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跑贏美國:全球大國之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219819
- 條形碼:9787519219819 ; 978-7-5192-1981-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跑贏美國:全球大國之路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六章, 主要內容包括: 歷史的選擇 ; 經濟貿易: 中國崛起的基礎 ; 軍事實力: 中國崛起的重點 ; 國情: 中國崛起的現狀 ; 美國: 中國崛起的試金石等。
跑贏美國:全球大國之路 目錄
**章 歷史的選擇
**節 **個全球大國——西班牙
第二節 第二個全球大國——荷蘭
第三節 第三個全球大國——英國
第四節 第四個全球大國——美國
第五節 第五個全球大國?
第六節 中美全球大國爭奪的四大特征
第二章 經濟貿易:中國崛起的基礎
**節 對外貿易:沒有硝煙的競爭
第二節 布雷頓森林戰與人民幣的崛起
第三節 華爾街與中國金融的未來
第四節 絲路基金與金融資本的世界
第三章 軍事實力:中國崛起的重點
**節 從南海開始
第二節 吉布提軍港和中國的海權
第三節 日俄戰爭與中國必要的軍事防備
第四節 歷史投影:甲午中日戰爭的啟示
第五節 關于世界的空間秩序
第四章 國情:中國崛起的現狀
**節 國家決心——中國國力的運用
第二節 全球化:中國仍需前進
第三節 《愛拼才會贏》與中國人的海洋精神
第四節 躁動,通往未來社會之路
第五章 美國:中國崛起的試金石
**節 亞洲的選擇:中國還是美國
第二節 美國:值得重視的競爭對手
第三節 政治道路的選擇:適合的才是*好的
第四節 以史為鑒:戈爾巴喬夫的未竟之業
第五節 未來的權威
第六章 未來的全球大國
**節 全球治理危機呼喚新的全球大國
第二節 平行社會:互聯網社會的崛起
第三節 異軍突起:管制資本的力量
第四節 全球大國:國家發展的三個基本要素
第五節 贏在根本:國家性格的決定意義
第六節 理性精神:如何駛得萬年船
結語 中國崛起的結局猜想
參考文獻
附錄 權力與利益:一種可能的社會范式
后記
跑贏美國:全球大國之路 節選
《跑贏美國:中國的全球大國之路》: 第二章 經濟貿易:中國崛起的基礎 **節 對外貿易:沒有硝煙的競爭 中國歷來有重農輕商的傳統,“士農工商”的排位說明商人的地位低下,幾千年的傳統已經將這種思想刻印到中國人的骨子里,這也是契約文化在中國推廣困難重重的原因之一。作為中國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本質上是輕視商業的,儒家關于“義”、“利”的千年爭辯己經充分說明儒家文化是輕視“利”的,而逐利恰恰是商業的本質所在。文化是社會經濟的上層建筑,重農抑商社會傳統的形成恰恰是和當時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相適應的。一、重農抑商道路的失敗公元前221年,中國進入秦王朝統治時期,中國的封建社會正式開始,建立在君主專制和土地私有制基礎上的封建社會是一個閉環,可以自給自足,并不需要太多的商品流通,更無須對外貿易。中國物產豐富,自然資源足以供給國內民眾衣食住行的需要,對外貿易就顯得無關緊要。對于封建王朝而言,對外貿易是獲得財富的重要途徑,但對國內的封建經濟助益不大。封建王朝所需要做的僅是保持國家政權的穩定和興修水利確保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抑制商業是保證農業生產順利的條件之一,商業的發達會減少農業勞動力,商業流通所增加的人員流動會增加社會的不穩定,進而威脅到封建王朝的統治。出于對土地的眷戀以及本身能夠自給自足,封建王朝中的農民對于商業的需求較小,經商的欲望較低,甚至于將經商的人視為異類。 19世紀,“重農抑商”的中國終于被重商主義的西方國家全面超越。中國在清王朝的末期被迫和西方國家發生正面的碰撞,這種碰撞與其說是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碰撞,毋寧說是“重農抑商”道路和重商主義道路的正面競爭,結果顯然。“重農抑商”的道路上,即使改朝換代,封建社會也不會發生根本的改變,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發展仍處于相對停滯狀態,這樣的社會其實是另一種“原始社會”,延續幾千年,發展很小。而重商主義的道路上,在“逐利”欲望的驅使下,各方力量積極地投入生產,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快速發展,社會變化日新月異。因而,西方在重商主義道路上走了兩百年,便將中國甩在了后面,中國變成了“落后挨打”的一方。二、意義非凡的商業貿易當年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場景壯闊,國家實力和造船技術在全球首屈一指。鄭和率領200多艘海船、2.7萬多人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遠達東非、紅海。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大、船只*多(240多艘)、海員*多、時間*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國家航海時間早幾十年,是明朝強盛的直接體現。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一個世紀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然而,鄭和下西洋的舉動是難以持續的,缺乏商業的驅動,沒有長期的經濟支持,即使依靠強大的國力進行了一兩次遠航,卻難以長期持續。西方國家屢屢進行的遠征,都有開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場的目的,因而西方的遠征越來越順利,美洲、亞洲、非洲,到處是西方的遠征軍,而這不過是西方重商主義道路的副產品。兩百余年的時間里,世界大勢發生了深刻改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文明沒有被“彎弓射大雕”的游牧文明所打敗,卻被“機器聲轟鳴”的資本主義所打敗。由此看來,商業貿易實在是近代立國的根基。 亞洲四小龍原本偏僻落后、民眾生活水平低下,在全球處于邊緣地位,伴隨其對外貿易的發展,亞洲四小龍民眾生活水平接近發達國家,在全球的地位得到了有力提升。“倉廩實而后知榮辱”,如果沒有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國臺灣地區和韓國的經濟不可能發展到今天的水平,無法想象臺灣的綜藝節目、韓國的肥皂劇能夠產生于一個貧困的社會。 ……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隨園食單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回憶愛瑪儂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自卑與超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