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儒藏:精華編:一七九冊:史部史評類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118979
- 條形碼:9787301118979 ; 978-7-301-11897-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儒藏:精華編:一七九冊:史部史評類 本書特色
《儒藏》精華編一七九冊收錄清代趙翼的史學著作《廿二史札記》。《札記》自《史記》始,至《明史》止,但因《唐書》與《五代史》均有新舊兩部,因此《札記》實涉二十四史。全書五百八十一條,分史法、史源、史實、史論四面,對歷代正史作整體考察,對史著和歷史現象、史實、事件進行評價,注重經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亂興衰。梁啟超以為趙翼善用歸納法比較研究,以觀盛衰治亂之原。
儒藏:精華編:一七九冊:史部史評類 內容簡介
"北京大學儒藏工程"是我國一項重大學術文化項目。《儒藏》收錄自先秦至清朝結束這一時段中,儒家經典及其注疏、儒家學者的著述和體現儒家思想文化發展的相關文獻,包括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盡量選用*好的底本,按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進行分類。
儒藏:精華編:一七九冊:史部史評類 目錄
廿二史劄記目録
目録校點説明
廿二史劄記序
序
廿二史劄記小引
廿二史劄記卷一史記漢書
司馬遷作史年歲
班固作史年歲
各史例目異同
史記編次
褚少孫補史記不止十篇
史記有後人竄入處
史記律書即兵書
史記變體
漢王父母妻子
五世相韓
過秦論三處引用
史記自相岐互處
史漢不同處
3史漢互有得失
廿二史劄記卷二史記漢書
漢書移置史記文
漢書多載有用之文
漢書增傳
漢書增事蹟
漢書書恆山王
漢書武帝紀贊不言武功
漢帝多自立廟
漢初布衣將相之局
漢初諸侯王自置官屬
武帝年號係元狩以後追建
漢儒言災異
漢重日食
漢詔多懼詞
漢時以經義斷事
賢良方正茂材直言多舉見任官
漢時諸王國各自紀年
三老孝悌力田皆鄉官名
漢三公官
災異策免三公
上書無忌諱
上書召見
漢武用將
武帝三大將皆由女寵
與蘇武同出使者
廿二史劄記卷三史記漢書
漢使立功絶域
武帝時刑罰之濫
兩帝捕盜法不同
呂武不當並稱
漢初妃后多出微賤
婚娶不論行輩
4皇子繫母姓
漢公主不諱私夫
漢諸王荒亂
上尊養牛
兩漢多鳳皇
漢多黃金
先生或只稱一字
漢外戚輔政
兩漢外戚之禍
兩漢喪服無定制
長官喪服
王莽之敗
王莽時起兵者皆稱漢後
王莽自殺子孫
王莽引經義以文其姦
廿二史劄記卷四後漢書
後漢書編次訂正
後漢書閒有疏漏處
漢帝多自作詔
光武信讖書
光武多免奴婢
東漢功臣多近儒
東漢四親廟別祭
東漢諸帝多不永年
東漢多母后臨朝外藩入繼
外藩入繼追尊本生
夫在稱太
東漢廢太子皆保全
廿二史劄記卷五後漢書
累世經學
四世三公
東漢尚名節
曹娥叔先雄
召用不論資格
擅去官者無禁
籍沒財産代民租
倩代文字
5黨禁之起
東漢宦官
宦官之害民
漢末諸臣劾治宦官
宦官亦有賢者
廿二史劄記卷六三國志
後漢書三國志書法不同處
三國志書法
三國志多迴護
三國志書事得實處
