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對外漢語教育的拓荒者-何景賢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54237
- 條形碼:9787010154237 ; 978-7-01-015423-7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對外漢語教育的拓荒者-何景賢傳 本書特色
山民所著的《對外漢語教育的拓荒者--何景賢傳》傳主何景賢是臺灣中華語文研習所(TLI)的創始人、畢生致力于對外漢語教育60年,獨創研發的專業教學法與多元教材,讓漢語影響力從亞洲遍布全球成為世界強勢語言。 景賢先生始終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堅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同胞都是中華民族,一心致力于傳播漢語教學、弘揚中華文化事業,為加強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增進兩岸同胞的情感融合發揮了積極作用。TLI獨特而有效的對外漢語教學經驗是當代教育的成功典范。讀后令人奮進與向上、給人智慧與啟迪。
對外漢語教育的拓荒者-何景賢傳 內容簡介
《對外漢語教育的拓荒者:何景賢傳》在嚴格遵照史實的基礎上,適當借鑒文學筆法,以優美的文字概要敘述了畢生從事對外漢語教育的臺灣國際知名語言文化學者何景賢的傳奇人生,介紹了他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創辦“臺北語文學院”、以后歷經艱辛發展成為“中華語文產學集團”(TLI)及對外漢語教學和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世界和平方面的感人事跡。他的學生遍布全世界,許多學生成為各國政府領導要員、駐華使節,學術、教育、新聞、工商、宗教界的領袖或其他知名人士。
對外漢語教育的拓荒者-何景賢傳 目錄
序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序三 對何景賢博士的贊賞
序四 致敬并祝賀
序五 創造行業的先行者
前言
引言 難忘塘沽——懵懂少年傷別離
**章 山高水長——何景賢的祖籍與家族
1.嘉義,美麗的縣治
2.笨港——可愛的小鎮
3.漳州一平和一何氏家族
4.父親何健民
第二章 夢里北平——何景賢成長的煩惱與快樂
1.撈魚風波
2.情深什剎海
3.漫天飛蝗
4.月牙兒在哭
5.難咽之苦
6.成長的煩惱
7.天橋在笑
8.王媽的歌謠
9.語言的尷尬
10.北平風情
11.學校生活
12.不辭而別
第三章 初到臺灣——見證二二八
1.前路茫茫
2.初遇二二八
3.再遇二二八
第四章 磨礪青鋒——一波三折求學路
1.“附堡”無緣
2.禍藏“板中”
3.相E園根深
4.敲開大學門
第五章 昆明街的星光——一個新行當的誕生
1.奇怪的古典文學課
2.“基督教語文學院”的誕生
3.獨創對外漢語教學法
4.服役結善緣
5.**部TLI修正耶魯中文教材
《Yale-TLIRevisedEdition》
第六章 輝煌騰飛——TLI時代的開始
1.如火如荼的60年代
2.蔣經國的茶敘會
第七章 千里煙波留學路——在布朗大學的日子里
1.簽證的麻煩
2.走進布朗
3.推不掉的“主席”
4.既當學生又當先生
5.“國際學生會主席”的插曲
6.暑期負笈密西根
7.出席威廉斯堡國際會議
8.認識拉鐵摩爾
9.苦海無邊何處是岸
第八章 革故鼎新——率領TLI走向世界
1.履任伊始十大新政
2.cscIP與唐占唏
3.楊覺勇與IYP
4.耶魯中文教材現代化修訂
5.晉見蔣經國與華僑子弟尋根
6.印度德里大學之行
7.當選國際十大杰出青年
8.受命編寫《中國語文》
9.報國心獻《思與言》
第九章 十年深耕不尋常——何景賢與TLI快速成長
1.走出TLI校門
2.中華文化同舟修
3.擔綱中國藝術使團
第十章 愛神降臨——何景賢的婚戀家庭
1.八月陽明山
2.奇女子身世
3.臺北之戀
4.何景賢的心事
5.關女救英雄
6.蜜月旅行
第十一章 飛龍在天——何景賢的超常奮斗與驕人業績
1.頻繁互訪與廣泛合作
2.全球遍開“姊妹”花
3.首先是學者然后是教育家
