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當代文學路徑辨證-(20世紀50年代-90年代末)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5903246
- 條形碼:9787555903246 ; 978-7-5559-0324-6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當代文學路徑辨證-(20世紀50年代-90年代末) 本書特色
回首向來蕭瑟行。對歷史的尋蹤和文脈的梳理,也是對當下文學“路”和“橋”的選擇與認取。 本書以中國新文學史上特殊的時間段——20世紀下半葉(1950—2000年)的文學路徑為觀察、切入點,通過回顧與反思,深入析述了共和國文學由“一”到“多”、由“封閉”到“開放”的偉大過渡,從中提煉其寶貴的經驗與教訓;辯證闡釋了諸如“時間與空間”“主流與非主流”“語言與現實”“限制與自由”“此岸與彼岸”“發散與收斂”等文學元素之間的多重互補關系;悉心考量了當代文學生態的得失,尋求足以共享的各美其美、集美之美的和諧境界;在整體性“大中國文學”視野下,認真探討了海峽兩岸當代文學的優長以及和合的愿景。 本書規避一般的“史”的羅列,側重于以分析哲學對“問題”的提出和解讀,富有創新思維的觀念,則貫穿于“詩—思—史”的關系結構和智性表述之中。
中國當代文學路徑辨證-(20世紀50年代-90年代末) 內容簡介
楊匡漢先生長期從事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在文學批評、詩學以及臺港、海外華文研究中取得了廣泛的成就,是當代理論界的一位大家。在本書中,他經過多年深入細致的潛心研究,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的學術概念,有不少原創性的研究成果。 一、“大中國文學”概念的提出 在本書中,針對當代文學版圖中二元對立的意識形態的思維方式,和中國大陸與臺港澳地區被認為劃分為“兩個天地”的局面,作者將中國文學置于世界文學大環境下,以一種基于大歷史文化背景的辯證整體思維方式,以中華民族的命運、理想為母體,提出“大中國文學”概念,旨在反思文學、打通地域,試圖打通現代與當代、主體民族與少數民族、大陸與臺港……使當代文學在一個世界性的寥廓的網絡中,找到確定自己的位置,獲得新的價值,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具有突破性進展。 二、“辯證思維方式” 在考量中國當代文學路徑時,作者以辯證思維思考當代文學遇到的問題,打破各自為營、互相隔膜的現狀,梳理兩岸文學在中國傳統滋養下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流變,呼吁放下分歧,多溝通,創造性的解讀,清晰地考量了中國當代文學的若干問題。 作者直面20世紀中國文學下半葉文學進程中種種矛盾的現象,辯證闡釋了諸如“時間與空間”“主流與非主流”“語言與現實”“限制與自由”“此岸與彼岸”“發散與收斂”等文學元素之間的多重互補關系,深入探討了當代文學研究中遇到的問題,探討其中相輔相成,相榮共生的關系。 三、呼吁和合思維,共建大中國文學 在研究梳理中國當代文學過程中,作者運用“和合生物”的整體思維,倡導兩岸溝通、重建文學秩序,具有大視野,大胸襟。有助于研究者打破單一思維,跳出藩籬,使各類復雜的文學類型集文學現象在更加系統的網絡中,確定自己的位置,有助于文學進行結構關系的調整。 作者試圖在當代文學的叢林中,找到一條正確的研究之路,為后人解讀當代文學提供一個清晰、合理的局面。將其置于世紀性、全球化、世界的文學語境中,重新回顧20世紀下半葉中國文學走過的崎嶇與坎坷,傷痕與掙脫;以及那些曾經發生過的物質的損毀和精神的創傷,思考文學的生存意義與生存方式,重新定義文學的過程哲學,使我們的文學回顧進入主體與客體互動的階段。這種詮釋,不是要“翻開舊賬”,而是經由咀嚼讓它“芝麻開門”,讓經驗和問題進一步敞開。
中國當代文學路徑辨證-(20世紀50年代-90年代末) 目錄
中國當代文學路徑辨證-(20世紀50年代-90年代末) 相關資料
楊匡漢先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專事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老學者,著述甚豐,筆耕不輟,歷時五年完成的新作《中國當代文學路徑辨正》,重點回顧與反思了20世紀下半葉中國文學發展過程中的種種現象和問題,由現象察本質,由特點見規律,對“時間與空間”“主流導向”“語言與現實”“自由與限制”“此岸與彼岸”等文學要素做了辯證的闡釋,探悉了文學脈搏,體現了獨到見解,且富于問題意識,避免了凌空蹈虛、隔靴搔癢的一般性評論。凝重而靈動的行文風格,使之不失為既有學術價值又可讀性較強的專著。 一一白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 楊匡漢研究員作為長期關注和研究中國當代文學的資深專家,近期用五年時間,精心完成了《中國當代文學路徑辨正》的學術專著。本書以中國新文學史上特殊的時間段一一20世紀下半葉的文學道路為切入點,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和美學的觀點,深入析述了中國當代文學由“一”到“多”、由“封閉”到“開放”的過程,并以問題意識提煉其寶貴的經驗教訓。本書規避了一般性的“史”的羅列,貫穿“詩一一思一一史”的結構,對歷史的尋蹤和文脈的梳理,無疑可以使文脈更好地認知當今和昭示來茲,深信有相當的出版價值和相應的社會意義。 一一雷達(中國小說學會會長,中國作家協會研究員、創研部原主任)
中國當代文學路徑辨證-(20世紀50年代-90年代末) 作者簡介
楊匡漢(1940—),上海寶山人,當代學者、文學評論家。先后就讀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名譽副會長,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監事長,中國出版集團學術顧問。 出版有《艾青傳論》《繆斯的空間》《時空的共享》《中國新詩學》《中國當代文學》《揚子江與阿里山對話》《中華文化母題與海外華文文學》《玉樹臨風——學術自選集》《20世紀中國文學經驗》《海外華文文學知識譜系的詩學考辯》《莼鱸之思》等30余種著作,并主編《開放文叢》《90年代文學觀察》等多套叢書。 曾獲中國圖書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獎、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獎等。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巴金-再思錄
- >
山海經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