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屬礦物加工理論與基礎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2247117
- 條形碼:9787122247117 ; 978-7-122-24711-7
- 裝幀:暫無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非金屬礦物加工理論與基礎 本書特色
非金屬礦物材料與高新技術和新材料產(chǎn)業(yè)、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升級以及生態(tài)環(huán)保等產(chǎn)業(yè)密切相關,其不僅廣泛用于建材、冶金、化工、交通、機械、輕工等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領域,而且在電子信息、生物醫(yī)藥、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領域有廣闊的潛在市場,同時,又是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建設的高效、廉價材料。精細化加工是非金屬礦物材料開發(fā)、利用的主要發(fā)展方向,非金屬礦精細化加工理論目前已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與熱點。
本書共分8章。第1章主要介紹了非金屬礦物的定義、特性、分類與應用。第2章介紹了非金屬礦物的礦物學基礎。第3章介紹了非金屬礦物的晶體化學基礎。第4章介紹了非金屬礦物精細加工的物理化學基礎。第5章介紹了非金屬礦物的細粉碎與分級原理。第6章介紹了非金屬礦物的選礦提純的物理與化學原理與方法。第7章介紹了非金屬礦物的表面改性的應用與目的、表面改性的方法及原理、表面改性劑及改性機理等。第8章介紹了非金屬礦物的功能改性的原理與途徑,以及非金屬礦物納米化功能改性的原理和應用。
全書內(nèi)容豐富、實用性強,可供廣大從事非金屬礦物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復合材料以及礦物加工、非金屬礦深加工和化工、環(huán)境工程等科研技術人員參考,也可供大專院校無機非金屬材料、礦物材料等相關專業(yè)師生作為教學參考書或教材。
非金屬礦物加工理論與基礎 內(nèi)容簡介
中國是世界上非金屬礦產(chǎn)資源品種較多、儲量較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根據(jù)工業(yè)發(fā)達國家發(fā)展的經(jīng)驗,在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非金屬礦及非金屬礦物材料的消費量與產(chǎn)值必然要大于金屬礦及金屬材料。因此,未來我國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的技術進步、資源節(jié)約型和環(huán)境友好型國策的全面落實將給我國非金屬礦工業(yè)帶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
本書以非金屬礦精細化加工為目標,以精細化加工單元作業(yè)為主線,結合作者近年來在非金屬礦精細化加工的研究和實踐經(jīng)歷,詳細介紹了非金屬礦精細化加工所需的加工理論與基礎。
非金屬礦物加工理論與基礎 目錄
第1章概述11.1非金屬礦物的定義和特性11.1.1非金屬礦物的定義和范疇11.1.2非金屬礦物的特點21.2非金屬礦物的分類31.2.1非金屬礦物按化學成分和結構分類31.2.2非金屬礦物的原則分類法41.3非金屬礦物的用途41.3.1我國早期對非金屬礦物材料的使用41.3.2非金屬材料的現(xiàn)代用途41.4非金屬礦物加工理論基礎概述51.4.1發(fā)展非金屬礦物加工技術的重要意義51.4.2非金屬礦物加工技術的主要內(nèi)容61.4.3非金屬礦物加工的特點91.4.4非金屬礦物加工技術的發(fā)展趨勢9第2章非金屬礦物的礦物學基礎132.1非金屬礦物的成因132.1.1形成礦物的地質(zhì)作用132.1.2礦物的形成與體系化學組分的活動性172.2非金屬礦物形成的影響因素182.2.1影響礦物形成的因素182.2.2礦物形成條件的標志192.3礦物的時空關系212.3.1礦物的生成順序和礦物的世代212.3.2礦物的共生和伴生222.4非金屬礦物的形態(tài)222.4.1礦物單體的形態(tài)232.4.2礦物集合體的形態(tài)252.5非金屬礦物的物理特性292.5.1非金屬礦物的光學特性292.5.2礦物的力學性質(zhì)322.5.3非金屬礦物的其他物理性質(zhì)362.6非金屬礦物的變化392.6.1溶蝕392.6.2交代392.6.3晶化和非晶質(zhì)化402.6.4假象40第3章非金屬礦物的晶體化學基礎413.1非金屬礦物的化學組成413.1.1非金屬礦物的主要組成元素413.1.2非金屬元素的原子結構及其外層電子構型443.1.3非金屬元素外層電子構型與它們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關系473.1.4非金屬元素的氧化態(tài)483.1.5非金屬礦物中的水483.1.6非金屬礦物的化學式493.2非金屬礦物中的鍵503.2.1非金屬元素的成鍵特征503.2.2分子間力和氫鍵513.3非金屬礦物晶體結構533.3.1非金屬單質(zhì)及其化合物的晶體533.3.2晶體和無定形體543.3.3非金屬礦物的晶體結構543.4典型非金屬礦物的晶體結構與特性603.4.1自然單質(zhì)元素礦物603.4.2碳酸鹽礦物643.4.3硫酸鹽礦物683.4.4天然復合非金屬礦713.4.5其他非金屬礦物733.5硅酸鹽礦物