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新中國國債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169003
- 條形碼:9787514169003 ; 978-7-5141-6900-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中國國債研究 本書特色
潘國旗編*的《新中國國債研究》界定了國債及相關概念,闡述了本課題研究的理論與現實意義,系統地回顧了新中國60余年的國債發展史進行了回顧。對當前我國國債規模的現狀做了梳理,對發債前景、國債政策產生的宏觀經濟效應做了分析。對我國國債政策及國債市場運行應當做出的調整提出了政策建議,對我國各級政府的隱性債務和或有債務的現狀、成因及其對國債政策的影響做出了歸納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防范和化解我國隱性債務、或有債務的對策建議。
新中國國債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界定了國債及相關概念,闡述了本課題研究的理論與現實意義,系統地回顧了新中國60余年的國債發展史進行了回顧。對當前我國國債規模的現狀做了梳理,對發債前景、國債政策產生的宏觀經濟效應做了分析。對我國國債政策及國債市場運行應當做出的調整提出了政策建議,對我國各級政府的隱性債務和或有債務的現狀、成因及其對國債政策的影響做出了歸納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防范和化解我國隱性債務、或有債務的對策建議。
新中國國債研究 目錄
一、研究意義
二、研究范疇——國債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綜述
四、研究方法與基本框架
**章 革命根據地公債和新中國初期的國債
**節 革命根據地公債回顧
一、土地革命時期的根據地公債
二、抗日戰爭時期的根據地公債
三、解放戰爭時期的根據地公債
四、革命根據地公債的作用與特點
第二節 新中國20世紀50年代的國債
一、人民勝利折實公債
二、經濟建設公債導論 一、研究意義 二、研究范疇——國債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綜述 四、研究方法與基本框架 **章 革命根據地公債和新中國初期的國債 **節 革命根據地公債回顧 一、土地革命時期的根據地公債 二、抗日戰爭時期的根據地公債 三、解放戰爭時期的根據地公債 四、革命根據地公債的作用與特點 第二節 新中國20世紀50年代的國債 一、人民勝利折實公債 二、經濟建設公債 三、20世紀50年代的外債 第二章 改革開放新時期的中國國債 **節 改革開放初期的國債 一、20世紀80年代初恢復國債發行的歷史背景 二、改革開放初期的國債發行歷程與發行市場的逐步建立 三、改革開放初期的國債流通市場 四、改革開放初期國債的作用 第二節 亞洲金融危機后的國債 一、亞洲金融危機后中國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 二、亞洲金融危機后的國債發行市場 三、亞洲金融危機后的國債流通市場 第三節 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外債 一、新時期外債的舉借及特點 二、外債管理逐步完善 三、新時期外債的作用 第三章 中國國債規模的現狀分析 **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債規模的階段性概況 一、國債規模緩慢增長階段(1979~1993年) 二、國債規模大幅度增長階段(1994~1997年) 三、國債規模攀升至一個新水平階段(1998~2004年) 四、國債新增規模出現回落階段(2005~2008年) 五、國債規模再度攀升階段(2009~2013年) 第二節 對中國目前國債規模的度量 一、社會應債能力指標分析 二、政府償債能力指標分析 三、對上述國債規模度量指標的分析 四、對中國國債規模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第四章 國債政策的經濟效應分析 **節 國債運行產生的金融效應 一、國債發行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 二、國債流通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 三、國債償還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 四、國債運行對市場利率的影響 第二節 國債政策對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影響 一、國債對投資的影響 二、國債對消費的影響 三、國債對總供給的影響 四、國債政策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第五章 國債資金的使用方向與國債政策的可持續性 **節 國債資金使用方向影響國債政策的可持續性 一、國債資金的使用方向應當服務于現代國家治理體系與能力建設的需要 二、公共財政的建設目標決定著國債資金的使用方向 三、國債資金使用方向與經濟增長之間的互動作用 四、優化國債資金使用結構有利于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五、國債資金投向需要根據經濟發展階段加以調整 第二節 對1998年以來中國國債使用方向調整狀況的考察 一、國債投資為積極財政政策的順利實施貢獻突出 二、1998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后國債投資方向存在的問題 三、2004年起國債使用方向做出調整 四、調整國債使用方向的根據 五、國債資金使用方向調整后需防范的財政風險 第六章 當前國債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節 國債的相關法規建設及監管難以滿足現實需要 一、國債相關法規建設滯后 二、國債監管部門間分工不明確,監管不協調 第二節 國債市場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一、國債發行市場存在的問題 二、國債流通市場存在的問題 第七章 后危機時代的國債政策與國債市場 **節 后危機時代的宏觀經濟環境 一、發達國家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 二、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國內經濟環境 第二節 調整完善后危機時代的國債政策 一、合理控制國債規模,防范國債風險 二、加強國債管理,防范財政風險 三、優化國債資金投放取向 四、完善國債政策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 五、積極嘗試擴大地方政府發債權,分散中央政府的債務風險 第三節 加強后危機時代的國債市場建設 一、加強國債相關法律制度建設 二、借鑒國際經驗,完善國債發行制度 三、健全市場運行機制,完善國債流通市場 第八章 嚴格控制隱性債務和或有債務風險 **節 隱性及或有債務成為中國政府債務的主要風險源 一、中央政府隱性債務和或有債務的現狀 二、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和或有債務的現狀 第二節 中國隱性債務和或有債務的成因 第三節 隱性債務和或有債務對國債政策的影響 第四節 防范和化解中國隱性債務和或有債務的對策建議 一、轉變政府職能,使其符合市場經濟和公共財政的要求 二、深化體制改革,消除產生隱性及或有債務的體制性因素 三、分清責任,組織清欠,控制新增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 新中國國債大事記 附錄二 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1958年)國債發行情況 附錄三 改革開放后國債發行情況 后記信息
新中國國債研究 作者簡介
潘國旗,又名潘國琪,男,1961年出生,浙江臨安人。2002年畢業于浙江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杭州師范大學教授、浙江省民國浙江史研究中心成員,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財政史與公債史研究。*有《國民政府1927~1949年的國內公債研究》《近代中國國內公債研究(1840~1926)》((民國浙江財政研究》《近代中國地方公債研究——以江浙滬為例》等。與人合*《近代中國地方公債研究——以皖川閩粵為中心的考察》《國民政府外債與官僚資本》《新中國外債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近代中國國內公債研究”“新中國國債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近代中國地方公債研究(1840~1943)”,主持浙江省社科基金項目“近代中國內債研究”“近代中國地方公債研究”“民國時期浙江財政研究”等。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財政研究》《抗日戰爭研究》《浙江大學學報》《經濟研究參考》等刊物上發表論文60余篇。 柳文,男,財政學博士,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財政理論與政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