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文書轉述-清代州縣行政運作與文字.技術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66285
- 條形碼:9787010166285 ; 978-7-01-016628-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書轉述-清代州縣行政運作與文字.技術 本書特色
鄭金剛*的《文書轉述--清代州縣行政運作與文字技術》以清中后期的川東巴縣為研究個案,一一考察清代州縣在行政、訴訟及基層控制與動員過程中的 “文書轉述”現象,論證了清代州縣地方政府實際是通過將文字能力轉化為一種行政策略與技術,成功地在多樣化、呈散發狀念的鄉村日常生活場景與國家統一,以成文法為主導的行政官僚運作體制之間進行權力互動與交換,從而能夠以“小規模、低成本”的行政運作模式實現對廣大鄉村社會的有效控制與治理。
文書轉述-清代州縣行政運作與文字.技術 內容簡介
進入18世紀中期,清代國家疆域范圍、人口規模迅速擴大,但與此同時整個官僚行政體制卻沒有相應的擴張。“有限規模的州縣地方政與治理與控制壓力不斷增加”之間的矛盾,促使清代統治中后期的州縣地方政府不斷改變行政策略與方式,通過“非法”下向分權、行政司法化及改變制度化治理為動態控制等途徑,繼續保持著對廣闊鄉村社會的控制力度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2. 在清代地方行政運作過程中,處于*底層級的州縣地方政府作為聯接傳統國家與鄉村社會的“中介”,一方面需要按照以成文法、公文流轉為基礎的傳統國家官僚行政制度的要求,將傳統鄉村社會呈散發、瑣碎狀態的日常生活場景轉化為正式的、可被整個官僚行政系統接收的行政公文,從而進入正式的行政文書流轉流程之中;而另一方面,則又需要將朝廷統一頒布的成文律令、政令轉化為能夠適應鄉村日常社會的施政措施與行為規范,從而因地制宜地進行有效治理與控制。由此而論,在清代州縣地方行政過程中“文字”閱讀、書寫能力本身實際即能夠被轉換為“一種特殊行政技術”。而正是借助這種文字行政技術的運用,傳統國家能夠依靠科舉出身、“非專業化”的行政官員進行有效的基層治理與鄉村控制。
文書轉述-清代州縣行政運作與文字.技術 目錄
一、“皇權不下縣”:帝制晚期傳統鄉村社會的再想象空間
二、“文書轉述”:帝制晚期的清代地方州縣行政運作
三、文字:技術:另一種解釋的可能性?
**章 一個18世紀文人官員眼中的川東巴縣
一、引子
二、“吏之難為”——川東巴縣地方官的現實困境
三、“制度中的行動者”——清帝國統治中后期州縣官員的選擇
第二章 巴縣衙門
一、城鄉之間——清帝國的地方行政理念與巴縣空間布局
二、衙“門”內外——巴縣衙門里的日常行政運作
三、如何“雙軌制”?——川東巴縣衙門行政的常規與例外
第三章 鄉村控制
一、困境與轉變——18世紀中后期川東巴縣基層控制方式的變遷導論:清代州縣行政運作中的文字與技術 一、“皇權不下縣”:帝制晚期傳統鄉村社會的再想象空間 二、“文書轉述”:帝制晚期的清代地方州縣行政運作 三、文字:技術:另一種解釋的可能性? **章 一個18世紀文人官員眼中的川東巴縣 一、引子 二、“吏之難為”——川東巴縣地方官的現實困境 三、“制度中的行動者”——清帝國統治中后期州縣官員的選擇 第二章 巴縣衙門 一、城鄉之間——清帝國的地方行政理念與巴縣空間布局 二、衙“門”內外——巴縣衙門里的日常行政運作 三、如何“雙軌制”?——川東巴縣衙門行政的常規與例外 第三章 鄉村控制 一、困境與轉變——18世紀中后期川東巴縣基層控制方式的變遷 二、妥協與合作——清帝國統治中后期鄉村控制方式的轉變 三、幾個個案——巴縣衙門對于鄉村日常生活的干涉 四、鄉村控制——如何從“衙門”走向“鄉村”? 第四章 巴縣訴訟 一、訴訟的發生——一件民間訴訟如何走進“衙門”? 二、對簿公堂——堂審過程中“文書轉述”與權力博弈 三、州縣訴訟——究竟是司法還是行政問題? 第五章 告示與差役下鄉 一、巴縣告示——文字分權與鄉村動員 二、差役下鄉——“差票”的功能與蠹役控制 三、文書分權——“文字”與州縣行政的權力層級化 余論:進入近代前夕的危機與變革嘗試 參考文獻 信息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
- >
朝聞道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自卑與超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