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國際移民區別的社會空間景觀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167783
- 條形碼:9787564167783 ; 978-7-5641-6778-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廣州國際移民區別的社會空間景觀 本書特色
李志剛等編*的《廣州國際移民區的社會空間景觀》是一本全面展現當代廣州國際移民區社會空間景觀的科學專*,通過采用城市學、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語言學等領域的多種研究方法,對珠三角地區的全球化地方響應和政府管治以及其間出現的中非社區互動與關聯等各方面問題進行了全面解析,系統呈現了廣州國際移民區豐富多彩的社會空間景觀。
本書可作為城市地理學、城鄉規劃學、出入境管理、社會學、人類學等領域的科技工作者、管理者的參考讀物。
廣州國際移民區別的社會空間景觀 內容簡介
本書以問卷調查和半結構化訪談的方法,對居住在華日本移民的生活活動空間進行研究。從宏觀上探討其聚居形態,從微觀上把握其居住、購物、飲食、教育、交友等生活活動的空間行為特征及其制約因素,具體以廣州、上海和北京為例,探討在華日本移民的入境生活空間變化、族裔經濟體系及其社會網絡特點,探討中國面向國際化城市建設的課題與未來移民政策的取向。本書對于當前中國國際化城市的規劃管理與移民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廣州國際移民區別的社會空間景觀 目錄
總序前言上篇 非洲移民的社會、經濟。留易.網絡1 全球化、跨國商貿主義與中國的非裔社會空間生產 1.1 引言 1.2 “跨國商貿主義”下的城市新社會空間生產 1.3 研究設計 1.4 研究發現 1.5 結論2 龍潭虎穴之境:廣州非洲商人的江湖 2.1 引言 2.2 對非洲移民進行界定 2.3 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 2.4 研究發現 2.5 結論3 中國廣州非洲商人的路徑、收益及原因 3.1 引言 3.2 理論解析:自下而上的全球化 3.3 他們是誰?他們來自哪里? 3.4 市場 3.5 中國的非洲企業家精神 3.6 結論 中篇 中國珠三角的地方響應與移民管治4 廣州的非洲人和中國人之間的地緣政治分析 4.1 引言 4.2 “中國在非洲”文獻中的非洲移民 4.3 理論批判 4.4 文獻評述 4.5 研究方法 4.6 “巧克力城” 4.7 機遇、心理與道德 4.8 結論5 “巧克力城”的地理意象與日常生活 5.1 引言 5.2 內生的種族思想 5.3 種族還是階級? 5.4 種族主義與物質生活 5.5 性別、意識形態與宗教 5.6 在混亂之地淘金 5.7 黑人、“三非”和違法6 廣州非洲城的草根多語主義:國家在全球化中扮演的角色 6.1 引言 6.2 研究背景 6.3 草根多語主義與同時性 6.4 民族志研究和主觀性 6.5 非洲城里的草根多語主義 6.6 草根多語主義、國家和全球化7 尼日利亞人在中國:第二次固定 7.1 引言 7.2 流動性和固定性 7.3 研究方法 7.4 尼日利亞人在廣州 7.5 尼日利亞的固定性與入境中國 7.6 第二次固定 7.7 逃離第二次固定性狀態 7.8 結論8 全球化、國家、城市與國際移民:廣佛地區的非洲移民 8.1 引言 8.2 1949年以來中國出入境管制體系的演變 8.3 中國和珠江三角洲的發展 8.4 廣州和佛山的非洲移民 8.5 定居佛山的非洲移民 8.6 全球變化背景下非洲移民和國家發展 8.7 結論9 廣州非洲人消費文化的“污名化” 9.1 引言 9.2 非洲籍人士在穗“被污名化”的符號維度 9.3 對于消費問題污名符號的回應 9.4 基于材料的分析與思考 9.5 結論10 困境之民:中國“新移民法”影響下的廣州非洲人 10.1 引言 10.2 國家、法律和流動性 10.3 研究方法 10.4 “新移民法”對非洲人的影響 10.5 非洲人成為困境之民的深層原因 10.6 結論 下篇 中非之間的社區、互動、關系11 基于流動性視角的中國非洲“族裔郊區”社會空間——以廣佛地區為例 11.1 引言 11.2 案例、概念與研究方法 11.3 研究方法 11.4 佛山族裔郊區的特征 11.5 結論12 “低端全球化”:香港和中國內地的非洲人 12.1 引言 12.2 經由香港往來中國內地和非洲的客商 12.3 重慶大廈的文化全景 12.4 前往中國內地的客商 12.5 結論13 香港、廣州加納社區的興起 13.1 引言 13.2 香港的加納人社區 13.3 廣州的加納人社區 13.4 理解在中國的非洲人:對加納人社區的見解 13.5 結論14 廣州中非跨國婚戀中的社會認同研究 14.1 引言 14.2 跨國婚戀與社會認同 14.3 研究設計 14.4 廣州中非婚姻中的社會認同 14.5 結論15 非洲商人遷移廣州的行為特征分析 15.1 引言 15.2 遷移前期特征 15.3 遷移的過程特征 15.4 遷移后的社會適應特征 15.5 結論圖片來源表格來源總序
