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地方文化研究-第十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1493342
- 條形碼:9787561493342 ; 978-7-5614-9334-2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地方文化研究-第十輯 內容簡介
企業形象是企業文化的整體反映,是企業內在定位和外在包裝的統一。《地方文化研究輯刊(第十輯)》從企業形象策劃、企業形象塑造和企業形象資本運營三個部分,分別闡述了企業形象經營的基本理論,包括形象經營的理論模式與組成系統、形象設計創新、基本要求與內容。書中同時還介紹了產品形象塑造、服務形象塑造、企業形象廣告、公共關系形象塑造和培育企業文化,品牌的經營和商譽的經營等內容。
地方文化研究-第十輯 目錄
三蘇與酒
讀蘇軾《超然臺記》斷想
論“后東坡時代”
蘇軾對地方特色文化的推揚與受容
——系列研究之一:以家鄉眉山為例
君已思歸夢巴峽
——蘇軾黃州時期詩詞中對于蜀地的思鄉情懷
略論蘇軾蜀道詩
論蘇東坡黃州脫困智慧
蘇軾對河北地域文化的貢獻
論蘇軾的多情人生
朝鮮詩人南羲采對蘇軾詩歌的審美批評
·岷江流域文化研究·
在希望的田野上:岷江地域考古發現與研究的新進展
——以2014年度的田野工作為中心
岑參詩歌文獻中的成都城市
四川德陽方言與成都話語音特征對比分析
——兼論成都話對周邊方言的影響
·四川名人研究·
趙抃四次入蜀政績考論
呂大防仕蜀宦跡考述
試論李調元《雨村詩話》對袁枚的評價
李仙根年譜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
論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制度的立法建議
——基于日本經驗的分析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的多維立體模型研究
四川彝族原始宗教之畢摩儀式實錄
·地方文化與文化中國·
司馬相如與文化中國
元明杜詩文獻研究綜述
論蘇舜欽詩文消息相通的藝術風貌
明儒劉宗周經學以外之學術著作綴考:兼論劉氏文集諸版本
人和動物“共生”:關中平原民俗解讀——
從家名到“家門”:制度變革下的藏區家名研究
——以木里縣桃巴鄉你易店村為中心的考察
宏大話語下的主體性缺失
——基于四川省建川博物館藏侵華日軍家書的研究
·對話:李白與江油·
李白:情、景、詩、韻交融的詩人
——薛天緯教授專訪
打造李白故里文化品牌
——上海社科院孫琴安研究員專訪
李白詩歌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中的永恒豐碑
——訪西華大學人文學院潘殊閑教授
·開發與應用·
成都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現狀及其對策
草原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研究
——以漢代居延甲渠塞遺址群為個案考察
·口述歷史·
四川民間藝人口述歷史(上)
地方文化研究-第十輯 節選
《地方文化研究輯刊(第十輯)》: 《送段屯田分得于字》熙寧八年春作于密州。分得于字即分韻得于字。分韻指作詩時先規定若干字為韻,各人分拈韻字,依韻作詩。宋代較流行在宴飲或詩會上進行此類活動。蘇軾此詩當創作于送段屯田的宴飲上。 趙克宜《角山樓蘇詩評注匯鈔》卷五:(“溪邊策杖自攜壺”二句)“古人押分韻之字*不茍且,觀此可見”。蘇軾抽到“于”字來押韻,縱觀整首詩,夫、涂、劬、須、駒、儒、俱、無、壺、于、迂、朱、顱、愚。可謂一韻到底。在押韻方面十分工整,在聽感上十分和諧。即趙氏所論“*不茍且”,南氏所論“‘于’字押得好”。 其“不茍且”“押得好”除了上述押韻工整、聽感和諧以外,還表現在用典的精準上。本詩前六句先敘述了古代大夫親自耕作、奉常客卿公務繁忙、東吳縣令趙昶賢能有為、泮宮先生學問淵博,后四句說到段屯田(名段繹,時為屯田員外郎)四人野飲于郊,自攜壺策杖,不煩于民。其中用到了何易于之典,孫樵《書何易于》載:“何易于嘗為益昌令,刺史崔樸嘗乘春與賓客歌灑泛舟,索民挽舟。易于腰笏引舟上下。刺史驚問狀。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蠶,隙不可奪,易于為屬令,當其無事,可以充役。’刺史跳出舟,騎還去。”何易于可謂勤政愛民的好官,此處將段屯田不煩于民比作何易于之勤政愛民,既使詩句意義連貫,又剛好押韻,紀昀亦認為此處“用一事而兩面俱到”,可謂用典十分精當。 ……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姑媽的寶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推拿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朝聞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