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歌敘而賦政而祝史:《尚書》新儒考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8611264
- 條形碼:9787548611264 ; 978-7-5486-1126-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歌敘而賦政而祝史:《尚書》新儒考釋 本書特色
《尚書》又稱《書》《書經》,是中華民族**部古典文集和*早的歷史文獻,是儒家五經之一。鑒于此,歷代注釋和研究《尚書》的著作很多。本書作者以民本儒學為主體思想,運用傳播學方法,結合古代經學和史學研究成果,并摒棄了一些研究著作中的糟粕謬論,對這一儒家經典進行了對民族復興、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富有積極意義的新考釋。
歌敘而賦政而祝史:《尚書》新儒考釋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以民本儒學為主體思想,運用傳播學方法,結合古代經學和史學研究成果,并摒棄了一些研究著作中的糟粕謬論,對這一儒家經典進行了對民族復興、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富有積極意義的新考釋。
歌敘而賦政而祝史:《尚書》新儒考釋 目錄
**章 《尚書》新儒考釋·綱要………………………… 5
1.《尚書》經義富瞻,為上廷史訓;上德仁政始 由上古而歌賦相傳 ………………………………………… 5
2.《書》之格言警句,徵其史詩特質;詩律框格 語言,信史歷來可考 ……………………………………… 7
3.《尚書》自銘歌敘、賦政、祝史,猶合史詩進 程及樂府古制 ……………………………………………… 8
4.先夏原思維活躍,取象比類可考諸玉璧及印證陶 符;“雅順”則由《典》《謨》,遂實然理性成 立;史訓賦政乃國史特有,不宜框衡以西學 …………… 10
5.仁義端自人性,民本衍敘于史教;奴隸制嘗存西 方但不適中土,圣賢以道德論,不以階級分, 《商書》曾未“錯序” …………………………… 12
6.《尚書》歌譜殊由上廷樂府,主圣賢仁道; 《孔傳》考諸先賢而獲其全旨及賦誦大體 ……………… 14
7.《虞夏書》唯賴雅言歌敘而傳,其“小序”亦 詩史遺徵;雅樂雅言并行,華語遂具音樂特質 ………… 16
8.古文實學于《尚書》賦言知其然,而今尤宜參 比《詩》讀,考察諸科,究其所以然 …………………… 17**章 《尚書》新儒考釋·綱要………………………… 5
1.《尚書》經義富瞻,為上廷史訓;上德仁政始 由上古而歌賦相傳 ………………………………………… 5
2.《書》之格言警句,徵其史詩特質;詩律框格 語言,信史歷來可考 ……………………………………… 7
3.《尚書》自銘歌敘、賦政、祝史,猶合史詩進 程及樂府古制 ……………………………………………… 8
4.先夏原思維活躍,取象比類可考諸玉璧及印證陶 符;“雅順”則由《典》《謨》,遂實然理性成 立;史訓賦政乃國史特有,不宜框衡以西學 …………… 10
5.仁義端自人性,民本衍敘于史教;奴隸制嘗存西 方但不適中土,圣賢以道德論,不以階級分, 《商書》曾未“錯序” …………………………… 12
6.《尚書》歌譜殊由上廷樂府,主圣賢仁道; 《孔傳》考諸先賢而獲其全旨及賦誦大體 ……………… 14
7.《虞夏書》唯賴雅言歌敘而傳,其“小序”亦 詩史遺徵;雅樂雅言并行,華語遂具音樂特質 ………… 16
8.古文實學于《尚書》賦言知其然,而今尤宜參 比《詩》讀,考察諸科,究其所以然 …………………… 17
9.今文《尚書》雖多誤但仍存詩跡韻痕;《孔 傳》之古文篇輒徵群典而從賦句 ………………………… 19
10.華夏語文歷程與《書》之體裁演進等契,事關 雅言雅樂,更與訓詁定則謀合 …………………………… 21