前言
上篇 非洲移民的社會、經濟。留易.網絡
1 全球化、跨國商貿主義與中國的非裔社會空間生產1.1 引言1.2 “跨國商貿主義”下的城市新社會空間生產1.3 研究設計1.4 研究發現1.5 結論
2 龍潭虎穴之境:廣州非洲商人的江湖2.1 引言2.2 對非洲移民進行界定2.3 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2.4 研究發現2.5 結論
3 中國廣州非洲商人的路徑、收益及原因3.1 引言3.2 理論解析:自下而上的全球化3.3 他們是誰?他們來自哪里?3.4 市場3.5 中國的非洲企業家精神3.6 結論
中篇 中國珠三角的地方響應與移民管治
4 廣州的非洲人和中國人之間的地緣政治分析4.1 引言4.2 “中國在非洲”文獻中的非洲移民4.3 理論批判4.4 文獻評述4.5 研究方法4.6 “巧克力城”4.7 機遇、心理與道德4.8 結論
5 “巧克力城”的地理意象與日常生活5.1 引言5.2 內生的種族思想5.3 種族還是階級?5.4 種族主義與物質生活5.5 性別、意識形態與宗教5.6 在混亂之地淘金5.7 黑人、“三非”和違法
6 廣州非洲城的草根多語主義:國家在全球化中扮演的角色6.1 引言6.2 研究背景6.3 草根多語主義與同時性6.4 民族志研究和主觀性6.5 非洲城里的草根多語主義6.6 草根多語主義、國家和全球化
7 尼日利亞人在中國:第二次固定7.1 引言7.2 流動性和固定性7.3 研究方法7.4 尼日利亞人在廣州7.5 尼日利亞的固定性與入境中國7.6 第二次固定7.7 逃離第二次固定性狀態7.8 結論
8 全球化、國家、城市與國際移民:廣佛地區的非洲移民8.1 引言8.2 1949年以來中國出入境管制體系的演變8.3 中國和珠江三角洲的發展8.4 廣州和佛山的非洲移民8.5 定居佛山的非洲移民8.6 全球變化背景下非洲移民和國家發展8.7 結論
9 廣州非洲人消費文化的“污名化”9.1 引言9.2 非洲籍人士在穗“被污名化”的符號維度9.3 對于消費問題污名符號的回應9.4 基于材料的分析與思考9.5 結論
10 困境之民:中國“新移民法”影響下的廣州非洲人10.1 引言10.2 國家、法律和流動性10.3 研究方法10.4 “新移民法”對非洲人的影響10.5 非洲人成為困境之民的深層原因10.6 結論
下篇 中非之間的社區、互動、關系
11 基于流動性視角的中國非洲“族裔郊區”社會空間——以廣佛地區為例11.1 引言11.2 案例、概念與研究方法11.3 研究方法11.4 佛山族裔郊區的特征11.5 結論
12 “低端全球化”:香港和中國內地的非洲人12.1 引言12.2 經由香港往來中國內地和非洲的客商12.3 重慶大廈的文化全景12.4 前往中國內地的客商12.5 結論
13 香港、廣州加納社區的興起13.1 引言13.2 香港的加納人社區13.3 廣州的加納人社區13.4 理解在中國的非洲人:對加納人社區的見解13.5 結論
14 廣州中非跨國婚戀中的社會認同研究14.1 引言14.2 跨國婚戀與社會認同14.3 研究設計14.4 廣州中非婚姻中的社會認同14.5 結論
15 非洲商人遷移廣州的行為特征分析15.1 引言15.2 遷移前期特征15.3 遷移的過程特征15.4 遷移后的社會適應特征15.5 結論
圖片來源
表格來源
信息
展開全部
廣州國際移民區別的社會空間景觀 作者簡介
李志剛,男,1976年生,湖北天門人,中共黨員。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鄉治理與政策研究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湖北省城鄉規劃學會副理事長。Urban China Resaerch Network國際委員,Urban Studies中國編輯。曾任中國地理學會青工委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社會地理與城市規劃。在國內外城市地理、城市研究、城市規劃領域發表文章110余篇,出版中文專著1部。曾獲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首屆青年規劃科技獎、中國地理學會青年地理科技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