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二十世紀西方藝術史(下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15285
- 條形碼:9787100115285 ; 978-7-100-11528-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二十世紀西方藝術史(下卷) 本書特色
★ 16開精裝,裝幀精美,商務印書館出版
★ 涵蓋建筑、繪畫、雕塑、攝影、電影等多個藝術領域,全面詳盡。
★ 對藝術流派、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等都做了全面細致的講解介紹,并選編了相關理論文獻。
★ 語言精當,剖析透辟,深入勘察和挖掘藝術所植根的文化脈絡、所關聯(lián)的哲學思索。
★ 含30余幅全彩插圖,可令讀者直觀地體驗二十世紀西方藝術的萬千姿態(tài)。
二十世紀西方藝術史(下卷) 內(nèi)容簡介
二戰(zhàn)是20世紀歷史的轉(zhuǎn)折點,對于藝術的發(fā)展也同樣如此。本書全面而詳盡地介紹了西方藝術在二戰(zhàn)后的發(fā)展情況,從中可以窺見到藝術在世界歷史中的斷裂與革新。下卷謀篇布局的特色在于,以實驗型藝術家個人所提供的創(chuàng)作個案為中心來展現(xiàn)當代藝術。
本書作者充分做到了“視與思”的結合,全面、切實、深刻地呈現(xiàn)出關于當代藝術的一幅全景畫卷。寫法上往往直關主題、切中肯綮,語言精當,剖析透辟,深入勘察和挖掘藝術所植根的文化脈絡、所關聯(lián)的哲學思索。貫穿當代藝術的思想性使得這部藝術史具有厚重的理論基礎并充滿深邃的哲學思辨,因此它同時也是一部西方當代文化史。
杰克遜·波洛克、安迪·沃霍爾、伊夫·克萊因、菲利普·約翰遜等藝術大家都被收在作者的討論范圍內(nèi),使得本書成為一本全景式地反映當代藝術跨界性質(zhì)的指南。本書更配有30余幅全彩插圖,可令讀者直觀地體驗當代藝術的萬千姿態(tài)。
二十世紀西方藝術史(下卷) 目錄
**部分 繪畫—雕塑—實物—裝置
導 論 3
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的定位 5
后現(xiàn)代的“怎么都行” 8
意識到藝術的一個終結 9
杜尚效應 11
作為藝術指稱模式的身體 13
媒介時代的藝術 15
抽象主義成為國際風格 17
攻擊性和內(nèi)在性 20
杰克遜·波洛克 21
沃爾斯 23
雕塑中的邊界行走者 26
阿爾貝托·賈科梅蒂 26
亨利·摩爾 28
亞歷山大·考爾德 29
紐約畫派的純粹主義者 31
伴以身體動作的抽象表現(xiàn)主義 35
威廉·德·庫寧 35
羅伯特·馬瑟韋爾 36
弗蘭茨·克蘭 38
色域繪畫 38
克萊福特·斯蒂爾 39
伯奈特·紐曼 40
馬克·羅斯科 42
約瑟夫·阿爾貝斯 43
海倫·弗蘭肯塞勒和紐約畫派的末代 44
肯尼斯·諾蘭 45
莫里斯·路易斯 45
弗蘭克·斯特拉 45
阿德·萊因哈特 46
歐洲的不定形藝術 49
原生藝術、斑點派、另類藝術 51
讓·杜布菲 53
讓·福特里埃 55
藝術團體“眼鏡蛇” 55
材料試驗 56
安東尼·塔皮埃斯 57
阿爾貝托·布里 58
抽象與身體動作 58
艾米里歐·維多瓦 60
安東尼奧·紹拉 60
暗碼與符號 61
亨利·米肖 62
漢斯·哈通 62
現(xiàn)實與對藝術的感知 65
越界———走向?qū)嵨铩?7
羅伯特·勞申伯格 68
賈思培·瓊斯 69
新的視覺現(xiàn)實:自然、光線、運動、非物質(zhì)化 71
盧齊歐·封塔納 71
藝術團體“零社”及動態(tài)擴張 73
伊夫·克萊因 76
皮耶羅·曼佐尼 79
新寫實主義與現(xiàn)成品原則 80
阿爾芒 81
讓·丁格利 82
妮基·德·桑法勒 83
丹尼爾·斯波利 84
波普藝術———平凡之物的啟示 85
波普的搖籃———英國的“獨立小組” 87
英美的波普藝術 88
理查德·漢密爾頓 91
艾倫·瓊斯 92
湯姆·韋瑟爾曼 92
安迪·沃霍爾 93
羅伊·利希滕斯坦 96
克萊斯·奧登伯格 99
極簡藝術———關于中立的幻象 101
唐納德·賈德 102
卡爾·安德烈 104
丹·弗雷文 104
索爾·列·韋特 105
觀念藝術 106
從“藝術與語言”到珍妮·霍爾策 108
約瑟夫·科蘇斯 112
馬塞爾·布達埃爾 114
藝術與生活———關于行動主義(第二輪)現(xiàn)代藝術 119
偶發(fā)藝術、事件藝術、行為藝術 121
“具體”美術協(xié)會 123
激流藝術 124
約瑟夫·博伊斯 126
行為藝術、身體藝術及其借助媒介的排演 132
瓦莉·艾斯波爾 133
維也納行動派 134
維托·阿肯錫 135
克里斯·伯登 137
吉娜·佩恩 138
于爾根·克勞克 139
作為行為藝術者的觀者———閉路裝置 141
布魯斯·瑙曼 141
丹·格拉漢姆 145