11.華文進程既相應《書》之六體,殷廷之“對 貞”,猶示口傳轉冊錄盛行當時 ………………………… 23
12.《書序》之真偽關聯《孔傳》及歌賦之是否; 戰國簡擬《書》分篇,遂一并確證兩《序》 一《傳》,“拆分說”等皆即瓦解 ……………… 25
13.古文《尚書》分篇原宜誦傳,俟今文經傳卻誤作 合篇,更失賦政原旨暨民本大義;古學主民貴君 輕,安國、馬遷因遭斥于武帝 ………… 26
14.《書序》之推勘與考據,殊方同證其真確;戰國 簡載文釋千古懸疑 ………………………………………… 29
15.《書序》牽連《孔序》,且合證賦修;并孔安 國、劉歆指錯今學而遙相印可 …………………………… 30
16.孔子擇百篇旨在恢弘大道,既修之《書》遂精萃 未修之《書》,然而雅言一貫,唯句敘差異互見 諸典 …………………………………………… 33
17.伏生失守賦體,今學臆測微言更偏王道;古 文《孔傳》《毛詩》堪稱正宗;孔門六藝皆涉 《書》,安國承諸賢而接軌學術、成功教化 …………… 35
18.孔安國心機深密,俾《孔傳》多途流播;劉歆傳 學經由杜林等與孔嗣家學相輔相成 ……………………… 37
19.東漢古學盛于野,《孔傳》仍受限于官;但訓詁 免官禁,遂《方言》《說文》為古學復興之鋪墊; 今史詩說更與古學、訓詁相輔相成 ……………………… 40
20.《孔傳》授受,乘虛而盛;劉、杜傳遞賈、馬、 鄭、王等,經鄭沖而成全東晉本,豈言無來歷 ………… 43
21.南朝無官禁遂納古學,《孔傳》嘗植南學之豐 壤;古學盛于南,又一統南北 …………………………… 45
22.《孔傳》先后被緯學,偽學之冤,終脫困于論學 與考證而重生;向來之集綴說、違史說等皆可 休,而史詩說與《孔傳》共榮 …………… 47
第二章 先秦等視《詩》《書》,《書》猶自銘歌
敘、賦修…………………………………………… 50
1.《書》曾對言《春秋》、互稱《詩》,先古歌敘 亦曾并載《書》《詩》。猶人類學通義可鑒史詩 歷程 ……………………………………………50
2.《書》既自證為詩,且見其體裁、章句之宜 …………… 54
3.夏代詩存佐證歌敘,詁訓尤明《書》自賦修 …………… 56
4.歌傳促進思想,仁學由昉《典》《謨》 ………………… 57
第三章 《堯典》章句宜同《詩》………………………… 57
1.《堯典》《舜典》分編始得歌敘真相 …………………… 57
2.《堯典》章句從詩其義遂大暢,猶似古文篇之賦 誦易讀 ……………………………………………………… 58
3.《堯典》詩讀,且解《書》疑諸端 ……………………… 63
信息
1.《尚書》經義富瞻,為上廷史訓;上德仁政始 由上古而歌賦相傳 ………………………………………… 5
2.《書》之格言警句,徵其史詩特質;詩律框格 語言,信史歷來可考 ……………………………………… 7
3.《尚書》自銘歌敘、賦政、祝史,猶合史詩進 程及樂府古制 ……………………………………………… 8
4.先夏原思維活躍,取象比類可考諸玉璧及印證陶 符;“雅順”則由《典》《謨》,遂實然理性成 立;史訓賦政乃國史特有,不宜框衡以西學 …………… 10
5.仁義端自人性,民本衍敘于史教;奴隸制嘗存西 方但不適中土,圣賢以道德論,不以階級分, 《商書》曾未“錯序” …………………………… 12
6.《尚書》歌譜殊由上廷樂府,主圣賢仁道; 《孔傳》考諸先賢而獲其全旨及賦誦大體 ……………… 14
7.《虞夏書》唯賴雅言歌敘而傳,其“小序”亦 詩史遺徵;雅樂雅言并行,華語遂具音樂特質 ………… 16
8.古文實學于《尚書》賦言知其然,而今尤宜參 比《詩》讀,考察諸科,究其所以然 …………………… 17**章 《尚書》新儒考釋·綱要………………………… 5
1.《尚書》經義富瞻,為上廷史訓;上德仁政始 由上古而歌賦相傳 ………………………………………… 5
2.《書》之格言警句,徵其史詩特質;詩律框格 語言,信史歷來可考 ……………………………………… 7
