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緒論1.1 有機化學與有機化合物1.2 有機化學發展簡史1.3 化學鍵與分子結構1.4 共價鍵的鍵參數1.4.1 鍵長1.4.2 鍵角1.4.3 鍵能1.4.4 偶極矩1.5 分子間的力1.5.1 偶極—偶極作用力1.5.2 色散力1.5.3 氫鍵1.6 有機化合物的一般特點1.6.1 組成和結構上的特點1.6.2 物理性質方面特點1.6.3 化學性質方面的特點1.7 有機反應的基本類型1.7.1 均裂1.7.2 異裂1.7.3 協同反應1.8 有機化合物的研究方法1.8.1 分離提純1.8.2 實驗式與分子式的確定1.8.3 結構式的確定1.9 有機化合物的分類1.9.1 按碳架分類1.9.2 按官能團分類2 飽和脂肪烴2.1 同系列及同分異構2.1.1 烷烴的同系列2.1.2 烷烴的同分異構現象2.1.3 伯、仲、叔、季碳原子2.2 烷烴的命名2.2.1 普通命名法2.2.2 烷基2.2.3 系統命名法(IUPAC 命名法)2.3 烷烴的結構2.3.1 碳原子的四面體構型2.3.2 碳原子的sp3 雜化2.3.3 烷烴分子的形成.2.3.4 其它烷烴的構型2.4 烷烴的構象2.4.1 乙烷的構象2.4.2 正丁烷的構象2.5 烷烴的物理性質2.6 烷烴的化學性質2.6.1 氯代反應2.6.2 烷烴的氯代反應歷程2.6.3 氧化和燃燒2.6.4 裂化2.7 自然界烷烴2.8 烷烴污染物3 不飽和脂肪烴3.1 烯烴3.1.1 乙烯的結構3.1.2 烯烴的命名3.1.3 烯烴的異構3.1.4 烯烴的物理性質3.1.5 烯烴的化學性質3.2 炔烴3.2.1 乙炔的結構3.2.2 碳原子的雜化方式3.2.3 炔烴的異構與命名3.2.4 炔烴的物理性質3.2.5 炔烴的化學性質3.3 二烯烴3.3.1 1, 3-丁二烯烴的結構3.3.2 共軛效應3.3.3 共軛二烯烴的性質3.3.4 天然橡膠和合成橡膠3.4 不飽和烴的污染及其危害3.4.1 環境中不飽和烴的產生及危害.3.4.2 烯烴產生的二次污染物4 環烴4.1 脂環烴4.1.1 脂環烴的命名4.1.2 脂環烴的異構4.1.3 環烷烴的結構4.1.4 環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構象4.1.5 脂環烴的性質4.2 芳香烴4.2.1 芳香烴分類和命名4.2.2 單環芳烴4.2.3 稠環芳烴4.3 環烴污染物及其危害4.3.1 脂環烴及單環芳烴的毒性4.3.2 多環芳烴的來源、分布、危害5 旋光異構5.1 偏振光和旋光活性5.2 旋光儀與比旋光度5.2.1 旋光儀5.2.2 比旋光度5.3 分子的手性、對稱性與旋光性5.3.1 手性5.3.2 分子對稱因素5.3.3 手性碳原子5.5 對映體構型的表示法5.5.1 透視式5.5.2 費歇爾投影式5.6 構型的標記5.6.1 D-L 標記法5.6.2 R-S 命名規則5.7 含兩個不同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5.8 含兩個相同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5.9 不含手性中心化合物的旋光異構現象5.9.1 聯苯型的旋光異構體5.9.2 丙二烯的衍生物5.10 環狀化合物的立體異構5.11 外消旋體的拆分5.11.1 化學方法5.11.2 生物方法5.11.3 柱層析法5.12 手性分子的生物作用6 鹵代烴6.1 鹵代烴的命名及同分異構6.1.1 簡單鹵代烴的命名6.1.2 復雜鹵代烴的命名6.1.3 同分異構現象6.2 鹵代烷的物理性質6.3 鹵代烷的化學性質6.3.1 親核取代反應(SN)6.3.2 消除反應(E)6.3.3 與金屬的反應6.4 脂肪族親核取代反應的歷程6.4.1 單分子親核取代反應(SN1 反應)6.4.2 雙分子親核取代反應(SN2 反應)6.4.3 單分子和雙分子歷程的選擇6.5 消除反應歷程6.5.1 單分子消除反應(El 反應)歷程6.5.2 雙分子消除反應歷程(E2 反應)6.6 取代、消除競爭反應的影響因素6.7 鹵代烴污染物及其危害6.7.1 大氣中鹵代烴的污染及其危害6.7.2 