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追尋意義 本書特色
本書為《文藝報》近年來發表的文藝評論精品集。書中選取了包括劉震云、雷達、孟繁華等數十位知名作家、評論家的作品。其中既有對當代文學精品著作的評論文章,也有對國內現象級作者的介紹,是廣大文學愛好者集中了解近年來文壇名家名作的一部難得素材
追尋意義 內容簡介
《追尋意義/文藝報文叢》精選了一百余篇《文藝報》近年刊發的文學評論和藝術評論文章,分為當代文學評論、網絡文學評論、華文文學評論、兒童文學評論及藝術評論五個專題,所選文章既有對當下*新文藝動態的觀察和分析,也有對*新文藝作品及時到位的評點。全書匯聚近年文藝發展態勢,集中展現新老批評家的學術堅守和批評風采。
追尋意義 目錄
《牛鬼蛇神》:第二口氣卡在中間
《生命冊》:劇變時世中的畸人列傳
《娘》:大勇若怯大愛無疆
《繁花》:“慢”節奏與“漫”聲腔中的奇觀
《北去來辭》:此心安處是吾鄉
魯若迪基詩歌:對時間和生命的歌詠
《喀拉布風暴》:風暴中的第二次成長
前行者邱華棟
面對“現代”,他選擇了什么
《瞻對》:歷史如此尖銳地通向現實
用心靈述說
散文是發自她內心的一種愿望
《耶路撒冷》:花街的“耶路撒冷”
標簽與闡釋
東君小說的追求
胡學文:尋找對抗現實的力量
朱文穎和她的南方精神傳奇
賀捷生:紅色故事的*佳講述者
張悅然:從小資產階級夢中驚醒
《吾血吾土》:他從大地跨入歷史
歷史迷蹤與歲月“潛寫”
《西京故事》:如何守住我們的“尊嚴”?
《老生》:告別二十世紀的悲愴之歌
《三個三重奏》:在沒有光澤的所在尋覓真相
饒有新意的長篇歷史小說
嘛呢石,靜靜地敲
重而詩性的土地挽歌
《群山之巔》:這是“未名的愛和憂傷”
《活著之上》:天問的回聲
周大新的“體貼”敘事
張宏杰:站在散文的懸崖邊上跳舞
《白色流淌一片》:從一個任性的“我”中走
《抗日戰爭》:珍貴的民族精神“家譜”
《這邊風景》:歷史與文學的時代證詞
《江南三部曲》:有深度的寫作
《黃雀記》:以“隱喻”講述我們的精神難局
《國之大臣——王鼎與嘉道兩朝政治》:一部厚重獨特之作
《紹興十二年》:細說往事向錢塘
《我們的踟躕》:讓我們重談“愛情”
改變命運的序言:魯迅與“二蕭”
走在童話的路上
那些“裝腔作勢”里的進與退
《極花》:中國城鄉“紅與黑”的水墨風俗畫
《匿名》:敘事迷局如何取消世界的邊界
全球化時代的“失敗青年”
《慈悲》:工廠秩序的規訓與懲罰
雷平陽詩歌:邊緣線上的人與物
詩思的沉淀耕耘的印證
那些青春而滄桑的小說
作為文化動力的多民族母語文學
發現與反思比歷史本身更重要
少數民族題材創作之概想
文學批評的“過剩”與“不足”
大歷史中的民族凝聚力和家國,隋懷
抗戰題材小說的新突破
抗戰文學敘事的三個坐標
生命風景繁花滿樹
邊界寫作”:文化的守望與開拓
網絡文學評論
《回到明朝當王爺》:“穿越行善”的快感神話
《后宮·甄嬛傳》:封閉的后宮,背水一戰
《將夜》:儒家文化的再演繹與“民間景觀”的重建
《瑯琊榜》:中國古典“美男子”形象的網絡重生
《歡樂頌》:資本浪潮中的女人們
華文文學評論
黃碧云:以文字照亮那沒有光的所在
吳念真的電影劇本與文學
臺灣六、七年級作家:記憶內爆與倫理承擔
蔣曉云:一步一步走向有光的所在
臺灣的魯迅,南洋的張愛玲
兒童文學評論
《替身》:發掘那些被遮蔽的艱辛與痛苦
《鳳凰的山谷》:向萬物有靈的生態秩序致敬
梅子涵“中國風”系列繪本:驀然回首的珍惜與感動
《小豬波波飛》:小豬們的博物館
《婷婷的樹》:學不來的“淡”與“靜”
《尋找魚王》:古老而長新的中國故事
《劉慈欣少年科幻科學小說系列》:科學認知與想象力疊加的卓越之美
抗戰題材少兒小說的歷史擔當與藝術追求
戰爭題材兒童小說的難度
聽一聽兒童文學的腳步聲
在追隨永恒的路上
藝術評論
我看青山多嫵媚
張潔畫展小記
音樂綜藝節目除了PK,還能留下什么
電視劇《趙氏孤兒案》:經典的現實燭照與藝術重塑
從小說到電影:新寫實背后的文化隱喻
電視劇《尋路》創作談
《雷雨》的典范性
靠什么維系劇作藝術的生命力
《功甫帖》真偽爭議:中國書畫鑒定的當下窘境
命運中的于是之
中國電影需要“別離”什么
非職業導演的明星效應
電影《黃金時代》:我們今天怎樣談論蕭紅
電視劇《平凡的世界》:點亮生命燃燒青春
無源之水
《戰狼》:王者歸來正其時
動畫電影《大圣歸來》啟示錄
融通:在追述中,在感受里
電影《山河故人》:走出去的掙扎和回不去的困惑
《大秧歌》和傳奇敘事方式的創新
