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中外名人傳記:達爾文---進化論奠基人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6137636
- 條形碼:9787546137636 ; 978-7-5461-3763-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外名人傳記:達爾文---進化論奠基人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7-14歲 1.成功不可復制,但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 2.偉大的人不是生來就偉大的,深入了解偉人,*好的方式是了解他的成長過程; 3.追尋名人成功足跡,收獲經驗和智慧,激勵勇氣和斗志
中外名人傳記:達爾文---進化論奠基人 內容簡介
歷經幾千年,有些人物就像盞盞明燈,照亮著一代代人的成長道路,指引人們走向成功。了解這些人、這些事,對于青少年做人、做事、做文章,都有很大的好處。對于弘揚愛國精神,傳播中華文明,普及歷史知識,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文化素質都會起很好的作用。 為了讓少年兒童喜歡讀、讀得懂,編者和作者依照歷史記載,采取了普通話口語講故事的形式,用幾個或者十幾個*能夠體現人物特點的小故事,把人物的生平事跡講述出來。這樣寫出來的故事,既真實可信,又有聲有色,讀起來也不費勁兒。文字淺顯,故事突出,是老少咸宜的讀物。
中外名人傳記:達爾文---進化論奠基人 目錄
中外名人傳記:達爾文---進化論奠基人 節選
童年印象 在距離倫敦220公里的地方,塞文河轉了個急彎,河灣的直徑有幾公里,把一座小山圍成了一個半島,英國的古城什魯斯伯里就是在這里發展起來的。在什魯斯伯里*北端的塞文河畔,有一座兩層樓的紅磚房,這座房子就是偉大的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的誕生之地。 達爾文的父親羅伯特·達爾文出生于1766年5月30日,他少年時在荷蘭萊頓大學學醫,19歲就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1787年,21歲的羅伯特·達爾文獨自一人來到什魯斯伯里,當了一名醫生。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對所有病人無論貧富都一視同仁地精心診治,很快就在這座小城有了名氣。第二年,羅伯特已經成了城中備受尊敬的名醫,并獲選為皇家學會會員。 達爾文的母親蘇珊娜·伊麗莎白·韋奇伍德是英國著名陶瓷技師喬賽亞·韋奇伍德的大女兒。喬賽亞繼承了家族的陶瓷產業后,悉心研究陶瓷工藝,燒制出了在英國前所未見的精美瓷器,深受英國王室和貴族的喜愛。喬治三世的王后夏洛特為此還專門接見了喬賽亞,以嘉獎他的出色技藝。羅伯特的父親伊拉茲馬斯和喬賽亞是老朋友,兩人都是皇家學會會員,關系親密。因此,羅伯特和比他小一歲的蘇珊娜從少年時就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兩人長大后,年少時的純潔友情變成了熾熱的愛情。