水體中鹵代烴的污染及其危害6.7.3 土壤中鹵代烴的污染及其危害6.7.4 不同鹵代烴對人體的危害7 醇、酚、醚7.1 醇7.1.1 醇的分類、結構和命名7.1.2 醇的物理性質.7.1.3 醇的化學性質7.2 酚7.2.1 酚的結構、分類及命名7.2.2 酚的物理性質7.2.3 酚的化學性質7.3 醚7.3.1 醚的結構、分類和命名7.3.2 醚的物理性質7.3.3 醚的化學性質7.3.4 環氧乙烷7.4 醇、酚、醚的污染及對環境的危害7.4.1 醇類污染物及對環境的危害7.4.2 酚的污染及危害7.4.3 醚的污染及處理方法8 醛、酮、醌8.1 醛和酮8.1.1 醛、酮的結構、分類和命名8.1.2 醛、酮的物理性質8.1.3 醛、酮的化學性質8.2 醌8.2.1 醌的物理性質8.2.2 醌的化學性質8.3 醛、酮、醌類污染物及其危害8.3.1 醛、酮類污染物的來源8.3.2 醛、酮類污染物的危害8.3.3 醌類化合物的應用及危害9 羧酸及其衍生物9.1 羧酸9.1.1 羧酸的結構9.1.2 羧酸的分類和命名9.1.3 羧酸的物理性質9.1.4 羧酸的化學性質9.2 羧酸的衍生物9.2.1 羧酸衍生物的結構和命名9.2.2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質9.2.3 羧酸衍生物的化學性質9.3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污染與危害9.3.1 羧酸及其酯的污染9.3.2 含酰胺類化合物廢水及其危害10 取代酸10.1 羥基酸10.1.1 羥基酸的命名10.1.2 羥基酸的物理性質10.1.3 羥基酸的化學性質10.2 羰基酸10.2.1 醛酸10.2.2 α-酮酸10.2.3 β-酮酸10.2.4 β-酮酸酯10.3 取代酸的用途及毒性10.3.1 典型羥基酸的用途及毒性10.3.2 典型羰基酸的用途及毒性11 含氮化合物11.1 硝基化合物11.1.1 硝基化合物分類、命名與結構11.1.2 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質11.1.3 硝基化合物的化學性質11.2 胺11.2.1 胺的分類、命名與結構11.2.2 胺的物理性質11.2.3 胺的化學性質11.3 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11.3.1 芳香族重氮化合物的制備及結構11.3.2 芳香重氮鹽的化學性質及反應11.3.3 偶氮化合物11.4 含氮有機污染物11.4.1 硝基化合物的毒性其危害11.4.2 胺類化合物毒性及危害11.4.3 偶氮化合物的毒性與印染廢水12 含硫、含磷及雜環有機化合物12.1 含硫、含磷有機物12.1.1 硫、磷原子的電子排布與成鍵特征12.1.2 含硫有機物12.1.3 含磷有機化合物12.2 雜環化合物12.2.1 雜環化合物的分類和命名12.2.2 雜環化合物的結構12.2.3 雜環化合物的化學性質12.2.4 與生物有關的雜環化合物及其衍生物12.3 含硫、含磷及雜環有機物的污染及其危害12.3.1 含硫有機物的污染及其危害12.3.2 有機磷農藥的污染及其危害12.3.3 雜環化合物的污染及其危害13 糖類與脂類化合物13.1 糖類化合物13.1.1 單糖13.1.2 單糖的物理性質13.1.3 單糖的化學性質13.1.4 二糖13.1.5 多糖13.2 脂類化合物13.2.1 油脂13.2.2 肥皂和表面活性劑13.2.3 磷脂13.2.4 蠟13.2.5 萜類化合物13.2.6 甾族化合物13.3木質纖維素與油脂產生的環境影響13.3.1纖維素產生的環境影響及開發利用13.3.2 廢棄油脂產生的環境影響及開發利用14 蛋白質與核酸14.1 蛋白質14.1.1 氨基酸14.1.2 肽14.1.3 蛋白質14.2 核酸14.2.1 核酸的組成14.2.2 (單)核苷酸14.2.3 核酸的結構14.2.4 核酸的性質14.3 廚余垃圾的危害及處理技術14.3.1 廚余垃圾的特性14.3.2 廚余垃圾處理處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