3.《尚書》自銘歌敘、賦政、祝史,猶合史詩進 程及樂府古制 ……………………………………………… 8
4.先夏原思維活躍,取象比類可考諸玉璧及印證陶 符;“雅順”則由《典》《謨》,遂實然理性成 立;史訓賦政乃國史特有,不宜框衡以西學 …………… 10
5.仁義端自人性,民本衍敘于史教;奴隸制嘗存西 方但不適中土,圣賢以道德論,不以階級分, 《商書》曾未“錯序” …………………………… 12
6.《尚書》歌譜殊由上廷樂府,主圣賢仁道; 《孔傳》考諸先賢而獲其全旨及賦誦大體 ……………… 14
7.《虞夏書》唯賴雅言歌敘而傳,其“小序”亦 詩史遺徵;雅樂雅言并行,華語遂具音樂特質 ………… 16
8.古文實學于《尚書》賦言知其然,而今尤宜參 比《詩》讀,考察諸科,究其所以然 …………………… 17
9.今文《尚書》雖多誤但仍存詩跡韻痕;《孔 傳》之古文篇輒徵群典而從賦句 ………………………… 19
10.華夏語文歷程與《書》之體裁演進等契,事關 雅言雅樂,更與訓詁定則謀合 …………………………… 21
11.華文進程既相應《書》之六體,殷廷之“對 貞”,猶示口傳轉冊錄盛行當時 ………………………… 23
12.《書序》之真偽關聯《孔傳》及歌賦之是否; 戰國簡擬《書》分篇,遂一并確證兩《序》 一《傳》,“拆分說”等皆即瓦解 ……………… 25
13.古文《尚書》分篇原宜誦傳,俟今文經傳卻誤作 合篇,更失賦政原旨暨民本大義;古學主民貴君 輕,安國、馬遷因遭斥于武帝 ………… 26
14.《書序》之推勘與考據,殊方同證其真確;戰國 簡載文釋千古懸疑 ………………………………………… 29
15.《書序》牽連《孔序》,且合證賦修;并孔安 國、劉歆指錯今學而遙相印可 …………………………… 30
16.孔子擇百篇旨在恢弘大道,既修之《書》遂精萃 未修之《書》,然而雅言一貫,唯句敘差異互見 諸典 …………………………………………… 33
17.伏生失守賦體,今學臆測微言更偏王道;古 文《孔傳》《毛詩》堪稱正宗;孔門六藝皆涉 《書》,安國承諸賢而接軌學術、成功教化 …………… 35
18.孔安國心機深密,俾《孔傳》多途流播;劉歆傳 學經由杜林等與孔嗣家學相輔相成 ……………………… 37
19.東漢古學盛于野,《孔傳》仍受限于官;但訓詁 免官禁,遂《方言》《說文》為古學復興之鋪墊; 今史詩說更與古學、訓詁相輔相成 ……………………… 40
20.《孔傳》授受,乘虛而盛;劉、杜傳遞賈、馬、 鄭、王等,經鄭沖而成全東晉本,豈言無來歷 ………… 43
21.南朝無官禁遂納古學,《孔傳》嘗植南學之豐 壤;古學盛于南,又一統南北 …………………………… 45
22.《孔傳》先后被緯學,偽學之冤,終脫困于論學 與考證而重生;向來之集綴說、違史說等皆可 休,而史詩說與《孔傳》共榮 …………… 47
第二章 先秦等視《詩》《書》,《書》猶自銘歌
敘、賦修…………………………………………… 50
1.《書》曾對言《春秋》、互稱《詩》,先古歌敘 亦曾并載《書》《詩》。猶人類學通義可鑒史詩 歷程 ……………………………………………50
2.《書》既自證為詩,且見其體裁、章句之宜 …………… 54
3.夏代詩存佐證歌敘,詁訓尤明《書》自賦修 …………… 56
4.歌傳促進思想,仁學由昉《典》《謨》 ………………… 57
第三章 《堯典》章句宜同《詩》………………………… 57
1.《堯典》《舜典》分編始得歌敘真相 …………………… 57
2.《堯典》章句從詩其義遂大暢,猶似古文篇之賦 誦易讀 ……………………………………………………… 58
3.《堯典》詩讀,且解《書》疑諸端 ……………………… 63
信息
展開全部
歌敘而賦政而祝史:《尚書》新儒考釋 作者簡介
陸建初,男。原海天出版社(深圳)編輯。致力于經學及史學研究。
書友推薦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二體千字文
- >
煙與鏡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