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檔案解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708920
- 條形碼:9787513708920 ; 978-7-5137-0892-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檔案解密 本書特色
湖北是楚文化的發源地,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湖北也是檔案大省,有縣級以上國家綜合檔案館116個,館藏檔案資料1500余萬卷(冊)。這些檔案資料,真實記錄了湖北地區數百年間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歷史變遷,其中大量珍貴檔案在全國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廣泛社會影響,是承載和見證荊楚文化的歷史長廊,是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 《檔案解密》以通俗、生動之形式,使文字、圖片相結合,融知識、趣味于一體,撩開檔案神秘的面紗,打開人們塵封的記憶,通過檔案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達到再現湖北人文歷史、傳播檔案文化、服務“五個湖北”建設之目的。
檔案解密 內容簡介
湖北日報聯合省檔案局(館)開設《檔案解密》專刊。蔡華東、尹達主編的《檔案解密》為專刊精彩內容集結,分為人物、特稿、鉤沉、探尋、影像五大版塊,梳理珍貴檔案背后的故事,明晰歷史脈絡;聯系實際,今昔對照,思考總結,發揮檔案資政啟迪的時代作用。
該書秉承豐富細節的宗旨,以全省各地檔案館的檔案資料為依托,用現代的視角解讀歷史,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重現一個又一個傳奇歷史。例如書中提到的“周恩來總理在應城考察”“鄧小平7次到湖北”等細節,這些都是無法通過歷史教科書得知的。
檔案解密檔案解密 前言
省委機關報與檔案系統“聯姻”,合辦《檔案解密》專刊,在全國可能也不多。
新聞紙,記錄當下;檔案紙,留存過往。兩者相遇,醞出新義。在歷史的沉淀與時代的熱度之間,我們更深刻地描繪荊楚大地。
實踐證明,這是黨報打造特色專副刊、承載輿論引領與文化擔當的有益探索。
當前,社會深刻轉型,改革不斷攻堅,新媒體迅速發展,信息碎片化傳播,網絡輿情眾聲喧嘩,人們的價值觀念趨于多元。在湖北“聚焦發力、建成支點”的關鍵階段,向歷史開掘精神資源,鑄造先進文化、匯集時代主流,推動科學發展,黨報責無旁貸。
一年多來,檔案工作人員、編輯記者精誠合作,從塵封的檔案中,發掘了大量鮮為人知的素材,講述了許多應知、欲知而未知的故事。這些故事或感人肺腑,或引入深思,或震撼心靈,浸潤其中的,是荊楚兒女留存在歲月中的*深沉的精神追求,是荊楚文化傳承光大的強勁正能量。
著名報人趙超構說過:“新聞是報紙的靈魂,副刊是報紙的面孔。”從湖北日報編輯部接收的反饋來看,《檔案解密》以其新聞性、思想性和可讀性,深受各類讀者喜愛,已成為報紙專副刊的一個特色品牌。
進一步增強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服務力,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以深刻的思想引領入,以高尚的文化塑造人,湖北日報任重而道遠。期待《檔案解密》堅守“滋養心靈、潤物無聲”的既定宗旨,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大步邁向全國一流專副刊之列。
檔案解密 目錄
003 周恩來賀龍在應城 午飯和群眾一起吃
008 鄧小平與湖北的七次“相逢”
020 中共一大湖北人
027 新中國**位國企“洋廠長”的故事
032 李本忠,自費整治長江三峽航道**人
037 【特稿】
039 漢冶萍與五四運動直接相關
046 萬余張秘密軍用地圖的背后
051 一個日本士兵的陣中日記
056 侵華日軍在湖北的累累暴行
067 【鉤沉】
069 探究紅軍借糧賬本 大悟群眾曾討飯援軍
075 65年前,省人民政府在今孝感成立
