醒大眾的啟蒙者與先行者
**節 戲劇改良先驅汪笑儂
第二節 北京大學首倡者李端棻
第三節 出版家、教育家英斂之
第四節 滿族改革家壽富
第九章 北京鄉賢故居
**節 北京鄉賢故居的類別
第二節 鄉賢故居的價值
第三節 鄉賢故居的保護現狀
第四節 鄉賢故居保護與開發建議
后記
不能忘卻的鄉賢 節選
《不能忘卻的鄉賢》: “鄉賢”一詞,《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是“鄉里中德行高尚的人”。在我國歷史上,人們習慣把為地方社會建設、風習教化、公共事務中貢獻力量的賢達之士稱為“鄉賢”,他們或以學問文章,或以吏治清明,或以道德品行而聞名,由此而形成了鄉賢文化。 一、“鄉賢”概念辨析 “北京鄉賢”是一個偏正結構的短語,由“北京!和“鄉賢”兩個名詞構成。要分析這個人群,就要說清楚這兩個詞匯的含義。先來談一談“鄉賢”。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鄉賢不能簡單地等同于鄉紳。現在談及鄉賢文化的時候,一些學者習慣于把“鄉賢”等同于“鄉紳”。“鄉紳”是中國傳統社會中特有的階層,主要由科舉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當地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鄉或長期賦閑居鄉養病的中小官吏,以及宗族元老等一批在鄉村社會有影響的人構成。他們介于官僚和平民之間,近似于官而又沒有官方的權力,近似于民而身份又在民之上。這些人在維系鄉土社會秩序上起到過積極的作用,比如赫赫有名的陜西鄉紳李鼎銘,從事教育事業十余年,在當地提倡放足、剪發、禁賭,破除迷信并興辦學校。 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他還積極參與根據地建設。文學作品中也有,比如《白鹿原》里的朱先生,他精研儒學,在維系地方秩序、記錄地方文化上起到過重要作用。但也有不少土豪劣紳,他們為富不仁,做了很多壞事,比如清代晚期的湖南鄉紳葉德輝,他學fq~A,著作等身,但人品極為不堪,一生沉溺聲色,還趁著長沙水災、米價飛漲之際囤谷萬石,不肯削價出售,引發了長沙的搶米風潮。四川的大地主劉文彩橫征暴斂,制造了不少命案。而在文學作品中,也有周扒皮、黃世仁、胡漢三等反面形象。辛亥革命以后,鄉賢文化一度被先進的知識分子視為農業文明的糟粕,受到了批評,此后便逐漸衰落了。 隨著時目的變遷,人們對20世紀反傳統的激進思潮展開了必要的反思,開始重新肯定傳統的價值,但也出現了矯枉過正的問題,甚至出現了毫無保留地肯定傳統的現象。在懷舊的人們看來,傳統鄉村似乎成了充滿溫情和詩意的“桃花源”;鄉紳則成了倡導“耕讀傳家”的衛道者、“樂施好善”的活菩薩。出于鄉土重建的愿望,出于對鄉村凋敗現狀的憂慮,不少有識之士開始強調鄉賢的重要性,甚至有人發出了要恢復鄉紳制度的呼吁,就像某位名人說的:“有鄉紳就留得住鄉愁,沒有鄉紳就留不住鄉愁,沒有鄉愁。 ” 這些人的愿望是美好的,他們希望發動基層的力量來重建鄉村社會,但多少又顯得過于天真與狹隘。 很多人提倡恢復鄉賢文化,其實說的是鄉紳文化。平心而論,鄉紳式的治理方式是老一輩人的選擇,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結果,雖然有很多問題,但有歷史的合理性。如今,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鄉紳生存的社會土壤早已消解,中國社會逐漸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目前也仍處于這條道路上,實在沒有必要抱殘守缺、盲目復古,也沒必要開法治的倒車。人治因人而異,或許遇上開明的人治,可能造福一時一地,但它終究無法形成一種穩定的制度,造福任何時代的每一個人。如果鄉村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建立必須依靠某個階層的良知與好品德,那絕對是靠不住的。難道在努力建設法治社會的中國,我們還需要鄉紳嗎?難道現代中國的種種問題,是可以繞開法治,僅僅由開明鄉紳的人治就能夠解決的嗎?歷史在滾滾向前,逆歷史而動是不可取的。 所以,本書所指的“鄉賢”相對寬泛,包含了“鄉紳”,但不僅僅等于“鄉紳”。從字面上看,“鄉紳”是一個中性的概念,歷史上的鄉紳既有樂善好施、扶危濟困的開明地主,也有無惡不作、欺男霸女的土豪劣紳;而“鄉賢”則基本上是一個正面的評價,指的是那些在歷史上留下美名、傳播正能量、產生積極影響的好人,肯定不包括歷史上的負面人物。此外,“北京鄉紳”是一個階層性的定義,只是指北京鄉土社會中的紳士,顯然不能全面包含曾經活躍在北京地區的不同階層的歷史名人。“鄉賢”無疑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出曾經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人。 其次,我們要強調的是,鄉賢并不等同于居住在鄉村的賢人。這個論斷不是隨便下的,這里牽涉到要如何理解“鄉土”的概念的問題。眾所周知,傳統中國以農業立國,先民們以農耕生存,在此基礎上組建家庭,形成互幫互助的村落,再演化出錯落有致的城鎮,進而構成井然有序的國家。一言以蔽之,中國的文化基礎是農業文明,與西方的城市文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干百年來,中國人形成了小農經營的勞作模式,鄉村是中國社會*基礎、*廣泛的組織形式,是中國社會形態和文化的縮影,即便是城市,也是在鄉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并深刻地帶有鄉村的文化基因。 傳統中國是一個以農村為主體的社會,人們的思維、行為深受農業文明的影響,“鄉土”由此成為中國人認識世界的出發點,很多人即便已經在城市中生活了很多代,仍然會使用“鄉”這個字來指代城市當中的事物。人們把出生之地稱為“家鄉”,離開了以后又稱其為“故鄉”,并產生出濃濃的“鄉愁”,見到來自家鄉的人,人們會倍感親切,將其稱為“同鄉”“老鄉”,自然也會把“老鄉”中的杰出代表稱為“鄉賢”。在這種情況下,當人們說“鄉”的時候,不是在說“鄉村”,而是在說“我們那兒”。 ……
不能忘卻的鄉賢 作者簡介
祝鵬程,男,民俗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口頭傳統、民間文化的現代變遷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出版著作有《中國聲音》,譯作《金拱向東:麥當勞在東亞》。
- >
經典常談
- >
朝聞道
- >
隨園食單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虎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