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變形記 本書特色
★現代主義文學的開山鼻祖——卡夫卡短篇小說精選集。代表著卡夫卡藝術上的巔峰成就,被譽為20世紀偉大的小說作品之一。 ★卡夫卡創作中的主題:恐懼、異化和對外在的懷疑,在荒誕的、不合邏輯的世界里描繪“人類生活的一切活動及其逼真的細節”,這正是卡夫卡的天賦所在。卡夫卡生活在布拉格德語文學的孤島上,對歌德、福樓拜、托馬斯.曼等作家的作品懷有濃厚的興趣,在特殊的文學氛圍里,他不斷地吸收、融化,形成了其獨特的卡夫卡風格,他的作品中別具一格甚至摸不透的東西,就是深深地蘊含于簡單、平淡的語言中的多層次交織的語言結構,荒誕、變形、寫實的藝術手法被他表現得淋漓盡致。 ★本書譯文由高中甫選編。高中甫是中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一生致力于德語文學的翻譯工作,作品有《歌德精選集》《茨威格文集》等。
變形記 內容簡介
《變形記》囊括了卡夫卡所有的中短篇小說,其中《變形記》《在流放地》《在法的大門前》《饑餓的藝術家》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它們均采用象征、隱喻、夸張等手法,情節生動,語言簡潔流暢;故事怪誕離奇,無確定的時間和地點,無前因后果,給人以夢幻、神秘、奇特的感覺。作品的主人公幾乎都處于一種身不由己的境地,他們在離奇古怪的世界中都有自己的目標,但往往又以失敗而告終。對于卡夫卡的評價及其作品的寓意,學術界歷來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正是這種獨到之處,才使人們幾十年來孜孜不倦地玩味和研究它們,才是它們魅力永存的原由。
變形記 目錄
譯序
公路上的孩子們
過路人
倚窗眺望
歸途
揭開一個騙子的面具
單身漢的不幸
判決
變形記
在流放地
一個夢
法的門前
老光棍布魯姆費爾德
獵人格拉庫斯
豺狗和阿拉伯人
騎桶者
敲門
十一個兒子
塞壬們的緘默
鄉村醫生
普羅米修斯
新燈
在閣樓上
舵手
禿鷹
歸來
小寓言
陀螺
*初的憂傷
饑餓藝術家
放棄吧!
關于譬喻
一個矮小的女人
地洞
墓中做客
猶太教堂里的“寵物
變形記 節選
卡夫卡,其人不可作尋常觀。 弗朗茨·卡夫卡,這位世界現代文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的偉大作家,就其生活經歷而言,也許除了三次訂婚三次解除婚約,終生未婚之外,可謂是再平常不過了。一八八三年他生于奧匈帝國的布拉格,是一個猶太商人之子;小學畢業后升入布拉格一所國立德語文科中學;一九○一年進入布拉格大學德語部,攻讀法律,選修德語文學和藝術史;一九○六年被授法學博士,翌年在一家保險公司任職;自一九○八年起供職于一家半官方的工人工傷事故保險公司;一九一七年患肺病,一九二二年因病離職,一九二四年病逝,終年只有四十一歲。這便是他短暫而普通的一生,既沒有做出什么驚心動魄的英雄業績,也沒有驚世駭俗的舉動;既非春風得意亦非窮困潦倒;既非一帆風順亦非顛沛流離。從形而下來看,一常人也。但若從精神層次來進行觀察便迥然不同了:這是一個充滿了矛盾和沖突,痛苦和磨難,孤獨和憤懣的內心世界。他在給一度熾烈愛過的女友密倫娜的信中用這樣的字句概括了他的一生:“我走過的三十八載旅程,飽含著辛酸,充滿著坎坷。” 卡夫卡是一個猶太人,他不屬于基督教世界,而他作為一個猶太人又對猶太教義持異議;作為一個說德語的人,他不完全是捷克人;作為一個捷克人,他又是奧匈帝國的臣民;作為一個白領人士,他不屬于資產階級;作為一個資產者的兒子卻又不屬于勞動者;作為一個職員,他認為自己是一個作家;可作為一個作家,他既無法完全從事創作也不珍惜他的作品。正如他是一個二元帝國的臣民一樣,他的內心是一個二元的世界,這也就決定了卡夫卡性格上的矛盾性和兩重性。無歸屬感、陌生感、孤獨感、恐懼感便成為這樣一種性格的衍化物。 猶太民族、斯拉夫民族、德意志民族的成分混雜于一身,使卡夫卡成了一個多重的無歸屬感的人,成了一個永遠流浪的猶太人,成了一個沒有祖國的人。他在致密倫娜的信中稱自己是莫名其妙地流浪在一個莫名其妙的骯臟的世界上;在另一封同樣是致密倫娜的信中,他沉痛地寫道:“……可是他(指卡夫卡自己)沒有祖國,因此他什么也不能拋棄,而必須經常想著如何尋找一個祖國,或者創造一個祖國。”① 在這個他認為是莫名其妙的世界里,在他誕生的布拉格,在他的家里,他把自己看作是一個異鄉人。他在敞露心扉的日記里(一九一三年八月二十一日)寫道:“現在,我在自己家里,在那些*親近的,*充滿愛撫的人們中間,比一個陌生人還要陌生。”這種人生體驗和生活感受,不僅流露在他的雜感、書信、日記中,更見于他的作品。《判決》中主人公本德曼之對父親,《變形記》中主人公薩姆沙之在家庭,莫不如是。在這些藝術形象身上,陌生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表達。 當陌生感成為一個人的主宰時,他便不得不從他生活的世界返回自身世界,這樣孤獨感便成了一個必然的產物。表現在卡夫卡身上,這種孤獨感不僅是在生活中、在人際關系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領域里。他的一個同班同學在談到學生時代的卡夫卡時寫道:“……我們大家都喜歡他,尊敬他,可是完全不可能與他成為知己,在他周圍,仿佛總是圍著一道看不見摸不透的墻。他以那文靜可愛的微笑敞開了通向交往世界的大門,卻又對這個世界鎖住了自己的心扉。……卻始終以某種方式保持疏遠和陌生。”① 在青年時期,他渴求愛情,但幾次婚約和幾次解除婚約表明,他更渴求孤獨。在他逝世前三年,他在日記中寫道:“與其說我生活在孤獨之中,倒不如說我在這里已經得其所哉。與魯濱遜的孤島相比,這塊區域里顯得美妙無比,充滿生機。”這種精神上的孤獨感,是一種抗拒現實的外化形式,是一種心靈上的需求。他在給他的好友勃洛德的信中一語中的:“……實際上,孤獨是我唯一目的,是對我的極大誘惑。”② 這種生活中的精神上的孤獨感必然在他的作品中表達出來,如中短篇《變形記》《單身漢的不幸》《*初的憂傷》,孤獨感都是復調式作品中的一個重要的聲部。 ……
變形記 作者簡介
卡夫卡(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被推崇為現代派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作家中之作家”,他的小說已成為許多作家必定研讀的作品,被認為是“需要用心去闊讀的作品”,代表作有《變形記》《地洞》《城堡》《失蹤者》《訴訟》等中短篇小說。
- >
莉莉和章魚
- >
經典常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山海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朝聞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