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公共生活倫理研究-以中國的社會轉型為背景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55036
- 條形碼:9787010155036 ; 978-7-01-015503-6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公共生活倫理研究-以中國的社會轉型為背景 本書特色
楊清榮所*的《公共生活倫理研究--以中國的社 會轉型為背景》以中國的社會轉型為背景和論述前提 ,研究從傳統生活樣式向公共生活形態轉型的條件、 機制以及倫理困境與克服;探索公共性、公共理性、 公共精神得以確立的制度保障、個人德性保障及其與 中華民族的民族性的關系。社會轉型意味著人的生存 方式的變化,即由各種自然形成的紐帶所維系的共同 體生存方式變為彼此冷淡、相對獨立的個體生存方式 ,這需要人們尋找新的聯合路徑與方式,即進入公共 生活。本書通過分析公共生活的倫理模式和公民的德 性養成機制,著力探究社會轉型與人的發展的雙向互 動,分析中華民族國民性格的現代轉化與精神品質的 *新對社會轉型的意義,并由此探討中國的公共生活 建構的可能方式。在揭示公共生活的一般形式與表征 的基礎上,分析轉型期中國的制度變革與人的精神氣 質的現代轉型的維度?br/>
公共生活倫理研究-以中國的社會轉型為背景 內容簡介
本書稿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社會轉型期的公共生活倫理研究》的*終成果,以中國的社會轉型為背景和論述前提,研究從傳統社會生活向公共生活轉型的倫理困境與克服,探索公共性、公共理性、公共精神得以確立的制度保障,個人德性保障及其與中華民族的民族性的關系,力圖探求公共生活的倫理模式和公民的德性養成機制。本研究著力探究社會轉型與人的發展的雙向互動,分析中華民族國民性格的現代轉化與精神品質的更新對社會轉型的意義,并由此探討中國的公共生活建構的可能方式。在揭示公共生活的一般形式與表征的基礎上,分析轉型期中國的制度變革與人的精神氣質的現代轉型的維度。 公共生活把和熟人打交道變為與陌生人交往;把固定的、封閉的空間轉為變動的、開放的空間,這是一種在保持個人獨立性的前提下尋找新的社會聯合方式的生活樣式。因此,獨立分散個體之間的彼此接納、相互認同是社會的生活秩序和人際和諧的基本保證。本研究分析了如下幾種認同理論:契約論的,理性建構的,重疊共識的,商談倫理的,這些理論中的一些合理成分可用于社會轉型期人們的認同理念培育。本書*后分析了公共生活的本土文化資源。
公共生活倫理研究-以中國的社會轉型為背景 目錄
公共生活倫理研究-以中國的社會轉型為背景 作者簡介
楊清榮,1952年生,湖北仙桃人,現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應用倫理中心特邀研究員,湖北省倫理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中國傳統倫理、制度倫理和企業倫理研究。主持三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出版《企業倫理與現代企業制度》、《經濟全球化下的儒家倫理》等專*四部,在《馬克思主義與現實》、《哲學動態》、《道德與文明》、《倫理學研究》等雜志上發表文章60余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虎
- >
推拿
- >
姑媽的寶刀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