但是由于兩家信奉的宗教不同,喬賽亞不愿意把女兒嫁給不同教派的男子,因此竭力反對他們成婚。可是,這一對年輕的戀人彼此忠貞不渝,早已無法割舍對方,所以兩人直到年過三十,都沒有成婚。1795年,蘇珊娜的父親喬賽亞去世后,羅伯特和蘇珊娜多年的苦戀才修成正果。兩人于1796年舉行了婚禮,有情人終成眷屬。 羅伯特和蘇珊娜結婚后,于1800年在塞文河畔修建了一幢兩層樓的紅磚房。這棟房子既是他們甜蜜的愛巢,也是羅伯特行醫的診所。樓房的所在地叫“蒙特”,因此這座房子被稱為“蒙特宅”。樓房的兩側有幾間平房,是候診室、花房、儲藏室、馬車庫和工人的宿舍。樓房旁邊還有一個羅伯特夫婦親自開辟的花園,里面種滿了各種果木花卉。這幢房屋背北朝南,雄踞于全城的*高點,從這里不僅可以憑窗俯視塞文河上的片片白帆,還能看見遠處青青的牧場和連綿起伏的群山。 達爾文于1809年2月12日出生,他是家中的第五個孩子,前面已經有了三個姐姐瑪麗安娜、卡羅琳、蘇珊和一個哥哥伊拉茲馬斯(與祖父同名)。達爾文一歲多時,媽媽又給他添了個小妹妹凱瑟琳。 羅伯特夫妻悉心經營著這個幸福的小家庭。蘇珊娜不僅將全家人的生活安排得舒適而甜蜜,而且全心全意地支持著丈夫的事業。然而對于她柔弱的身體來說,操持一大家子人的生活實在太過辛苦,她的健康狀況似乎越來越糟了。盡管羅伯特醫生百般呵護妻子,但蘇珊娜還是在1817年10月3日撇下心愛的丈夫和兒女,撒手人寰。當時達爾文才八歲,正如他自己所說:“除了媽媽臨終時睡的床、黑絲絨長衣和結構奇特的針線桌之外,我幾乎記不起關于她的任何事情了。” 失去了心愛的妻子,羅伯特悲痛欲絕,但是他不得不打起精神來,因為家中還有六個子女需要自己照顧和教養。達爾文對父親的記憶非常深刻。在他的印象中,父親羅伯特不僅醫術高明,而且是一位正直誠懇、樂于助人、寬厚仁慈的君子。羅伯特總是盡己所能地幫助別人。有一次,什魯斯伯里城的白先生事業出現了危機,他的工廠面臨著破產,全家人將陷入衣食無著的困境,他便請求羅伯特醫生借給他一萬英鎊。當時羅伯特并不太富裕,一萬英鎊實在不啻于一筆巨款,而且白先生根本無法提供任何有法律效力的抵押,只能寫下一張日后一定償還的借據。羅伯特不忍心看到白先生一家遭受破產的不幸,便傾其所有地籌足這筆巨款,借給了白先生。白先生對他感恩戴德,渡過難關后立即歸還了這筆錢。 曾經有個愛爾蘭人在什魯斯伯里丟失了錢包,他找羅伯特醫生借了二十英鎊,答應回家后即刻寄來匯票。羅伯特毫不遲疑地把錢借給了他。不久,愛爾蘭人果然寄來了一封信,在信中誠摯地感激羅伯特的仗義之舉,可是信中并沒有他承諾寄來的匯票。大家都認定這個愛爾蘭人不守諾言,但羅伯特相信他不是這樣的人。果然,那人的第二封信隨即就到了,信中有一張匯單,他還再三道歉說,他太粗心了,寄出信才發現匯單還留在桌上。 羅伯特不僅心地寬厚,為人正直,而且洞察力極其敏銳。 有一次,羅伯特從一位病人口中得知,一位富有的教士來到了這座小城,這位教士慷慨地答應滿足人們向他提出的各種要求,人人都爭相與他結交。羅伯特覺得很好奇,就去拜訪了那位教士。教士一見到羅伯特就宣稱自己如何富有、高尚,并問羅伯特有什么要求。羅伯特覺得這位教士并不是個可靠的人,因為一個真正誠實而富有的人是不會刻意夸耀自己的美德和財富的。羅伯特回家后叮囑幾個孩子不要同這個教士來往。孩子們疑惑地問:“城里的人都爭相邀請他去做客,為什么我們不能跟他來往呢?”