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海洋文明專題研究-(全十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62911
- 條形碼:9787010162911 ; 978-7-01-016291-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海洋文明專題研究-(全十卷) 內容簡介
書稿對中國海洋文明進行了深度解讀,對于傳承和弘揚海洋文化,努力推進以增強全民族海洋意識為核心的海洋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書稿在中國海洋文明史的重大問題和領域,選取中華海洋文明的理論創新、16—18世紀的中國歷史海圖、清代郊商與海洋文化、明清海洋災害與社會應對、臺灣傳統海洋文化與大陸、鄭成功與東亞海權競逐、廈門灣的崛起、清代嘉慶年間的海盜與水師、香藥貿易與明清中國社會、馬漢“海權論”在中國等10個專題,進行深度解讀,有助于深入研究和探討我國海洋文化的發展歷史、發展規律和發展方向,傳承和弘揚海洋文化,努力推進以增強全民族海洋意識為核心的海洋文化建設。
中國海洋文明專題研究-(全十卷) 目錄
前言
**篇 海洋文明論
**章 海洋文明的概念內涵
**節 西方海洋文明的觀念
第二節 中國人對海洋文明的理解
第三節 海洋文明的歷史學闡釋
第二章 海洋文明的基本形態
**節 海洋經濟文明
第二節 海洋社會文明
第三節 海洋制度文明
第四節 海洋精神文明
第三章 海洋人文社會科學及其理論方法
**節 海洋人文社會研究的分支學科
第二節 跨學科研究方法走向海洋
第三節 以海洋為本位的研究方法
第二篇 歷史的海洋中國
**章 中國海洋歷史文化概說
**節 中國海洋發展的歷史文化
第二節 中華海洋文化與海峽兩岸
第三節 海洋絲綢之路與海洋文化研究
第二章 中華海洋文明的時代劃分
**節 東夷百越時代:中華海洋文明的興起
第二節 傳統海洋時代:中華海洋文明的繁榮
第三節 海國競逐時代:中華海洋文明的頓挫
第四節 重返海洋時代:中華海洋文明的復興
第三章 中國古代的海界與海洋歷史權利
**節 國境海界不等于海岸線
第二節 中國海內的海界
第三節 海界觀念與海洋權利
第四章 明初琉球洋海戰與后世的社會反響
**節 不征日本與琉球洋海戰事跡的遺忘
第二節 嘉靖倭亂與琉球洋海戰敘事的重提
第三節 日本吞并琉球與琉球洋海戰故事的再提及
第五章 從中國海洋傳統看鄭和遠航
**節 理論的反思
第二節 中國的海洋傳統
第三節 關于鄭和遠航
第六章 從海洋社會權力解讀清中葉的海盜與水師
**節 海盜的民間海洋社會權力
第二節 水師的官方海洋社會權力
第三節 海洋社會分裂的歷史惡果
第三篇 現代新型海洋觀
**章 重新認識西方的“海洋國家論”
**節 分析西方“海洋國家論”的理論準備
第二節 “海權論”話語策略中的概念:“海洋國家”和“大陸國家”
第三節 對象和陳述:歷史上的海洋國家
第二章 中國傳統海洋文明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內涵
**節 中華民族復興和現代化進程倒逼出來的歷史課題
第二節 陸海關系與中國傳統海洋文明
第三節 “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與當代意義
第三章 人海和諧答客問
**節 **場研討會問答實錄
第二節 圓桌會議問答實錄
第四章 海洋中國的現實思考
**節 全面關注中國的海洋權利和利益
第二節 陸海協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第三節 為早日制定中國海洋基本法建言
第五章 包容性發展與現代海洋發展觀研究
**節 現代海洋價值觀與發展觀
第二節 我國開放型經濟的形成與新型海洋觀的關系
第三節 新時期中國海洋觀的內涵和價值取向
第四節 未來我國海洋發展的戰略思考
第六章 深化臺灣海峽兩岸海洋文化交流
**節 兩岸海洋文化交流合作的歷史基礎
第二節 當前兩岸海洋文化交流的主要領域與成果
第三節 當前兩岸海洋文化交流所面臨的阻力與挑戰
第四節 深化兩岸海洋文化交流的建議
參考文獻
后記
《中國海洋文明專題研究(第二卷)》
《中國海洋文明專題研究(第三卷)》
《中國海洋文明專題研究(第四卷)》
《中國海洋文明專題研究(第五卷)》
《中國海洋文明專題研究(第六卷)》
《中國海洋文明專題研究(第七卷)》
《中國海洋文明專題研究(第八卷)》
《中國海洋文明專題研究(第九卷)》
《中國海洋文明專題研究(第十卷)》
中國海洋文明專題研究-(全十卷) 節選
《中國海洋文明專題研究(1-10卷)》: 伴隨著西歐殖民者的東來,中國海商在東亞海域的貿易優勢始終長期保持,每年季風到來之際,往來于亞洲各港口的中國商船絡繹不絕,明末的鄭氏海商集團更是盛極一時,直到18世紀末,歐洲人在東亞海域的貿易仍居于次要地位。英國史學家霍爾曾說:“無論在哪里,只要競爭公平,亞洲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和中國人——總可以維持他們的地位。只有在能夠訴諸武力的地方,例如香料群島,荷蘭人才能勝過亞洲商人;但是,甚至在這種情況下,荷蘭人也無法把亞洲商人從這個范圍趕走,而只得與他們達成妥協辦法。”華商之所能長期掌控東亞海域的貿易優勢,張彬村先生將其總結為以下四點原因:歐亞兩洲不平衡的市場需求、中國市場的封閉性、華人在東亞水域的散居網,以及大規模經營的不經濟。不平衡的市場需求決定歐洲必須倚賴亞洲和中國的生產;中國市場的封閉性使中國海商長期享受這個市場的獨占利潤;華人的散居網為中國海商制造了外部經濟;歐洲人大規模的經營因受制于當時的商業結構而不能發揮效率。進入19世紀后,亞洲海域貿易格局驟變,中國海商在東亞海域的上述貿易優勢從此不復存在。 ……
- >
姑媽的寶刀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巴金-再思錄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隨園食單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