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符號與心體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68035
- 條形碼:9787516168035 ; 978-7-5161-6803-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符號與心體 本書特色
《符號與心體》將設計理論、漆藝理論和符號理論同現代美學的“審美意識論”結合起來,側重從符號與心體的關系角度來做理論形態的基礎性論述。對“心理語言”的說法做了深層次的置換,即將“心理”換為“心體”,“語言”換為“符號”。全書對“符號說”做了系統地闡釋,對“心體”一詞的內涵也作了界定。在此基礎上,重點論述“心體符號”的基本特征、操作規則與內部修辭,*后在心體符號的應用中描繪“心體符號”的現代性應用圖景,從而試圖建立一種新興的學科——“心體符號學”。該書是作者潘天波在數年研究現代美學、漆器藝術和設計理論過程中一直思考著的一個基礎理論問題的論述文本。實質上是現代美學原理體系中的某一原理問題的展開探究。主要內容有緒論、領域背景、理論綱領、符號心體操作、心體符號修辭、符號化心體:應用圖景、結語:現代性與心體符號等。
符號與心體 內容簡介
符號,人類文化的教練。本著在繼承中國心象理論與西方心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試圖運用心理學、藝術學等理論,汲取現代符號哲學與美學研究的新思想,開創性地梳理出“心體符號”的歷史發展及其理論邏輯形態,初步勾勒出它的本質特征、操作規律與內部修辭,并在符號化心體實踐中,力求描繪心體符號的現代性應用圖景。
符號與心體 目錄
**節 問題:心體之惑
第二節 范圍:心體空間符號
第三節 方法:美學觀察
**章 領域背景
**節 現象:“頑固的符號”
第二節 本質:符號的危機
第三節 歷史:心體符號論
第二章 理論綱領
**節 維柯:“真實-事實”原則
第二節 結構主義:心體的結構
第三節 維果茨基:“內部言語說”
第四節 卡西爾:符號與文化
第五節 勒溫:“現實的為有影響的”
第六節 福西永:形式的生命
第七節 迪利:外部世界的準謬誤
第三章 符號心體操作
**節 結構特征
第二節 發生動力
第三節 建構手續
第四節 空間運動
第四章 心體符號修辭
**節 單位與類型
第二節 能指與所指
第三節 修辭與語法
第四節 測度與模態
第五章 符號化心體:應用圖景
**節 “偉大的心靈”與“象”
第二節 意與象之約
第三節 標志符號的美學意圖
第四節 影像符號的象征暴力及知識重組
第五節 文化傳媒符號的政治偏向
第六節 傳感論美學:心體符號的當代理論假設
第七節 書法符號“氣味”說
第八節 設計能指符號的狂歡
第九節 哲學《紅樓夢》的空間符號
第十節 情感符號作為課堂教學的IRS
第六章 結語:現代性與心體符號
參考文獻
后記
符號與心體 節選
《符號與心體》: 這個問題要追問人類是如何獲得審美意識,而其他動物不能獲得的原因?回答這個問題有些復雜,但必須回答人類何以能“審美”?傳統思維在回答這個問題上多從人類學、文化學、考古學等途徑尋找人類“審美”的發生,探究人類審美意識的起源,*后的結論多在無休止的“循環邏輯論證”中告終,出現了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循環爭論,或是先有審美意識還是先有語言的爭論,或是在物質與意識的先后關系中爭論。但問題在于“關系”只是在邏輯概念中才起作用,在形象與感性中,它沒有生存的空間。諸如意識、思維、審美是什么?它們應是形象感知的。因此,我們在“關系”中追問它們的存在形態是沒有結果的。那么,審美意識存在的形態又是什么?為什么只有人類獨有?問題的追問必須回到人自身,還原到整體的原點上。這個整體原點就是人的意識組織,它的“精神需要”和“反思”是人類所獨有的。人類就是在這個關節點上發展了自己的“言語思維”,而動物卻沒有進一步進化,反而丟掉了精神需要和意識反思這兩個重要的環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類喉部與大腦進化具備了自己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是人類在活動中能積累自己的意識經驗,而且人類具有面對自然的各種生物現象的模仿能力。但動物也具備模仿、活動意識和腦進化三因素。問題的關鍵是這三個因素在動物那里不是有機的整體發生,只是在某一方面,如模仿聲音的鸚鵡,模仿動作的黑猩猩等。有機的整體發展離不開“群居”、“群往”、“群作”等活動,而人類正是在這方面優越于動物,在活動中實現了自己的言語思維的定性。 *后,言語思維的理想是追求心體符號的存在。這一理想走向反映言語思維的進一步定質化訴求。心體符號的存在是言語思維的一次大的“質變”。“質變”雖然以量變為基礎,但絕不是量的增多或疊加,增多或疊加僅僅是數量的直線上升。數量具有不可窮盡性,無窮的增多或疊加。如果沒有言語意識力的作用,只是無限的增多或疊加而已,言語意識力就是反思力和需要意識力。反思就是對量的優化與配置,對量的回憶與思考;需要意識力就是對量的提取與精簡。也就是說,言語思維的質變不是生活經驗的直線式上升,不是量的增多或疊加,而是對不斷增加的量的反思。反思過程中在藝術意識思維的觸發與引領下,心理言語思維在內部形成,*后質變成心理言語,這是在言語思維量的結構中不斷反思而形成穩定“體”的結果。 ……
符號與心體 作者簡介
潘天波,安徽無為人。藝術文化史學者,博士,任職于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學術興趣集中在工藝、美學與設計學等領域。他曾出版過多部著作,包括《現代漆藝美學》《變化的傳播偏向》《設計的立場》《大漆與中國文化》《中國西部秦漢漆器藝術》等,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主持國家課題2項,教育部課題3項,在多個學科領有獨特的學術貢獻。
- >
唐代進士錄
- >
姑媽的寶刀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