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黃金時代-小人物在大時代的處境與選擇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278288
- 條形碼:9787550278288 ; 978-7-5502-7828-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黃金時代-小人物在大時代的處境與選擇 本書特色
1.迄今為止關于淘金熱精彩、詳實的讀本。盡可能客觀、詳盡地重現了歷史面貌——在那時,誰也不比誰更明了時代的走向。風口浪尖,如何選擇?
2.創業者必讀的歷史讀物。“淘金熱”與中國當下的“創業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如何在歷史的劇變中,抓住機會,讓“淘金熱”成為自己的“黃金時代”。
3.美國發行量*大的報紙《舊金山紀事報》的優秀圖書,著名美國史學者、曾入圍普利策獎、《洛杉磯時報》圖書獎作者的又一力作。
黃金時代-小人物在大時代的處境與選擇 內容簡介
1848年的加州淘金熱,是美國歷史的分水嶺。它在加速美國的主權擴張、加劇內戰緊張局勢的同時,也開啟了美國現代社會的進程。正是這場由從蠻荒到文明、從混亂到有序的造富運動,真正鑄就了新的美國精神。
作者用史詩般的筆法,再現了美國歷史上加利福尼亞引發黃金熱潮的浩大畫卷。描繪了美國自發現黃金后的20年間,歷經的美墨戰爭、西部大移民、反奴隸運動、南北戰爭、鐵路建設、經濟壟斷等一系列歷史重大事件,閱讀時既有歷史的故事感,又有紀錄片的鏡頭感。
在把握歷史脈絡的同時,作者又用極其真實的近鏡頭刻畫了一大批個性鮮明、命途迥異的小人物,他們的勇敢和掙扎,一夜暴富和傾家蕩產、默默無聞和名聲大噪,勾勒出一個動蕩又充滿希望的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小人物在大時代的處境與選擇 目錄
(科洛馬:1848年1月)
一 萬人空巷
(世界與加利福尼亞:1848年至1849年)
1 偏僻的村莊
2 涌動的人潮
3 特立獨行的探險家
4 刀尖上的航海之旅
5 西進的車輪
6 穿越無人險境
二 淘金之地
(礦區:從1848年到19世紀50年代)
7 日進斗金
8 掘地三尺
三 鳳凰涅槃
(加利福尼亞:1849年至1856年)
9 不安的繁華地
10 舊時代的挽歌
11 撼動廟堂的加州
12 艱難求生的子民
13 涌動的新氣象
四 星火燎原
(加州和聯邦:1856年至1869年)
14 為自由而戰
15 狼煙漸起
16 轟鳴的火車
五 帝國崛起
(黃金時代的美國)
17 駿馬脫韁
18 再見故人
黃金時代-小人物在大時代的處境與選擇 節選
這些旅程都指向同一個終點:加利福尼亞。在科洛馬發現黃金前,加利福尼亞主要因偏遠難至吸引著一些外來人:約翰?薩特為躲避妻子和債主而來;詹姆斯?馬歇爾則是為了甩掉自密蘇里就染上的壞運氣。這一時期,長途旅行的平均速度大致和步行一樣。盡管火車已經開始出現在*發達的國家,并勢必改革人類的旅行方式,但它們的用途還僅局限于短距離的本地運輸。而此時的加利福尼亞幾乎是離西方文明中心*遙遠的地方。若通過海路,從美國紐約、英國利物浦或法國勒阿弗爾,繞過南美洲去往加利福尼亞,需耗時五六個月,這還取決于合恩角1的海況——那里的海況之惡劣會讓*堅定的無神論者因恐懼而禱告神靈。不久前,一些輕裝上陣的勇夫想通過中美洲地峽這一捷徑到達加利福尼亞,但可怕的巴拿馬熱和在太平洋上找不到船只的風險仍令不少人望而卻步。對于從美國東部出發西行的旅行者來說,步行或者坐牛車是個可行的方案,但絕非上乘之選。自19世紀40年代初,美國東部移民就翻山越嶺地前往俄勒岡——這個為期半年的旅途會耗盡普通人所有的意志力和體力,而且這一旅程本質上是單向的——當他們向著俄勒岡邁出**步時,對親人而言即是永別,因為他們或許再也無法相見。俄勒岡尚且如此,更何況人跡罕至、前途難料的加利福尼亞。