后現(xiàn)代的新自由:“當姿態(tài)成為形式” 149
地景藝術 152
羅伯特·史密森 154
瓦爾特·德·瑪利亞 156
邁克爾·海澤 157
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勞德 158
貧窮藝術 161
羅伯特·莫里斯 163
雅尼斯·庫奈里斯 164
米開朗琪羅·畢斯托雷托 166
馬里奧·梅茨 167
痕跡保留———后現(xiàn)代的模擬與媒介批評 169
安妮和佩特里克·普瓦里埃 170
尼克勞斯·朗 170
約亨·格爾茨 171
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 174
媒介取向與對現(xiàn)代主義的修正 177
介于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之間的繪畫 183
格爾哈特·里希特 183
西格瑪爾·波爾克 186
格奧爾格·巴塞利茲 188
安塞姆·基弗 192
攝影而非繪畫 195
貝恩特和希拉·貝歇爾 197
貝歇爾學派 198
杰夫·沃爾 200
現(xiàn)實與虛擬性———顯示器圖像與影像投影 202
白南準 205
比爾·維奧拉 208
第二部分 建筑
1945年至今的城市規(guī)劃 213
各種范式 219
永遠年輕的父親形象:菲利普·約翰遜 221
玻璃住宅 222
美國電訊公司總部大樓 224
“白色派”與“灰色派” 225
“白色派” 225
理查德·邁耶與新和諧市展示及旅游資料館 226
“灰色派” 228
斷裂與延續(xù) 231
國際化風格與有機建筑 234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勒·柯布西耶、弗蘭克·
勞埃德·萊特 234
阿爾瓦·阿爾托、胡戈·哈林 236
在功能性典雅與居住集裝箱之間:五六十年代 237
“住宅案例研究計劃”:查爾斯·伊姆斯和理查德·紐特拉 237
工業(yè)思維方式的機遇與困境 238
粗野主義:從勒·柯布西耶到路易斯·I.康 241
混凝土的表現(xiàn)性 243
埃羅·沙里寧、皮埃爾·路易吉·納爾維、漢斯·夏隆、約恩·伍重 243
理性建筑 247
阿爾多·羅西與柏林科赫街的集合式住宅 250
其他理性主義建筑師和提契諾學派 252
后現(xiàn)代……尚無終結 255
無所顧忌的征引和摩爾的意大利廣場 259
羅伯特·文丘里:凡娜·文丘里住宅 260
林林總總的可能性 262
博物館———對體驗型文化的導演效果 265
漢斯·霍萊因:位于門興格拉德巴赫的修士山博物館 266
詹姆斯·斯特林:位于斯圖加特的州立新美術館 268
持續(xù)的陪伴者: 高技派建筑 271
開放結構與帳篷屋頂 273
弗雷·奧托、丹下健三、君特·貝尼施 274
建筑物機器和成形為建筑的科幻 275
理查德·羅杰斯和倫佐·皮亞諾:巴黎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275
諾曼·福斯特:香港匯豐銀行總部 278
技術癖的詼諧 280
古斯塔夫·佩茨爾、尼古拉斯·格里姆肖、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 280
解構主義 283
介于波普與建筑之間:塞特小組 285
領軍人物及其典型建筑 286
君特·貝尼施、雷姆·庫爾哈斯、伯納德·屈米、扎哈·M.哈迪德、
藍天組 287
弗蘭克·O.蓋瑞:位于畢爾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館 289
丹尼爾·里伯斯金:柏林猶太博物館 292
一種展望 295
參考資料 297
附 錄 309
參考文獻 311
人名索引 317
作者簡介 337
譯后記 339
二十世紀西方藝術史(下卷) 作者簡介
烏爾里希·萊瑟爾,1961年生于慕尼黑,自1994年起成為自由作家,同時擔任文字和圖畫編輯。已發(fā)表有大量文章、展評和藝術評論,并參與撰寫了多部展品目錄冊和辭典,研究重點是巴洛克、洛可可和古典現(xiàn)代主義藝術。
諾伯特·沃爾夫,1949年生于德國雷根斯堡,1992年獲慕尼黑大學教授資格,此后曾在德國多地擔任客座教授,并從事專業(yè)類書籍和文章的撰寫。已發(fā)表有大量文章,內(nèi)容涉及中世紀宗教藝術、泥金插圖手抄本、委拉斯開支、皮拉內(nèi)西、浪漫派繪畫、歐洲風景畫、19世紀藝術和藝術理論等。
譯者楊勁,女,柏林洪堡大學博士,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副教授,校二級科研學術骨干,上海翻譯家協(xié)會會員,2012年“浦江人才”計劃入選者。已出版專著兩部,發(fā)表論文20余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月亮虎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