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薩瑪節-中國節日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406233
- 條形碼:9787519406233 ; 978-7-5194-062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薩瑪節-中國節日志 本書特色
吳定勇主編的《薩瑪節》講述了,薩瑪節也叫祭祀莎歲,侗語“薩”是祖母,“瑪”是大,“薩瑪”即是大祖母的意思。相傳在母系氏族階段,侗族有一位叫“莎歲”的女英雄,她在抵御外敵入侵的戰斗中不幸犧牲,族人為紀念她,將其奉為能給侗族同胞帶來平安和幸福的神靈,尊稱她為“薩瑪”。因此,在侗寨都建有祭祀壇或“圣母祠”,以供奉她的英靈。并于每年春節舉行一次演習性的軍事活動以示緬懷。祭祀那天,人們舉刀舞槍,鳴鑼吹笙,在“炮火”中高呼著沖出村外,歸來時還用標槍穿著用稻草扎成的敵人“首級”表示獲勝。
薩瑪節-中國節日志 內容簡介
《中國節日志·薩瑪節》介紹了,薩瑪節,是流行于南部侗族地區薩瑪崇拜的一種宗教祭會和民間習俗。它以村寨為基本組織單位,全民參與,是純粹的集體性活動。舉辦時間一般在秋收之后、春播之前的農歷十月到十二月或者正二月間。其基本內容與環節包括請薩、飲薩瑪茶、轉寨、哆耶、會餐等。雞骨卜、走陰、殺牲、獻生、獻熟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和環節。有的村寨,薩瑪節期間還邀請客寨來“為也”,開展賽蘆笙、演侗戲、對大歌、行歌坐夜等娛樂競技活動,賓主同歡,人神共樂。作為侗族信奉的神祇和民族保護神,薩瑪崇拜歷史上與侗族合款制等相互適應,對侗族的心理意識、價值觀念和社會生活等的影響是全面、深刻的。
薩瑪節-中國節日志 目錄
一、薩瑪節界定、名稱及分布
二、節日分布地區的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背景
三、節日的起源、傳承與流布
四、節日的變遷、地區差異及流行現狀
五、節日活動的基本內容和過程
六、節日之于地方日常生活的意義和功能
志略
一、節日時空
節期
村、寨、格
薩壇
鼓樓
堂瓦
風雨橋
戲臺
寨門
干欄木樓
田壩
土地庵
水井
二、組織
寨老
管薩人
主祭
陪祭
提籃人
嘎薩吟唱者
蘆笙隊
耶隊
大歌隊
點炮人
三、節日緣起
薩瑪
土地崇拜(社神崇拜)
杏妮
冼夫人
四、儀式活動
開門掃祭
雞骨卜
走陰
公祭請薩
賜薩瑪茶
轉寨巡游
祭田
薩堂祭拜
薩壇哆耶
殺牲
獻生
獻熟
會餐
為也
規約禁忌
五、表演藝術與口頭傳統
侗戲
蘆笙舞
薩歲歌
哆耶
侗族酒歌
侗族大歌
侗族情歌
薩瑪傳說
六、游藝娛樂
斗牛
對大歌
演侗戲
行歌坐夜
宴客
七、節日用品
薩瑪茶
安壇經典
雞骨卜典籍
卦
法鈴
銅鑼
列薩
薩歲歌抄本
大歌抄本
侗戲抄本
腌魚
三牲
米酒
串串肉
紅肉
癟
侗族燒魚
酸湯魚
魚生
白煮雞(鴨、鵝)
火鍋
侗果
糯米糍粑
油茶
炒米
寨老服飾
侗族傳統服飾
侗族銀飾
蘆笙
鼓樓木鼓
鐵炮
鐵銃
鞭炮
晌午飯包
紅蛋
牟
勝
八、節日文獻
女神與泛神——侗族薩瑪文化研究
侗族簡史
侗族通覽
貴州“六山六水民族調查資料選編(侗族卷)
侗族風俗志
貴州民族文化論叢
東書少鬼
溪蠻叢笑
峒溪纖志(清線裝本)
邊疆民族資料初編西北及西南民族(叢書)
調查報告
2009年貴州從江縣高傳村薩瑪節調查報告
2009年春節貴州黎平縣銀朝村薩瑪節調查報告
2009年榕江縣古州鎮車江一村薩瑪節調查報告
2012年廣西龍勝寶贈村祭薩節調查報告
201 2年通道縣坪坦村薩壇安殿活動專題報告
薩瑪神壇的專題調查報告
2010年從江縣高傳村薩瑪節為也專題報告
參考文獻
后記
- >
朝聞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