科洛馬發現黃金之前,到達加利福尼亞的少數外鄉人可以分為若干類,16世紀的歐洲探險家便是其中一類。1542年,葡籍西班牙探險家胡安?卡布里洛登陸“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從那里遠眺“上加利福尼亞”海岸線,但他很快就開船離開了。1579年,大英帝國“海狗”1弗朗西斯?德瑞克探險時在加利福尼亞的一個海灣登陸,并在此埋下財寶。盡管此次登陸的確切地點已無從考
證(有人懷疑是德雷克斯灣),也沒人找到他當年埋下的寶物,但德瑞克的到來宣誓了英國在此的主權。后來,為了給在白令海獵捕毛皮動物的本國獵人尋找貨源,俄國的船長開始頻繁地出現在圣弗朗西斯海灣北邊。
英國人和俄國人在加利福尼亞的活動,*終驚醒了西班牙人。此時的西班牙已成功地控制了從火地群島到墨西哥的大多數地區,他們想把對美洲的殖民擴展到加利福尼亞。西班牙皇室在18世紀后期派出方濟各會(Franciscan Order)的牧師到加利福尼亞1 海狗(Sea Dog),伊麗莎白一世在位期間的英國探險家兼海盜,也被稱為伊麗莎白女王的“御用海盜”。由于國內財政困難和被天主教視作異端的新教性質,女王為求英國發展,掌握海上霸權,便向海狗們簽發“私掠許可證”,允許他們捕獲西班牙等國家商船。活躍于1560—1605年的英國海狗,不但服務于國家安全,還為英國帶來財富,被視為民族英雄。
這項任務的負責人是馬略卡島的傳教士朱尼佩羅?瑟拉。他帶領一小隊牧師,在南至圣迭戈,北及圣拉斐爾的區域建起連成一線的教會。這些教會兩兩相距約一天的步程,大多修建在河流(源自太平洋沿岸山脈)入海口。每個教會都以禮拜堂為中心,禮拜堂大多為泥磚建筑,少數由石頭建成。緊挨著禮拜堂的是牧師住所(每個教會約有兩名牧師)和其他相關建筑。教會四周被大片土地環繞,面積達2.5萬平方公頃,有些甚至更大。教會在這里飼養牛、馬、羊等家畜,也種植小麥、蔬菜和水果。方濟各會的教會邊有4個軍事要塞:圣迭戈、圣巴巴拉、蒙特雷和圣弗朗西斯科。駐守在那里的西班牙士兵一方面保護教會,另一方面則以武力震懾當地的印地安人。在這種情況下,印第安人紛紛加入附近的教會尋求庇護。除教會和軍事要塞以外,加利福尼亞還有一些獨立的城鎮,洛杉磯就是當中*重要的一個。19世紀初,洛杉磯的占地面積和經濟實力都超過了絕大多數教會。
在加利福尼亞殖民的鼎盛時期,西班牙擁有一個極其強大的教區。一些教會谷倉滿盈,擁有數以千計的牛羊及價值萬元的珍貴植物和香料。新入教的印地安土著,特別是那些從信仰和物質
上都依賴教會的多達2萬人。若非歐洲移民帶來的疾病造成印地安土著人口驟減,這個數字本應更為龐大。盡管這些可憐的印地安土著深信牧師所說的末世將臨,虔誠反省自身罪過,卻仍舊難逃劫數。
19世紀20年代初,墨西哥脫離西班牙統治取得獨立,加利福尼亞的教會便迅速衰落。墨西哥新政府采取共和民主制,反對神職人員擁有政治權力。無論是西班牙治下牧師的權力,還是印地安人對教會的言聽計從,對新統治者來說都是無法接受的。
更確切地說,一個新政權開始宣稱對加利福尼亞的統治。事實上,墨西哥的獨立讓加利福尼亞一度陷入混亂:牧師們寧愿讓教會沒落,也不愿眼睜睜看著它被世俗化,他們開始出售家畜,縮減農耕;西班牙裔精英看不起來自墨西哥的歐洲-印地安混血;蒙特雷和加利福尼亞北部地區的居民與加利福尼亞南部的洛杉磯人沖突不斷;而逐漸增加的外國人,特別是美國人,讓當地局勢變得更加緊張和撲朔迷離。在1840年理查德?達納發表回憶錄《兩年水手生涯》(TwoYears Before the Mast )之前,大多數美國人對加利福尼亞的局勢一無所知。達納生于波士頓一個顯要的律師世家:父親弗朗西斯?達納曾參與簽署《邦聯條例》,并擔任馬薩諸塞州首席大法官長達15年。青年時期的達納志在法律,卻不幸染上嚴重的麻疹1。
疾病損害了他的視力,使他無法盡快重拾學業。醫生建議達納出海度假,比如乘豪華游輪去印度。此時的達納除視力外其他身體機能都已恢復,他一想到連續數月躺在游輪躺椅上就覺得心煩意亂。相反,這個健壯的年輕人選擇在“朝圣者號”雙桅橫帆船上做一名水手,隨船經合恩角前往加利福尼亞。“朝圣者號”于1834年8月離開波士頓,5個月后到達圣巴巴拉。達納對加利福尼亞的**印象極其糟糕。“那里的山上沒有大樹。它們都被12年前的一場大火燒光了,新的還沒長出來。”他寫道,“一位當地人曾向我描述那場火災。據說當時的情景很恐怖,整個山谷空氣灼熱,人們不得不離開小鎮,在沙灘上住了幾天。”漸漸地,達納對加利福尼亞的印象有所改觀。他開始欣賞這里的天氣、水土和風景。