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國文化通論 本書特色
陳書祿編寫的《中國文化通論》是關于中國文化的通論性著作,全書共18章,系統論述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科舉文化、官制文化及文學、繪畫、書法、建筑、音樂、飲食、禮俗等文化內容,并對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與世界文化的關系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中國文化通論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包括: 緒論 ; 中國文化生成與演進的環境 ; 儒家文化 ; 道家文化 ; 道教文化 ; 佛教文化 ; 語言文化 ; 教育與科舉文化 ; 官制文化 ; 文學 ; 繪畫藝術文化 ; 書法文化 ; 建筑藝術文化 ; 工藝文化 ; 音樂文化 ; 飲食文化 ; 禮俗文化 ; 傳統思維方式 ;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
中國文化通論 目錄
**節 “文化”界說與“中國”的含義
第二節 中國歷史沿革與中國文化的分期
第三節 學習中國文化的目的、意義和方法
**章 中國文化生成與演進的環境
**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二節 中國傳統文化植根的經濟土壤
第三節 中國傳統文化所依托的社會結構
第二章 儒家文化
**節 孔子及其思想
第二節 孟子及其思想
第三節 茍子及其思想
第四節 董仲舒對先秦儒學的改造
第五節 宋明理學
第六節 儒學地位的下降
第三章 道家文化
**節 老子及其思想
第二節 莊子及其思想
第三節 黃老之學
第四節 魏晉玄學
第四章 道教文化
**節 東漢時期道教的創立
第二節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神仙道教
第三節 隋唐五代時期的道教活動
第四節 宋元及以后時期的道教活動
第五節 道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第五章 佛教文化
**節 東漢至西晉時期佛教的初傳與發展
第二節 東晉十六國時期佛教的興盛
第三節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
第四節 隋唐時期佛教宗派的創立與繁榮
第五節 佛教與中國文化
第六章 語言文化
**節 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第二節 漢語與社會制度
第三節 漢語與民俗
第七章 教育與科舉文化
**節 歷代的學校教育
第二節 科舉制度及文化特征
第八章 官制文化
**節 奴隸制官制的起源與演變——先秦官制
第二節 封建官制的確立——秦漢宮制
第三節 三省六部的形成與完善——魏晉南北朝隋唐官制
第四章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宋元明清官制
第九章 文學
**節 詩詞
第二節 散文與辭賦
第三節 小說
第四節 戲曲
第十章 繪畫藝術文化
**節 中國繪畫的萌發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
第三節 隋唐時期的繪畫
第四節 五代兩宋時期的繪畫
第五節 元明清時期的繪畫
第十一章 書法文化
**節 概述
第二節 中國書法史述要
第十二章 建筑藝術文化
**節 宗教建筑藝術
第二節 宮殿建筑藝術
第三節 園林建筑藝術
第十三章 工藝文化
**節 陶瓷藝術文化
第二節 青銅藝術文化
第三節 古代家具藝術
第十四章 音樂文化
**節 神話傳說與歷史遺存
第二節 雅頌之聲與禮崩樂壞
第三節 樂府新聲與胡戎之樂
第四節 歌舞伎樂與異國風情
第五節 繁聲淫奏曲子詞
第六節 滿村聽說《蔡中郎》
第七節 北劇南戲趨“亂彈
第十五章 飲食文化
**節 飲食民俗的形成
第二節 飲食的結構與類型
第三節 古代筵宴與名廚
第四節 節日食俗與嗜食、禁忌
第十六章 禮俗文化
**節 古代稱謂
第二節 古代禮儀
第三節 婚姻禮俗
第四節 節日禮俗
第十七章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節 愛眾為公
第二節 自強不息
第三節 厚德載物
第四節 求是務實
第十八章 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
**節 遠古時期的中外文化交往
第二節 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與西域的文化交往
第三節 唐代中國與世界的文化交流
第四節 宋元明清時期中外文化的交流
第五節 近代西方文化的大規模進入
后記
中國文化通論 節選
《中國文化通論》: 中國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與鮮明的民族特點。探究中國文化的特征,首先應該全面考察中國文化生成與演進的環境,借用《周易·系辭上》中的話來說,就是“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而且,不僅要考察其自然環境,還要考察其社會環境,從特定的背景上探究中國文化的特征。 **節中國傳統文化的地理背景 中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西北深入亞洲內陸,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約5500公里;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東西相距約5200公里。