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張栻經學與理學探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105260
- 條形碼:9787553105260 ; 978-7-5531-0526-0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張栻經學與理學探析 本書特色
胡杰、馮和一編著的《張栻經學與理學探析》詳細地研究了張栻生活的時代及其思想的發展、張栻的經學與理學、張栻經學的地位和影響。總之,張栻太極論、天理論等理學理論就存在于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儒家經書之中,結合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演變的客觀需要,從中提煉出適合社會發展的價值體系,以指導人們的思想言行。
張栻經學與理學探析 內容簡介
本書是學術類著作。張栻是南宋時期著名哲學家、理學家與教育家,湖湘學派的代表人物與集大成者。他與“閩學”代表人物朱熹、“婺學”代表人物呂祖謙,在南宋理學領域鼎足而三,并稱“東南三賢”,“一世學者宗師”。 本稿側重于張栻生活時代歷史、學術背景的揭示,張栻經學與理學的關系的梳理,以及張栻經學與理學的地位與影響層面的研究。北宋至南宋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張栻的家學師學淵源、同道會講以及張栻的仕途經歷,對張栻思想的發展與成熟皆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宋明理學與*國經學所具有的密切聯系,也體現在張栻經學與理學的具體范疇及其相互關系的論述中;關于張栻的經學對理學史的發展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則主要是通過張栻本人及其后學對張栻之學的傳承、傳播、發展的學術活動中表現出來。
張栻經學與理學探析 目錄
前言
**章 張栻生活的時代及其思想的發展
**節 宋代理學思潮的崛起
一、經學的南北統一與中唐治經新趨向的出現
二、疑經思潮的盛行與宋代理學體系的建立
第二節 張栻生活的時代
第三節 張栻的生平與思想發展
一、張栻家世及張浚生平略述
二、張栻的生平事略
三、張栻一生中的三個重要階段
第二章 張栻經學與理學
**節 張栻治經“興發于義理”的思想
一、宋代理學經學觀及治經方法概述
二、張栻的經學觀與治經方法
第二節 張栻易學
一、張栻易學之學術淵源
二、張栻易學
第三節 張栻“四書”學
一、潛心《論語》,發明仁說
二、用義理讀《孟子》,闡發義利觀,發明性命之微
三、治《中庸》,展開“中和之辯”
四、闡釋《大學》,提出其認識論與道德修養論
第四節 張栻經學與理學的關系
一、張栻經學是張栻理學的載體
二、張栻經學是張栻理學的“源頭活水”
三、張栻理學是張栻經學義理闡發的邏輯體系
第五節 張栻思想與朱熹、陸九淵思想之比較
一、張栻、朱熹理學思想之異同
二、張栻、陸九淵理學思想之異同
三、張栻、朱熹、陸九淵經學思想比較
第三章 張栻經學的地位和影響
**節 張栻經學在理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一、表彰周敦頤、二程在道統中的作用和功績
二、在與朱熹相互博約中發展二程學說
三、去短集長,確立湖湘學派
第二節 張栻經學在中國經學史上的地位
一、張栻經學與宋學
二、張栻經學對中國經學的繼承與創新
第三節 天地之道不息,則張栻之教不朽
一、岳麓巨子
二、南軒之學,盛于蜀中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張栻經學與理學探析 節選
《張栻 經學與理學探析》: **節宋代理學思潮的崛起 中國思想文化的歷史發展經歷了諸子學、漢學、玄學、佛學、理學、樸學等幾個階段。先秦子學,百家爭鳴,鑄就了中國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軸心時代;兩漢經學,訓詁闡釋,更成就了后人視野中漢學的輝煌。只是由黃老而入儒術以及之后昌盛的經學,首先便體現在勸以官祿①,勸以官祿固然有利于漢代的思想統治以及儒學之興,但重經與重利一旦出現偏差,便出現“經術不重,而人才徒侈其眾多,實學已衰,而外貌反似乎極盛,于是游談起太學,而黨禍遍天下”②。其次,利的誘惑,也會使經學陷入以即時的統治需求為核心,脫離經學本身而沉于功利,名為明大義微言而實流于附會穿鑿。再就是經學對天人之學的引入。講天人合一,講讖緯災異,雖然增加了經學的神圣與權威性,豐富了經學的內涵,但另一方面,也*終是經學陷入駁雜與迷信。“漢儒增益秘緯,乃以讖文牽合經義,其合于經義者近鈍,其涉于讖文者多駁。”①可以說,經學的這種穿鑿附會、雜引讖緯而求以實用的功利性越強,在面臨新的社會情景時表現的適應性就會越差。 凡學有用則盛,無用則衰。經學發展到后來,一經說至百余萬言,但蔓衍支離,漸成無用之學,故皮錫瑞日:“弊正坐此,學者不可不察也。”②班固也曾描述經學之患,說:“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玩經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經立也。后世經傳既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難,便辭巧說,破壞形體;說五字之文,至于二三萬言。后進彌以馳逐,故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習,毀所不見,終以自蔽。此學者之大患也。”詳章句訓詁又易流于煩言碎語,使得“學者罷老且不能究其一藝”③。 “經學盛于漢,漢亡而經學衰。”④漢末巨變,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統治階層互相殘殺,政權風云變化無常,殘酷的社會現實,不僅使一些有識之士生活于“烏飛三匝,何枝可依”的恐怖社會之中,統治者所宣揚的尊卑綱常儒家倫理也必然地遭到了致命的沖擊。這時,漢代經學賴以發展的政治經濟基礎、社會基礎都不復存在,而漢代今文經學沉于即時功利的特點以及古文經學又務于碎義終以自蔽的弊端也顯現無疑,在新的社會現實面前面臨著被否定的尷尬。新形勢下的社會統治階層要想求得現實統治的鞏固與穩定,就不得不在經學之外另求新的指導思想與統治工具,以求解決現實的災難。 ……
張栻經學與理學探析 作者簡介
胡杰(1976~),河南信陽人,四川師范大學哲學碩士,師從蔡方鹿先生,現任四川省朱熹研究會理事、成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輯。曾參與《朱熹大辭典》、《成都地方志通訊》以及《汶川特大地震成都抗震救災志》等著作的編撰與整理。 馮和一(1977~),河南汝南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莉莉和章魚
- >
唐代進士錄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