783.5.1層狀硅酸鹽類礦物783.5.2鏈狀結構硅酸鹽礦物873.5.3架狀結構硅酸鹽礦物913.5.4島狀結構硅酸鹽礦物95第4章非金屬礦物精細加工的物理化學基礎1014.1非金屬礦物顆粒的幾何特性與表征1014.1.1粉體顆粒的大小與分布1014.1.2粉體顆粒的形狀1054.1.3粉體顆粒的比表面積1064.2非金屬礦物的表面現(xiàn)象與表面能1074.2.1表面現(xiàn)象1074.2.2表面能1084.2.3粉體顆粒表面活性1094.3非金屬礦物粉體表面的吸附特性1104.3.1固體表面吸附現(xiàn)象1104.3.2粉體顆粒對氣體的吸附1114.3.3粉體顆粒在溶液中的吸附1134.4非金屬礦物粉體表面潤濕性1184.4.1固體表面的潤濕與潤濕性判斷1184.4.2粉體的潤濕性1204.5非金屬礦物粉體表面的其他性質(zhì)1214.5.1礦物表面的不均勻性1214.5.2礦物表面的電性1224.6非金屬礦物粉體的凝聚與分散1234.6.1粉體凝聚的類型1234.6.2粉體在空氣中的凝聚與分散1244.6.3粉體在溶液中的凝聚與分散127第5章非金屬礦物的超細粉碎與分級原理1325.1非金屬礦物精細加工的超細粉碎理論基礎1325.1.1超細粉碎機理1335.1.2超細粉碎過程的功耗1345.1.3超細粉碎過程的動力學1365.1.4超細粉碎過程的機械化學1375.1.5粉碎過程的影響因素1495.1.6超細顆粒的分散與助磨1515.2非金屬礦物精細加工的分級原理1575.2.1概述1575.2.2自由沉降1625.2.3干涉沉降164第6章非金屬礦物的選礦提純原理1666.1選礦提純的概述1666.1.1選礦提純的目的1666.1.2選礦提純的流程1676.1.3選礦提純指標1676.1.4選礦提純的特點1686.2非金屬礦物的物理選礦提純原理1696.2.1重力選礦1696.2.2浮游選礦1746.2.3磁力選礦1806.2.4電力選礦1816.2.5其他物理選礦方法1846.3非金屬礦物的化學選礦提純方法及原理1876.3.1堿熔法1876.3.2酸溶(浸)法1876.3.3氧化-還原漂白法1916.3.4煅燒法1946.3.5其他化學選礦提純方法1956.4幾種典型非金屬礦物的選礦提純方法1956.4.1高嶺土選礦提純1956.4.2滑石選礦提純1966.4.3菱鎂礦的選礦提純1976.4.4硅藻土煅燒提純1976.4.5金剛石堿熔提純1986.5脫水方法及原理1986.5.1脫水方法概述1986.5.2沉淀濃縮1996.5.3過濾1996.5.4干燥199第7章非金屬礦物的表面改性2007.1非金屬礦物表面改性的應用與目的2007.1.1非金屬礦物表面改性的應用2007.1.2非金屬礦物表面改性的目的2017.1.3非金屬礦物表面改性影響因素2027.2非金屬礦物表面改性的方法及原理2047.2.1概述2047.2.2機械化學改性的方法及原理2057.2.3表面包覆改性的方法及原理2067.2.4表面化學改性的方法及原理2097.2.5沉淀反應改性的方法及原理2107.2.6接枝改性的方法及原理2107.2.7其他表面改性方法2117.3表面改性劑及改性機理2137.3.1偶聯(lián)劑2147.3.2表面活性劑2207.3.3不飽和有機酸及有機低聚物2237.3.4超分散劑2247.3.5其他改性劑227第8章非金屬礦物的功能改性原理2288.1非金屬礦物材料的功能歸類2288.2非金屬礦物功能改性的原理與途徑2288.2.1包覆功能化改性2288.2.2插層功能化改性2298.2.3復合功能化改性2358.2.4交聯(lián)功能化改性2368.2.5置換功能化改性2378.2.6高溫煅燒功能化改性2388.2.7超聲波加熱改性2398.2.8微波加熱改性2408.3非金屬礦物納米化功能改性的原理和應用2408.3.1非金屬礦物納米化的現(xiàn)狀2408.3.2非金屬礦物納米化的方法及原理2418.3.3電氣石納米化改性2438.3.4lifepo4納米化改性2438.3.5碳酸鈣的納米化改性2448.4幾種典型非金屬礦物的功能改性實例2458.4.1凹凸棒石的功能改性2458.4.2海泡石的功能改性2478.4.3膨潤土的功能改性250參考文獻253
展開全部
非金屬礦物加工理論與基礎 作者簡介
楊華明,中南大學礦物材料研究中心,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主任,博導,男,浙江紹興人,現(xiàn)為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中南大學礦物材料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非金屬礦工業(yè)協(xié)會常務理事,中國建筑材料聯(lián)合會科教委委員、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礦物物理結構專委會和礦物巖石材料專委會委員等職。
在中南工業(yè)大學獲礦物加工工程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先后在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和俄羅斯科學院固態(tài)化學研究所任訪問教授。
長期從事非金屬礦物加工理論與技術、礦物材料、無機功能材料的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課題、973子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30多項,發(fā)表論文160余篇,在礦物、材料、化學等交叉學科的國際主流期刊J Mater Chem、J Phys Chem、Clay Clay Miner、Appl Clay Miner等發(fā)表學術論文6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