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占世界陸地面積的6.4%,還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臺灣以東太平洋海區等五大海區,海域面積300多萬平方公里。顯然,中國具有得天獨厚、特點鮮明的自然地理環境! ∑湟唬赜蜻|闊,但四周都有天然阻隔。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復雜的國家。西北為帕米爾高原,是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和興都庫什山等交匯而成的大山結。這一帶氣候寒冷,冰川發達,雪海浩瀚,風沙猛烈,唐代詩人岑參在《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詩中從一個側面展示了這種景象:“君不見走馬川(又名左未河,即今車爾臣河,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行雪海(泛指西域一帶地區)邊,平沙莽莽黃人天。輪臺(唐時屬庭州,隸屬北庭都護府,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米泉市境內)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雖然在西漢時已奠定了經過戈壁沙漠的“絲綢之路”,將中國古代絲綢等運到中亞、西亞、歐洲,傳到古代羅馬帝國,轟動西方,但山路崎嶇,山嶺阻隔,加之高寒干旱,這個地區仍然是令人不寒而栗的西北地理極限。西南聳立著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昆侖山、祁連山及橫斷山脈環繞,往往高峰林立,壁立千仞,地高天寒,空氣稀薄。其中如橫斷山脈,嶺谷并列、山高谷深,對東西交通往來阻礙很大,所謂“對山喊得應,走路要一天”。正因為它“橫斷”東西交通,故名。喜馬拉雅,藏語意為“冰雪之鄉”。主脈大喜馬拉雅山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山勢巍峨峭拔,雪峰重疊,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0座分布于此。主峰珠穆朗瑪峰,突出于群山之上,海拔8848.13米,是世界上**高峰。喜馬拉雅山構成青藏高原的邊緣,是世界上*高大雄偉的山脈,成為中國與南亞諸國的天然分界。北方為廣漠無垠的草原與沙漠,長城內外是歷史上中原政權與北方少數民族斗爭與融合的場地,其外緣以薩彥嶺、貝加爾湖、大興安嶺一線為限,再往北因為天寒地凍,人跡罕至。東部是浩瀚的太平洋,從黑龍江東部沿海至東南沿海有綿延18000公里的海岸。雖然在秦始皇時有徐福乘樓船人海,在唐代有鑒真東渡日本,在明代還有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卻沒有導致中華民族向海洋大發展。 大約成書于戰國時期的《尚書·禹貢》中說:中國的版圖“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迄于四!。古人認為中國四面環海,將中國稱為“海內”,外國叫“海外”。中國先哲們強調“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四海之內若一家”(《茍子·議兵》)。中國傳統觀念上的“天下”是由四海之內的諸夏和“四夷”共同構成的。先秦時代的《詩經·小雅·北山》中寫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薄肚迨犯濉ぬ找蛡鳌分幸舱f:“普天率土,歡欣鼓舞。”由此可見,在傳統的“四!狈秶鷥染哂卸嗝褡鍍认蚰哿,并且奠定了中國文化獨立發展的格局。然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主要為半封閉型的大河內陸文化,與西方開放型的海洋多元文化有明顯的區別!
中國文化通論 作者簡介
陳書祿,江蘇高淳人,文學博士,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生導師,南京師范大學重點研究機構中國與代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南京帥范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受、江蘇省政府學位委員會委員,先后擬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夫課題攻關項目首席專家(2009-2014年)、國家社科接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2015-2020年).江蘇省地域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明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等。著有《明代詩文的演變》(江蘇教育初版社,1996年)、《儒商及文化與文學》(中華書局,2007年)、《明代詩文創作理論批評的演變》(風凰版社,2013年)、《明清雅俗文學創作與理論批謬》(人民出版社,2003年)等,主編《江蘇文化概觀》、《中國文化概說》、《江蘇地域文化通論》、《中國文化通論》、《中國歷代民歌整理與研究叢書》等。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唐代進士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推拿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山海經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