三國志立傳繁簡不同處
三國志誤處
荀彧傳
荀彧郭嘉二傳附會處
陳壽論諸葛亮
裴松之三國志注
廿二史劄記卷七三國志晉書
漢復古九州
關張之勇
借荊州之非
三國之主用人各不同
禪代
魏晉禪代不同
九錫文
一人二史各傳
晉書
晉書二
王導陶侃二傳襃貶失當
廿二史劄記卷八晉書
八王之亂
晉書所記怪異
東晉多幼主
晉帝多兄終弟及
愍元二帝即位
僭僞諸君有文學
九品中正
6六朝清談之習
清談用麈尾
騶虞幡
建業有三城
南朝多以寒人掌機要
相墓
唐人避諱之法
廿二史劄記卷九宋齊梁陳書
宋書多徐爰舊本
宋書書晉宋革易之際
宋書書宋齊革易之際
宋書本紀書法
宋齊書帶敘法
宋書紀魏事多誤
宋書南史俱無沈田子沈林子傳
齊書舊本
齊書缺一卷
齊書書法用意處
齊書類敘法*善
梁書悉據國史立傳
梁書編傳失檢處
梁書多載飾終之詔
梁書有止足傳無方伎傳
古文自姚察始
陳書多避諱
蕭子顯姚思廉皆爲父作傳入正史
八朝史至宋始行
廿二史劄記卷十宋齊梁陳書并南史
南史仿陳壽三國志體例
南北史子孫附傳之例
南史刪宋書*多
南史過求簡浄之失
南史誤處
南史增齊書處
南史與齊書互異處
南史增刪梁書處
7南史刪梁書處
南史增梁書有關係處
廿二史劄記卷十一宋齊梁陳書并南史
南史增梁書瑣言碎事
梁南二史岐互處
南史於陳書無甚增刪
南史與陳書岐互處
宋齊多荒主
宋世閨門無禮
宋子孫屠戮之慘
廿二史劄記卷十二宋齊梁陳書并南史
人君即位冠白紗帽
齊梁之君多才學
齊明帝殺高武子孫
齊制典籤之權太重
南朝以射雉爲獵
江左世族無功臣
梁武存齊室子孫
陳武帝多用敵將
齊梁臺使之害
六朝多以反語作讖
哀策文
南朝陳地*小
廿二史劄記卷十三魏齊周隋書并北史
魏書多曲筆
魏書紀傳互異處
爾朱榮傳
西魏書
附謝啓崑答書
答謝藴山藩伯書
北史魏書多以魏收書爲本
北史改編各傳
北史全用隋書
8南北史兩國交兵不詳載
北史與魏齊周隋書歧互處
北史書法與周隋書不同處
北史紀傳互異處
大業十四年
太上皇帝
廿二史劄記卷十四魏齊周隋書并北史
皇太孫
皇太弟
帝王行三年之喪
女后之賢
南北朝通好以使命爲重
後魏追謚之濫
保太后
異姓封王之濫自後魏始
後魏以鑄像卜休咎
後魏百官無祿
後魏刑殺太過
魏以閹人爲外吏
魏孝文遷洛
魏孝文帝文學
廿二史劄記卷十五魏齊周隋書并北史
北朝經學
南朝經學
後魏多家庭之變
魏齊諸帝皆早生子
魏諸帝多幼年即位
元魏時人多以神將爲名
財婚
高門士女
魏齊斗稱
假官
周隋唐皆出自武川
北齊以廝役爲縣令
齊文宣帝能預知
北齊宮闈之醜
北齊百官無妾
北齊有賢閹
誦經獲報
9後周詔誥用尚書體
魏末周初無年號
隋書志
一帝數后
隋文帝殺宇文氏子孫
隋獨孤后妬及臣子
廿二史劄記卷十六新舊唐書
舊唐書源委
新唐書
唐實録國史凡兩次散失
舊唐書前半全用實録國史舊本
新唐書本紀書法
新書本紀書安史之亂
新書改編各傳
廿二史劄記卷十七新舊唐書
新書增舊書處
新書增舊書有關係處
新書增舊書瑣言碎事
新書立傳獨詳處
新書刪舊書處
廿二史劄記卷十八新舊唐書
新書改舊書文義處
新書盡刪駢體舊文
新書好用韓柳文
新書詳載章疏
新舊書互異處
新舊書各有紀傳互異處
新舊書誤處
新舊書刻本各有脫誤處
廿二史劄記卷十九新舊唐書
貞觀中直諫者不止魏徵
時政記
天子不觀起居注
唐諸帝多餌丹藥
玄宗五代一堂
10唐有兩上元年號
德宗好爲詩
襃貶前代忠奸
謚兼美惡
唐追贈太子之濫
帝號標后謚
皇后哀冊尊稱
祔葬變禮
謚后於廟
兩太后並稱
皇太后不祔葬
建成元吉之子被誅
沒入掖廷
唐女禍
武后之忍
武后納諫知人