4.青春做伴好還鄉
第十二章 對外漢教的幾個“**”——TLI的辦學特色和歷史地位
1.一切以學生為中心
2.TLI教材的魅力
3.師資培訓
4.科研先行
5.TLI的教學法
6.語言課上的“中華文化”
7.《新語訊》的貢獻
第十三章 和平使者——何景賢在TLI之外的公益貢獻
1.無法推卸的公益職務
2.和平使者
3.學術使者
4.文化使者
后記 TLI王國的永恒太陽
對外漢語教育的拓荒者-何景賢傳 節選
《對外漢語教育的拓荒者:何景賢傳》: 一是出自“歸”姓,為黃帝時代東夷“歸夷”的一支。以荷為圖騰,并在黃河下游的山東菏澤建立何國。 二是出自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改復姓賀拔氏為何氏;宋時回鶻族改何氏;清朝赫舍里氏、棟鄂氏、輝和氏、阿禮啥氏、赫舒哩氏、必喇氏、洪克羅氏改何姓等等,皆是。 第三個起源,則是何氏家族共同認可的“韓改何”說。 周文王之孫唐叔虞的十一世孫名“萬”,被分封于韓原(現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與稷山一帶),世人因其地稱他“韓萬”。按周王朝的冊封規定,到韓萬的三世孫韓厥起,成為真正的韓姓。后韓國為秦所滅,韓氏子孫分散于江、淮之間。因當地土音“韓”、“何”不分,逐漸誤寫成“何”。 另有傳說為:流亡江淮間的韓氏子孫中有韓城者,與其妻流寓廬江,操舟為業。后秦皇博浪遇刺,密令捕殺六國遺族。有秦吏登舟盤問韓城姓氏,時值天寒,城笑指河水日:“姓此”。城本無意隱姓,只是以水之“寒”以代“韓”,秦吏竟以為韓城姓“河”。后知其為秦令暗訪,韓城驚駭不已,嘆日:“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斧之難。”遂以“何”為姓,故韓城為何姓初始祖。 何氏形成后,在不斷的遷移和發展中形成諸多望族。其中以廬江、東海、陳郡三支*為有名。 福建省漳、泉一帶何姓,屬廬江支派。唐初,泉州、潮州間“蠻獠”叛亂,陳政率軍人閩平叛,陳政死,陳元光代其父領軍,上書朝廷獲準在泉、潮間設立漳州,陳元光被任命漳州刺史。此間,原居河南光州固始縣的廬江支派的何德,號嗣韓,輔佐陳氏父子入閩,叛亂平息后,何嗣韓被任命為泉州刺史。 何嗣韓死后,家遭變故,族譜失傳,其后裔世系不明。經過220年左右至唐末昭宗年間,河南光州固始縣人王潮、王審知兄弟率軍抵福建,請出了何嗣韓的裔孫何衍慶幫他安定社會秩序。二王很快統一了福建,王潮被唐昭宗任命為福建觀察使,后升威武軍節度使。王潮病逝,傳位給其弟王審知。不久,王審知被封為閩王,成為“五代十國”中閩國太祖。何衍慶則功成引退,王審知為報其功,將何世先祖何嗣韓追封為“安撫節度使”。閩人思其德,尊稱何嗣韓為安撫公。 衍慶公的第十五世孫何普成,隱居于泉州清源山下清源洞,當地一位同宗何清卿慕何普成清德,前來拜訪,在其壁上書“深谷逖居”四個字,后世因稱“逖基公”。 何逖基長子何元鎮,何元鎮第六子何添河遷居平和縣,繁衍生息。初建于光緒十年的嘉義縣民雄鄉平和村的“民雄何氏家廟”,主祀的始祖就是何添河。 平和村就是用他們的祖籍命名的,可知嘉義一帶的何姓,是從福建漳州平和縣移民而來,其始祖為何添河。 《嘉義縣志》明確記載:“何健民……先世福建平和人”,可知新港何氏與民雄何氏是一譜同宗,同是何添河之后裔。現在,如果回望何景賢的前人走過來的路,看到的是這樣一串身影:何姓初始祖“何城”(原名韓城,秦漢時人)——繁衍出廬江、東海、陳郡三大望族,其中“廬江”一族的后人——“何嗣韓”在唐高宗時隨陳元光入閩平亂,于國于民有功,被后世追封為安撫節度使,人稱安撫公——200多年后,何嗣韓裔孫“何衍慶”因輔助“五代十國”之“閩王”王審知而載人史冊——再傳十五世至“何普成”。何普成因隱逸而被人稱為逖基公,逖基公生五子分布福建各地——逖基公長子“何元鎮”生七子,其中第六子“何添河”成為平和縣的何氏先祖——何添河的后裔于乾隆年間人墾臺灣嘉義,成為嘉義民雄鄉何氏的先祖。 開姓初祖何城——何嗣韓——何衍慶——何普成——何添河——何健民一何景賢。2200余年歷史,就這樣如煙云飄過。 ……
對外漢語教育的拓荒者-何景賢傳 作者簡介
山民,男,原名王善民,山東嶧縣人,一級作家,同時從事文學、民俗學編輯工作,曾任《民間文化論壇》主編,發表文學創作、民俗學研究作品若干部。
- >
經典常談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