歌劇《白毛女》今又續輝煌
滿舞臺的元氣淋漓
“真人秀”應創造鮮明的中國模版
好劇本可以改變一個演員的一生
文學性永遠是電影的**生產力
中國電影不應把很真的故事拍得比較假
經典改編何以成為新的經典
編后記
追尋意義 節選
《追尋意義/文藝報文叢》: “李德勝說他叫李德勝,他這么說,著實嚇了大元一跳。”馬原的小說,以一個人的名字開始,而這個名字,也是毛澤東曾經的代用名。“犯上。好在名字不是他自己起的,而給他名字的父親已經病故;如果追查責任,也只能去陰曹地府。”這個開場,有著一部偉大小說即將降臨的開闊與緊迫感兼具的大氣。但這真實堅硬的緊迫感,旋即被替換成為兒童般幼稚的激動和興奮,隨著小說的進一步推進*終成為疲軟和庸常。 主題學:從少年歷險到中年家常13歲的東北男孩大元,到北京參加大串聯。13歲是一個奇妙的年齡,他既不是可以獨立生活的紅衛兵青年,也不是離不開父母的小男孩,更不是貧農或者“黑五類”。他開始脫離兒童期,但又不負有成年人的責任。他處在整個社會之外,免于任何身份和階層責任的壓力與風險。這一視角也使得寫作者免于面對歷史事件作出判斷的壓力與風險。一切都成為了一場對全新世界的天真漫游和歷險。大元想在天安門廣場上得到毛澤東的接見,同時,他還懷著另一個特別天真的目的:到天安門廣場上尋找“零公里處里程碑”。大元家附近的國家公路上有個里程碑,上面的數字是1499,意味著距北京1499公里。在大元心目中,在北京,必定是有個零公里里程碑的——條條大路通北京。 《零公里處》是馬原20多年前發表過的一部中篇小說,這一場景在《牛鬼蛇神》(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中的再現,意味著零公里處對于這位中國***的先鋒作家的重要性。“零公里處”的存在,便意味著空間中存在著某處與其他所有的地方和空間都截然不同的,一切其他空間和旅程的起點,就如同天堂在塵世中的一處沒有面積的投影。從那里,萬千世界都將如同圍繞著它的路口和鏡面一樣,在男孩的眼前徐徐展開,沒有盡頭。 這是一場以整個世界為背景的龐大魔術。事實上,在小說的“少年大元階段”,故事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展開著空間和世界中的錯覺與幻覺。比如那個在天安門上永遠都沒有升起太陽的黎明,因為大元和李德勝睡過了頭,將黃昏當做了清晨;比如在他們臨時集體寄宿的被打倒的鐘表商資本家大院中的一間永遠虛掩其門的倉庫中,大元見到了幾乎全世界各種類型的鐘表,全世界各種時間都在他耳邊滴答走過;比如毛澤東接見百萬紅衛兵的那天,大元在人海之中,盡管也擠入到了廣場上,但城樓依然如同遠在天邊,他只是固執地盯看著其中一個人影,并認定這就是毛澤東。盡管這個人影或許只是一個現場的攝影師。 但這場充滿美好幻覺的歷險很快就戛然而止了。 大元長大了,小說便進入了中年人的故事。在中年階段,作者依然試圖保持歷險的不可知與神秘。他把場景搬到了李德勝的家鄉——海南。在那片莽林蔽日、晦暗潮濕的原生態世界之中,中年大元見識了“原生態”的巫術。巫術讓一個中年人原本庸俗乏味的生活重拾了神秘,但這“神秘”卻有一股子更不堪的庸俗和廉價。一個腹部鼓脹不止的婦人,在巫醫咒語的幫助下,放了一個屁,瞬間痊愈。放屁拉屎并非庸俗,但在經歷了半輩子的人生變故之后,卻以一個巫醫治病作為“神秘”而津津樂道,實在是一種毫無見識和悟性的居委會大媽心智。一群人在街頭,然后消失,有來蹤無去影,沒留下名字也沒有人數。一群孩子在教室突然消失,沒有名字沒有人數,放著光天化日下*令人困擾痛楚的大神秘不顧,卻鉆到所謂的樹林子去找神秘,這不是理解力上的無能,便是勇氣上的卑瑣。 ……
追尋意義 作者簡介
《文藝報》創辦于建國前夕1949年9月26日,歷任主編有文化巨匠、文學大師和卓有建樹的文藝理論家茅盾、丁玲、馮雪峰、張光年、馮牧等,新中國的文藝風云均與《文藝報》有著密切關系,毛澤東、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生前曾對《文藝報》的工作做過重要指示。歷史奠定了《文藝報》在中國文藝界的影響和權威地位,是展示名家風采,縱覽文學藝術新潮,讓世界了解中國文藝界的主要窗口之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經典常談
- >
我與地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