081 武漢,中國通自來水第四城
086 穿越漢口解放大道
092 武漢也曾有黃埔軍校 首開現代軍隊先河招收女兵
097 【探尋】
099 武漢長江大橋能抵御多大自然災害
104 黃石市與美國黃石公園有關嗎
109 20世紀50年代中期,紅安緣何吸引了全國目光
114 昔日的正街和官街——探尋武漢市漢正街(上)
120 在觀念交鋒中崛起——探尋武漢市漢正街(下)
126 陽新發現乾隆年間潘氏家規
133 【點題】
135 鄧小平整肅軍紀 副連長掠民財被槍斃
138 紅軍就餐百姓家給飯票 群眾再憑票兌錢
140 黃石500多年前就有婚前財產公證
143 看看清代圣旨如何防偽
145 奇跡!荊江分洪工程75天完工
147 【反饋】
149 版面不大內容大
151 遇見64年前的爺爺
152 “精神原子彈”的核聚變與核裂變
154 讀者微博微信熱評《檔案解密》
157 【影像】
檔案解密 節選
下鄉干部回城剃頭
省委報告中記載,紅安縣機關1956年冬季以前,流傳著“四多”“三愿三不愿”的說法。“四多”就是“騎自行車的多,打籃球的多,穿大衣的多,吃食堂的多”,“三愿三不愿”就是“愿坐在屋里開會辦公,不愿下鄉領導生產;愿到先進社,不愿到落后社;愿租鄉、社干部打交道,不愿做深入的群眾工作。”縣委委員18人,經常下鄉的只有3人,至多不過7人。
例如稅務局局長張某下鄉才3天,就向鄉干部說:“我要回到城里去剃頭。”鄉干部說,“我們給你找個好剃頭師傅。”他說:“我要回到城里去洗澡。”鄉干部說:“我們給你找個好洗澡盆。”他說:“我要回到城里去換衣服。”……就這樣,他騎著自行車溜回去了。
由于上面領導的不深入,下面干部也照樣學。從上到下,都習慣于用“開會”的辦法解決問題。“會議多”的現象出現了,永何鄉支部書記陳某一個月開了28天的會,導致那個鄉的勞動出勤率只達到60%。
種植試驗田的機制
為了打掉官氣聯系群眾,并實現對生產的具體領導,1957年3月,縣委**書記程鵬和農村工作部長庫崇德,摸索到了一條領導干部親自動手種試驗田的辦法。
這種方法的根本特點是領導干部、技術人員和農民群眾三者結合。比如程鵬選擇了一塊花生地作為試驗田,當地的習慣,下種只下一粒種或者兩粒種。技術干部主張下三粒種,程鵬和大家商量后,決定下三粒種試一試。結果,花生苗長勢良好。
抗旱時,有人說,“自古受了干的花生苗,不能澆水,一澆水就要死。”程鵬和助手們研究后發現,受干的花生苗一樣可以澆水,辦法是早晚澆,由此*終戰勝了大旱。從試驗田花生的播種到收獲,程鵬全程參加,以點帶面,實現了對全縣花生生產的具體領導。
縣委辦公室搬到了鄉鎮
1957年4月開始,紅安縣掀起了干部種植試驗田的熱潮。縣委18個委員中,14人經常下鄉,縣委辦公室也搬到重點鄉去了。縣、區、鄉、社四級干部1470名,親自動手搞試驗田的達到1151名,大家都通過種試驗田來實現對生產的具體指導。
金牛區的工作人員張某,以前工作消極,好吃、好玩、好睡,在搞試驗田后,社員改變了對他的看法。社員們說:“張同志在我們社里干一輩子,我們也歡喜。”八里鄉指導組長阮觀勝在縣里開完抗旱緊急會議后,趕了70里路,回到自己所在的社,連門也不進,徑直到田里去看莊稼。沒有月光、沒有手電,他伏到田埂上用手去摸田里有沒有水,生怕稻苗干死了。
1956年前,紅安縣糧棉產量都比較低,1957年平均單位面積產量超過800斤。時任省委**書記王任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這個縣從上到下改變了領導思想和領導作風,這種轉變集中表現在干部種試驗田上。
毛主席稱贊“這個辦法好極了”
檔案記錄,毛澤東在多個場合提到紅安干部種植試驗田。
1957年9月到10月,黨的八屆三中全會擴大會議在北京舉行。討論農村工作時,黃岡地委**書記姜一專題介紹了紅安干部種試驗田的經驗,引起毛澤東極大興趣。他在10月9日的總結講話中指出:“種試驗田的經驗,值得普遍推廣。”這是毛澤東在黨的重要會議上,首次明確表明要普遍推廣紅安經驗。
P111-P112
商品評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虎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煙與鏡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隨園食單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