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數學家講解小學數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266168
- 條形碼:9787301266168 ; 978-7-301-26616-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數學家講解小學數學 本書特色
《數學家講解小學數學》面向中小學數學教師,強調準確的數學知識與恰當的講授方法。本書思路清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全面深入地討論了小學數學課程中關于數的各個主題:自然數、整數、分數、有理數和實數。 作者以數學專業的水準,揭示了中小學生數學學習中遇到的諸多疑問(比如“為什么負負得正”)的本質,并對容易混淆的概念都以易理解的方式給予解釋。這本書解決的一個重要的根本問題:怎樣有效地教授小學數學。 《數學家講解小學數學》將是每位中小學數學教師不可或缺的良師益友。
數學家講解小學數學 內容簡介
《數學家講解小學數學》: 首先,本書的作者伍鴻熙先生是一位做數學學問的國際專家,由這樣一位取得數學成就的人愿意花二十幾年的時間,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小學數學教育領域,可想而知,本書的價值是十分珍貴的。 其次,本書的內容涉及小學數學的方方面面,每一個課題在本書中都可以找到講解,這種講解是根據學科發展以及人的思維過程逐一展開,是從知識的本質上剖析,是理論上的指導。 再次,本書的用語是經過作者審核的,譯者完全表述了作者的本意。同時,本書語言秉承了英文版的淺顯易懂的風格,因此,讀者在閱讀本書時毫無困難,零基礎。
數學家講解小學數學 目錄
數學家講解小學數學 相關資料
這是一部由一位大數學家為小學數學課程寫的教科書,內容翔實而富有啟迪性,應成為所有小學數學教師以及關心數學教育的人之必讀著作,為什么這么重要呢?請看作者的前言。 ——林群(中國科學院院士) 伍鴻熙先生是世界著名的微分幾何學家,后來又全身心投入數學教育研究中。我們很早認識,近年來,他每次回國訪問,我們都一起討論很多問題,也包括這本書的內容,伍先生對中學數學教育的發展提出了卓有見地的意見,尤其對中國的數學教育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議。在國內外中小學數學教育中,有兩條主線貫穿在課程的始終,一條是“數、字母與運算”,另一條是“量、關系與模型”。伍先生的這本書在一定程度上把中小學大部分“數與代數”的內容予以整合,充分體現了數學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把數與代數主線和數學基本思想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助于小學數學教師從整體上掌握數學課程的目標,認識數學課程的內容。 ——王尚志(首都師范大學教授) 在加拿大v.dlab院士一本著作的前言里,有一句話非常適用于本書:“在激發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的過程中,知識淵博的老師所起的作用無可替代;改變教學方法、重復地說教、或對教學大綱進行改革都無法做到這一點。” 為了提高中小學數學老師的素養,伍鴻熙先生二十多年來孜孜不倦地授課,編寫教材。他在改善數學基礎教育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令很多數學家敬佩。 ——張英伯(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清楚理解所教數學的知識結構是一位合格數學教師首要的基本素養,伍鴻熙先生的書很值得數學老師們學習與借鑒。 ——李慶忠(首都師范大學教授) 對于中小學教師,如果你想獲得對所教內容的深入理解,而又想嘗試富有邏輯且保持連貫性的思考,請閱讀此書。 ——張丹(北京教育學院教授)
數學家講解小學數學 作者簡介
伍鴻熙教授1963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是國際著名微分幾何學家,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數學教授,美國國家數學教育專家咨詢組成員。伍鴻熙教授1992年開始關注中小學數學教育,1998年至今一直致力于美國中小學數學教師的培訓與數學教育的改革工作。 作為數學家,伍鴻熙教授不僅深入到中小學實地調研美國數學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而且身體力行努力去解決。他發現目前許多中小學數學教師的師資培訓很不理想,于是他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為中小學數學教師編寫了一套從小學、初中直到高中的師資培訓教材。 伍鴻熙教授一直注重基礎課程的講授和教材的編寫。三十年前,他在一本寫給中國學生的數學教材的序言中曾引用唐朝魏征的話“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以此來強調奠定好基礎的重要性。 伍鴻熙教授一直關心、支持祖國的數學發展與數學教育工作,積極推動中美兩國數學與數學教育的交流。他自1975年以來,多次回國訪問與講學,出版了多本中文版的微分幾何著作,并積極支持將他編著的中小學數學教師培訓教材翻譯成中文出版。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隨園食單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回憶愛瑪儂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虎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