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荀子的道德認識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91446
- 條形碼:9787516191446 ; 978-7-5161-9144-6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荀子的道德認識論 本書特色
研究方法是通達研究目的地的途徑,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使我們得出不同的結論。我們的基本方法是我們開展任何論題的研究的前提,但同樣的研究方法在不同論題的研究中的應用,由于不同研究的特殊性,應該也存在差別。陳默著的《荀子的道德認識論》的研究對象是荀子的道德認識論,必然不能脫離《荀子》文本的研究。因此,立足于文本的解讀與詮釋是我們探討荀子道德認識理論的主要途徑。從具體的研究對象來看,荀子、《荀子》與荀學是三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范疇,《荀子》文本是聯系三者的一個紐帶。
荀子的道德認識論 內容簡介
研究方法是通達研究目的地的途徑,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使我們得出不同的結論。我們的基本方法是我們開展任何論題的研究的前提,但同樣的研究方法在不同論題的研究中的應用,由于不同研究的特殊性,應該也存在差別。《荀子的道德認識論》的研究對象是荀子的道德認識論,必然不能脫離《荀子》文本的研究。因此,立足于文本的解讀與詮釋是我們探討荀子道德認識理論的主要途徑。從具體的研究對象來看,荀子、《荀子》與荀學是三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范疇,《荀子》文本是聯系三者的一個紐帶。
荀子的道德認識論 目錄
一 相關概念辨析與研究意義
(一)道德認識論
(二)道德認識
(三)研究意義
二 國內外研究綜述
(一)國內專著研究
(二)國內專題研究
(三)國外研究
三 研究方法
(一)文本詮釋方法
(二)比較方法
(三)歷史分析的方法
四 研究目的
第二章 知之始
一 天人之分
(一)荀子之“天”與“人”概念
(二)不求知天
(三)制天命而用之
二 心物之分
(一)“心”之概念
(二)心與物
(三)心與性
三 性偽之分
(一)“惡”之由來
(二)“偽”之必要性
(三)化性起偽
四 小結
第三章 知之方
一 分類
(一)物類
(二)禮義之類
(三)倫類
二 推類
(一)荀子之“推類”
(二)推類而不悖
(三)類不可必推
三 統類
(一)從其類
(二)從其道
(三)禮義之統
四 小結
第四章 知之徑
一 禮
(一)荀子之“禮”
(二)“禮”之由來
(三)“禮”之社會功能
二 學
(一)“學”之本義
(二)“學”之方法
(三)“學”之德性
三 圣人
(一)荀子之“圣人”
(二)“圣人”與“禮”
(三)“圣人”與“道”
四 小結
第五章 知之驗
一 “道德”之合
(一)荀子之“道”
(二)“德”之含義
(三)合“道”與“德”
二 天人之合
(一)心物合
(二)性偽合
(三)天地人之參
三 知行之合
(一)荀子之“知”
(二)荀子之“行”
(三)比中而行
四 小結
第六章 知之成
一 人以“群”分
(一)“群”之社會性
(二)“群”之邏輯性
(三)“群”之道德性
二 明“分”使“群”
(一)“群”與“分”
(二)“群”與“義”
(三)禮樂和“群”
三 “群居合一 ”的圣王之道
(一)“圣王”說
(二)圣王之“神明”
(三)圣王之治
四 小結
余論 荀子的道德認識論與中國當代社會
一 茍子的道德認識論與當代道德實踐
(一)對當代道德教育的啟示
(二)對現代個體道德修養論的啟示
(三)對現實道德生活的指導意義
二 荀子的道德認識論與中國現時代
(一)“圣人”道德榜樣的構想
(二)應對多元主義道德文化的價值
(三)對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的價值
參考文獻
荀子的道德認識論 作者簡介
陳默,1978年生,漢族,湖南新寧籍。2000年畢業于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炮兵學院英語學系。2005年獲湖南師范大學倫理學專業碩士學位。2011年獲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專業博士學位。現為桂林醫學院人文醫學教研室副教授。
- >
推拿
- >
隨園食單
- >
經典常談
- >
姑媽的寶刀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