*吸引他的是那些頻繁出現在海岸線上,操著不同語言的人們:波利尼西亞人、俄國人、意大利人、法國人和英國人。可他不喜歡加利福尼亞人,認為他們是一群“懶惰且不知節儉的人”,不愿意也毫無能力利用周遭的自然環境謀生。從蒙特雷乘“朝圣者號”到圣巴巴拉的一位旅客就是絕佳的例子。這位唐璜?班迪尼出身貴族,其家族以純凈的西班牙血統及在墨西哥的威望為榮。唐璜的父親曾擔任加利福尼亞總督,他把兒子送到墨西哥上學,讓他了解那里的上流社會。可是,不幸和揮霍侵蝕了班迪尼家族的財產,年輕的唐璜只得回到加利福尼亞。他“雖多才多藝,自視甚高,卻沒有正式工作,生活困窘。盡管如此,他依然過著富家子的生活,只要一有錢就立即揮霍一空。這位班迪尼先生雖胸懷遠大抱負,卻無任何實際行動,過著時常為面包擔憂的日子。連街邊光身子的印第安男孩都知道了他的窘況時,他仍整天一副光鮮打扮,而與此同時,他還得躲著向他討債的小生意人”。
班迪尼先生十分引人注目。“他身材修長,步態優雅,跳華爾茲時更有魅力。他說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語,聲音舒緩溫和,發音標準,渾身上下的氣質都體現出他的良好出身和顯耀家世。可我后來得知,他付不起船票,只能靠好心的船員幫他安排座位。”從船長到下層水手,班迪尼對所有人都彬彬有禮。他曾付給服務員4雷亞爾小費——“我敢說這是他口袋里*后的錢”,這場景令人感動。“我不禁為他惋惜,特別是當我看到他和另一位當地旅客在一起時。那人肥碩粗野,還很庸俗,是一名洋基商人的合伙人。那個美國商人在圣迭戈賺了一大筆錢,吃掉了班迪尼家族的重要產業,從他們奢靡的生活中撈取油水,在他們一貧如洗時仍繼續壓榨他們。他在班迪尼家族的土地上出租房屋,低價買回他們的牛再高價售出。他還強買走了他們的珠寶,這可是他們*后的希望。”
按達納的理解,班迪尼式毫無節制的驕傲任性也是大多數加利福尼亞人的特質。他們的“男人不知節儉,傲慢奢侈,嗜賭成性;女人們幾乎沒受過教育,整日花枝招展,道德敗壞”。加利福尼亞人為拼回一點自尊寧愿賭上一切,喜歡暴力打斗。同時,他們無視自然的恩賜,不思進取。加利福尼亞的地理條件和當地人性格的反差,帶給達納某種道德層面的沖擊。“這些人坐擁七八百公里的海岸線和多個優良海港;加利福尼亞北部森林郁郁蔥蔥,水中群魚滿池,原野上牛羊成群;氣候宜人,世所罕見,不受任何流行病或地方病困擾;土壤肥沃,僅玉米產量就是其他地方的七八十倍。如果一個積極進取的民族能夠擁有這些自然優勢,他們將創造出多么偉大的國度呀!”
黃金時代-小人物在大時代的處境與選擇 相關資料
本書講述了歷史上偉大的冒險故事,細致、可信。
——普利策獎得主戴維?麥卡洛
布蘭茲將顛覆你的歷史觀。《黃金時代》在歷史長河中淘洗著人類困苦的碎屑,卻在無意中鑄就了熠熠生輝的史詩。
——《奧斯汀美國政治家報》
作者進行了嚴肅、全面的研究工作,全書充滿深刻的觀點和有趣的觀察……作者滿懷熱情地探索歷史、政治、地理、探險和工業發展。正如淘金熱時期的礦工,布蘭茲將每塊石頭都翻過來研究了個遍。
——《圣迭戈聯合論壇報》
形形色色的人從世界各地而來,匯入這場淘金狂潮……布蘭茲將他們放入炫目的舞臺,講述這個時代改變世界的魄力……他是大師級的敘述者。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一個個性格鮮明的加利福尼亞人的形象躍然紙上……布蘭茲令我們信服,黃金大發現對美國歷史影響深遠。
——《波士頓先驅報》
黃金時代-小人物在大時代的處境與選擇 作者簡介
H.W.布蘭茲(H.W.Brands)
現任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歷史系主任,并榮獲該校 “杰克•S. 老布蘭頓”主任頭銜。他是《紐約時報》的暢銷書作家,所著的富蘭克林傳記和小羅斯福傳記入圍普利策獎候選名單。
- 主題:
1848年的加州淘金熱,是美國歷史的分水嶺。它在加速美國的主權擴張、加劇內戰緊張局勢的同時,也開啟了美國現代社會的進程。正是這場由從蠻荒到文明、從混亂到有序的造富運動,真正鑄就了新的美國精神。
- >
二體千字文
- >
姑媽的寶刀
- >
回憶愛瑪儂
- >
推拿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