羅伯特堅決地說:“不管別人怎么樣,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和他結交,因為他可能是個騙子。”果然,幾個月后,這位教士神不知鬼不覺地離開了什魯斯伯里,還騙走了不少人的錢財。 父親對達爾文的影響是巨大的,達爾文常說他父親是“人們當中*聰明的人”。羅伯特高明的醫術和高尚的品德令他深受人們的尊敬和信賴。很多病人不只來找他看病,還向他傾訴生活上的痛苦和煩難。那時,有一些前來就醫的婦女總是哭哭啼啼,羅伯特醫生總能對她們的痛苦感同身受,并認真聽她們傾訴,盡力安慰她們。但他發現,越是請她們不要哭,她們就哭得越厲害。因此,后來他就鼓勵她們哭,讓她們把痛苦發泄出來。果然,那些婦女盡情地大哭一場之后,就會感覺如釋重負,平靜下來接受醫生的診斷。 羅伯特·達爾文自從1787年來到什魯斯伯里之后,在這里行醫61年,為無數市民解除了痛苦。1848年11月13日,這位德高望重、救死扶傷的醫生與世長辭了。什魯斯伯里市民為了紀念他,將從他家通往市區的街道改名為達爾文街。父親的言行和品德對達爾文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達爾文說:“我從父親那里,并沒有獲得很多理性上的知識,但是他卻起了道德上的模范作用。” 達爾文對父親的感情極深,在晚年時還能清楚地回憶起父親生前的許多生活瑣事。父親去世后,因為達爾文兄弟姐妹都有自己的家,所以蒙特宅就轉讓給了他人。達爾文晚年時,曾在女兒的陪同下重訪什魯斯伯里。那時的蒙特宅已經物是人非了,但是那些熟悉的景致和舊物都勾起了他對父親的美好回憶。遺憾的是,他沒能走進父親的花房看一看。達爾文離開時悲愴地說:“如果我能在那個玻璃花房中單獨待上五分鐘,我知道我能清楚地看到父親坐在他那個輪椅中,就好像是他在我面前一樣。” 并非天才少年 達爾文小時候并沒有顯示出什么與眾不同之處,并不是一位“天才少年”。兒時的達爾文貪玩而淘氣,像所有同年齡的男孩那樣,經常上樹掏鳥蛋,在草叢里鉆來鉆去地捉蟲子,下河捕魚撈蝦,有時還自作聰明地把自家果樹的果子摘下來藏在草叢里,回家謊報果園的水果被人偷了。但是他這點小把戲怎么能瞞得過父親敏銳的眼睛。羅伯特從不兇狠地批評他撒謊,而是因勢利導地從小事中教育達爾文要誠實正直。 母親去世那年,八歲的達爾文和妹妹凱瑟琳被送到凱斯先生主持的日校讀小學。由于父親工作很忙,能干的二姐卡羅琳便自告奮勇地照管起達爾文和凱瑟琳的學習。頑皮的達爾文對學習并沒有妹妹凱薩琳那么熱心,因此功課比妹妹差得多。卡羅琳不得不經常把達爾文叫到自己的房間里,恩威并施地幫他預習、復習功課,但她還是經常擔心他的考試能否及格。卡羅琳還總想要糾正達爾文的脾氣,*初達爾文還肯聽教,可是次數多了,達爾文就覺得她太過于熱心了,反倒產生了逆反心理。 達爾文回憶這段經歷時說:“每當我要跨進她的房間時,就不禁在心中盤算,她又要來數說我的什么錯處呢?因此,我反而橫下一條心,采取滿不在乎的頑抗態度,隨便二姐怎么說,都只當耳旁風。” 達爾文雖然在學習上不甚上心,卻有別的方面的興趣。在學校上課時,他*喜歡的是自然常識課,并且將這種興趣發展到了生活中。他一有空就到塞文河的沙灘上去收集卵石和美麗的貝殼,有時到附近的小山上去尋找礦石,或者在花園里觀察花草樹木。他總是想方設法弄清楚各種植物的名稱,一動不動地趴在草叢里看那些小蟲子的活動。后來他收集的嗜好一發不可收拾,各種印章、錢幣、火漆信封、郵票和不同式樣的印紙都成了他的收藏品。 