改惡人姓名
朝賀近臣先行禮
大臣搜檢
度牒
廿二史劄記卷二十新舊唐書
唐代宦官之禍
中官出使及監軍之弊
唐宦官多閩廣人
唐節度使之禍
方鎮兵出境即仰度支供餽
方鎮驕兵
盜殺宰相有二事
六等定罪三日除服之論
閒架除陌宮市五坊小使之病民
豪宴
名父之子多敗德
李勣子孫
安祿山執送京師之事
睢陽徇節尚有姚誾
11唐初三禮漢書文選之學
唐古文不始于韓柳
唐前後米價貴賤之數
長安地氣
黃巢李自成
廿二史劄記卷二十一五代史
薛居正五代史
薛史全采各朝實録
薛史書法迴護處
薛史失檢處
薛史亦有直筆
薛歐二史體例不同
歐史不專據薛史舊本
歐史書法謹嚴
歐史傳贊不茍作
歐史失檢處
一産三男入史
五代諸帝多由軍士擁立
廿二史劄記卷二十二五代史
五代樞密使之權*重
五代姑息藩鎮
五代藩郡皆用武人
五代藩帥劫財之習
五代幕僚之禍
五代鹽麴之禁
五代濫刑
五代諸侯貢奉多用鞍馬器械
魏博牙兵凡兩次誅戮
一軍中有五帝
五代諸帝皆無後
周祖四娶皆再醮婦
寵待功臣改賜鄉里名號
張全義馮道
五代人多以彥爲名
廿二史劄記卷二十三宋遼金史
宋遼金三史
宋遼金三史重修
12宋遼二史不相合處此條無正文。
遼金二史不相合處此條無正文。
宋金二史不相合處此條無正文。
宋史事*詳
宋史多國史原本
宋史各傳迴護處
宋史各傳附會處
廿二史劄記卷二十四宋史
宋史數人共事傳各專功
宋史各傳錯謬處
宋史列傳又有遺漏者
宋史排次失當處
史家一人兩傳
監板宋史脫誤處
趙良嗣不應入姦臣傳
王倫
宋初降王子弟布滿中外
宋諸帝御集皆建閣藏貯
録名臣後
宋皇后所生太子皆不吉
宋初考古之學
宋初嚴懲贓吏
廿二史劄記卷二十五宋史
宋封王之制
宋待周後之厚
宋郊祀之費
宋制祿之厚
宋祠祿之制
宋恩蔭之濫
宋恩賞之厚
宋冗官冗費
南宋取民無藝
宋軍律之弛
13宋科場處分之輕
定罪歸刑部
宋遼金夏交際儀
廿二史劄記卷二十六宋史
歲幣
和議
西夏番鹽
宋宰相屢改官名
宋節度使
繼世爲相
三入相
四次入相
兩次入相
王安石之得君
青苗錢不始於王安石
車蓋亭詩
同文館之獄
秦檜文字之禍
秦檜史彌遠之攬權
宋南渡諸將皆北人
端平入洛之師
宋史缺傳
張世傑李庭芝姜才
夏貴
宋四六多用本朝事
廿二史劄記卷二十七遼史金史
遼史
遼史二
遼史立表*善
遼史疏漏處
遼帝皆有簡便徽號
遼后族皆姓蕭氏
遼正后所生太子多不吉
遼官世選之例
遼族多好文學
遼燕京
14金廣燕京
元築燕京
明南北京營建
金史
金史失當處
遼金二史各有疏漏處
金史迴護處
金史誤處
金史紀傳不相符處
金史氏名不畫一
宋史金人名多與金史不符
宋金二史不符處
宗弼渡江宋金二史互異
宋金二史傳聞之誤
宋金用兵須參觀二史
廿二史劄記卷二十八金史
遼金之祖皆能先知
金制追謚帝后之濫
金初父子兄弟同志
金代文物遠勝遼元
金一人二名
金記注官*得職
大定中亂民獨多
金考察官吏
金推排物力之制
明安穆昆散處中原正文標題下有小字'明安舊作猛安。穆昆舊作謀克'。
金元俱有漢人南人之名
宋金齊交割地界守土官隨地爲屬
衍慶宮圖畫功臣
金用兵先後強弱不同
金初漢人宰相
金俗重馬
金以壞和議而亡
九公十郡王
15金末賜姓之例
通惠河不始於郭守敬
海陵荒淫
海陵兼齊文宣隋煬帝之惡
金中葉以後宰相不與兵事
憫忠寺故事
日行千里
避孔聖諱
金末種人被害之慘
廿二史劄記卷二十九元史
元史
金元二史不符處
宋元二史不符處
金史當參觀元史
元史自相岐誤處
元史列傳詳記月日
元史迴護處
元史附傳有得失
元史補見夏金宋徇節諸臣
元人譯詔旨雅俗不同
元史人名不畫一
