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拉奧孔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20937
- 條形碼:9787100120937 ; 978-7-100-12093-7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拉奧孔 本書特色
《拉奧孔》,德國啟蒙運動文學的杰出代表萊辛著。今傳本二十九章,是全書的一部分。萊辛從比較“拉奧孔”這個題材在古典雕刻和古典詩中的不同的處理,論證了詩和造形藝術的區別和界限,闡述了各類藝術的共同規律性和特殊性,并批判了文克爾曼“高尚的簡樸和靜穆的偉大”的古典主義觀點。 萊辛認為,一切藝術皆是現實的再現和反映,都是“摹仿自然”的結果,這是藝術的共同規律。只是繪畫、雕刻以色彩、線條為媒介,訴諸視覺,其擅長的題材是并列于空間中的全部或部分“物體及其屬性”,其特有的效果就在于描繪完成了的人物性格及其特征;詩以語言、聲音為媒介,訴諸聽覺,其擅長的題材是持續于時間中的全部或部分“事物的運動”,其特有的效果則是展示性格的變化與矛盾以及動作的過程。作者還討論了空間藝術的繪畫、雕刻和時間藝術的詩是可以突破各自的界限而相互補充。繪畫和雕刻可寓動于靜,選擇物體在其運動中*富于暗示性的一刻,使觀者想象這物體在過去和未來的狀態。詩可化靜為動,賦予物體的某一部分或屬性以生動如畫的感性形象。萊辛于是看到了文藝的共同要求,就是賦予描寫對象以生動的、豐富的具體形象。就各類藝術所表現的美學理想看,“表達物體美是繪畫的使命”,美是造型藝術的*高法律;詩則不然,它所摹仿的對象不限于美,丑、悲、喜、崇高與滑稽皆可入詩。 《拉奧孔》批判了文克爾曼的古典主義觀點和其他一些從法國移植來的古典主義理論。歌德說:“這部著作把我們從一種可憐的觀看的領域里引到思想自由的原野。”對后世影響深遠。
拉奧孔 內容簡介
本書不但是德國古典美學發展中的一座紀念坊,也是啟蒙運動的反封建反教會斗爭中的一個強有力的武器。這部著作在表面上像只是討論詩歌與繪畫的界限,實際上涉及當時德國文化界一些爭論激烈的根本性的問題,它的聯系很廣泛,內容也很豐富深刻。本書是文藝理論論著中的不可忽視的經典之作,具有極高的理論價值與文獻價值。
拉奧孔 目錄
拉奧孔 作者簡介
萊辛(1729-1781),德國人,生于德國的薩克森,萊比錫大學畢業,德國戲劇家、文藝批評家和美學家。
- >
朝聞道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史學評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