達爾文的另一個嗜好是長時間地獨自散步。散步時他的小腦瓜不停地轉動著,思考著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有一次他在什魯斯伯里的舊城堡旁的一條小道上散步時,想問題想得出了神,結果一腳踏空,從七、八英尺高的地方失足跌了下去。他還喜歡釣魚,常常一連幾個小時在河邊守著釣魚竿一動不動。這個男孩在童年時代就有一顆仁厚之心,這當然是因為受到了父親言行的熏陶和善良的姐妹們的影響。他不忍看到人們遭受痛苦,甚至對動物也極富愛心。他在收集鳥蛋時,在每個鳥窩里只拿走一個鳥蛋,從不多拿一個。只有一次例外,他把一個鳥巢中的鳥蛋全都取走了,目的是想恫嚇那只鳥。 在收集昆蟲時,他總是不忍心用大頭針把那些蝴蝶、甲蟲、飛蛾和斑蝥釘死,就去問二姐卡羅琳怎么辦。卡羅琳便教他只收集那些死了的昆蟲,就不用殘忍地殺死它們,看它們垂死掙扎。找死昆蟲比找活的要難得多,但是達爾文卻毫不介意,因為這樣他的良心好過多了。直到后來,達爾文為了科學研究必須捕捉昆蟲的時候,他也總是用月桂樹和夾竹桃葉的汁液對昆蟲進行“麻醉”,讓它們不受折磨地死去。 有一次,達爾文正在花園里玩自己的寶貝——喬賽亞舅舅送給他的古錢、大表姐送給他的奧國馬克和保姆南茜送給他的一個奇形怪狀的紐扣。這時有只小狗向他直奔過來,他以為小狗想要搶他的寶貝,情急之下對著小狗的屁股踢了一腳。小狗叫喚了一聲,落荒而逃,可是達爾文卻呆呆地望著小狗逃走的方向,心里對自己的“暴行”后悔不迭,連那些寶貝也沒有心思再看了。這件事一直令達爾文的良心深感不安,以至于直到晚年時他還清楚地記得“那次犯罪”的準確地點。就拿釣魚這件事來說,孩子們都喜歡用活蚯蚓做魚餌,因為扭來擺去的活蚯蚓能把魚兒逗引上鉤。但是達爾文覺得把一條活生生的蚯蚓掛在魚鉤上實在是太殘忍了。他聽人說可以用鹽水殺死蚯蚓,于是就先把蚯蚓浸在鹽水里,等它死了再用。 達爾文在凱斯日校只上了一年學,到1818年夏天時父親就把他送到了布特勒中學就讀,哥哥伊拉茲馬斯也在這所學校上學。 布特勒中學是一所舊式寄宿學校,達爾文兄弟倆一起在學校住讀。校長布特勒博士畢業于劍橋大學基督學院,是利奇菲爾德大教堂的神父,與達爾文的父親是朋友。他被任命為這所中學的校長后,制定了嚴格的校規以加強古典教育課程。學校進行的是一種嚴格的古典教學,特別重視寫作詩歌,主要教授古代語言文學、拉丁文、希臘文,除此之外還有古代史、地理和圣經的故事這些課程。達爾文在布特勒中學念了七年書,但他對這所學校的古典教育方式毫無好感。對他來說,學校的課程實在是太單調、太枯燥了,每天都要在教堂里做禱告,學古文,并且還要背誦。達爾文通過死記硬背也能完成背誦要求,但是兩天以后就把背會的東西忘得一干二凈了。地理和歷史課較少,教師講授得非常簡要,也無法從中學到什么實質性的東西。 那時,唯一帶給達爾文樂趣的只有荷馬、弗吉爾、賀拉斯的詩篇。他總是在做禱告時念誦他們的詩。他尤其喜歡賀拉斯的詩,直到晚年還記得那時背誦過的那些希臘頌詩。 達爾文雖然在學校寄宿,可是學校離家還不到一英里,所以他常常在每天兩次點名之間的那段空當里跑回家去,因為他在家里可以盡情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且他總是非要在家里待到*后一分鐘,才一路跑回學校去。 ……
- >
朝聞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