蒙古官名
金義宗
元建國號始用文義
元諸帝多由大臣擁立
元宮中稱皇后者不一
元帝子稱太子者不一
元帝后皆不諱名
元封子弟駙馬於各部
元代叛王
各朝國書
廿二史劄記卷三十元史
元初用兵多有天助
元世祖嗜利黷武
元諸帝多不習漢文
元初郊廟不親祀
16元制百官皆蒙古人爲之長
元初州縣官多世襲
元州縣官多在外銓選
元代專用交鈔
金元二朝待宋後厚薄不同
元時選秀女之制
元代以江南田賜臣下
色目人隨便居住
元漢人多作蒙古名
元初諸將多掠人爲私戶
元杖罪以七爲斷
元季風雅相尚
元末殉難者多進士
一母生數帝
金元二代立皇太子皆不吉
弟爲皇太子叔母爲太皇太后
庚申帝
守節絶域
郝經昔班帖木兒
元初用兩國狀元
縱囚
元封乳母及其夫
安南王居漢陽
老爺同寅臬司
牛腹療重傷
忍痛
牛皮船
彌勒佛謡言
賈魯治河無久計
廿二史劄記卷三十一明史
明史
明史立傳多存大體
大禮之議
李福達之獄
袁崇煥之死
17周延儒之入姦臣傳
劉基廖永忠等傳
喬允升劉之鳳二傳
廿二史劄記卷三十二明史
明祖行事多仿漢高
明祖文義
明初文字之禍
明初文人多不仕
胡藍之獄
涂節汪廣洋之死
明祖晚年去嚴刑
明祖多養異姓爲子
明初徙民之令
明分封宗藩之制
明官俸*薄
明宮殿凡數次被災
明正后所生太子
明宮人殉葬之制
明代選秀女之制
廿二史劄記卷三十三明史
明初吏治
因部民乞留而留任且加擢者
特簡廷臣出守
遣大臣考察官吏
重懲貪吏
明大臣久任者
大臣薦舉
明內閣首輔之權*重
明翰林中書舍人不由吏部
明吏部權重
揚州同時四知府
永樂中海外諸番來朝
廿二史劄記卷三十四明史
明中葉南北用兵強弱不同
明邊省攻勦兵數*多
用兵有御史核奏
將帥家丁
18景泰帝欲仍立沂王
成化嘉靖中方技授官之濫
成化嘉靖中百官伏闕爭禮凡兩次
正德中諫南巡受杖百官
明代文人不必皆翰林
明中葉才士傲誕之習
明仕宦僭越之甚
擅撻品官
明鄉官虐民之害
吏役至大官
海外諸番多內地人爲通事
嘉靖中倭寇之亂
外番借地互市
天主教
廿二史劄記卷三十五明史
萬曆中礦稅之害
萬曆中缺官不補
三案
三案俱有故事
張居正久病百官齋禱之多
明言路習氣先後不同
明末書生誤國
明代宦官
魏閹生祠
閹黨
廿二史劄記卷三十六明史
汪文言之獄
明末遼餉勦餉練餉
明末督撫之多
明末巡撫多由邊道擢用
明季遼左陣亡諸將之多
明末督撫誅戮之多
四正六隅
明末僭號者多疏屬
流賊僞官號
19明從賊官六等定罪
明代先後流賊
唐賽兒
劉千斤
李鬍子
葉宗留等
鄧茂七
李添保
黃蕭養
劉六劉七齊彥名趙風子
江西盜
四川盜
曾一本
徐鴻儒
劉香
明祖本紀
皇陵碑
明祖以不嗜殺得天下
明祖用法*嚴
明祖重儒
郭子興之被執
劉繼祖汪文
張士德之禽
劉福通被殺
明祖之取江州
徐達縱元君之誤
新月詩
20通州糧運京二傳所載不同
于謙王文之死
喜寧之禽
曹吉祥江彬
明代宦官先後權勢
權姦贖賄
明代科場之弊
明人説部
長隨
明朝米價貴賤
廿二史劄記補遺
廿二史劄記識語敘
廿二史劄記識語卷上
廿二史劄記識語卷下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與地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自卑與超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姑媽的寶刀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