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八十春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610523
- 條形碼:9787565610523 ; 978-7-5656-1052-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八十春秋 內容簡介
本書根據“事以類從、依時敘事”的原則,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敘述了作者八十年的求學、教書、科研、講學、游歷的生涯。
八十春秋 目錄
從高樓場走來
古城中學生
家鄉解放,新的生活開始
步行二百六十多里赴高考
二、大學求學(1950-1956)
四川大學的政治運動
過好“土改關”
西南政法學院畢業
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
**次在天安門前慶國慶,迎校慶
“三好”生、優等生
三、高校執教(1956-1966)
**次走上大學講臺
狂悖的反右派斗爭
荒唐的大躍進
錯誤的反右傾與教學檢查
調中央財院的失落與奮起
三年經濟困難時期怎么度過?
蒲城“四清”
自古華山一條路
長安“四清
四、崢嶸歲月(1966-1976)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我家知青下鄉
河南“五七”干校
調入北京師范學院
淚灑十里長街送總理
唐山大地震
毛澤東時代結束
喜慶“四人幫”垮臺
五、教書育人(1976-1996)
六、老牛奮蹄(1966-2008)
七、玲塔夕照(2008-2012)
附錄
八十春秋 節選
《八十春秋》: 定式上綱,父母被認為“畏罪潛逃”、“畏罪自殺”。對這個消息的傳來,我思想上有準備,又沒有準備。有思想準備,是我知道封建剝削制度必定要徹底廢除,地主階級必定要打倒,地主家庭必定要摧毀。沒有思想準備,是作為非惡霸、一般地主分子,還是開明士紳、縣人民代表會議代表的父親,根據黨的政策和《土地改革法》規定,只要遵守土地改革法,交出自己的土地、房屋和其他財產,同樣可以分得一份土地,今后在勞動中改造自己,經過一定年限可轉化成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什么要外出和自盡呢?這不是“家破”又“人亡”嗎?這我不成了昔日無兄弟姐妹、今天無雙親的孤獨者嗎?這不是又給我增加了家庭包袱的重量嗎?一時間,血緣親情與土改理法之間,在思想上發生了激烈的沖撞。在學校團組織的教育幫助下,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我堅決站穩革命立場,過好民主革命關。家鄉土改后,我收到高樓鄉人民政府來信,告知:在土改、分配土地中,按照黨的政策,給你分留有一份土地,如何處置?我當即復信說:“謝謝政府。現在和將來我都不可能經營這份土地,還歸政府處理。” 由于我表現不錯,得到了同學們的信任,我很快被推舉為班長,使我得到了更多的鍛煉機會。 這時,高中同學,與我同時考進四川大學的周克諧,找到我談起一件事。他親叔父在家鄉土改時劃為惡霸地主,逃到成都來了,要他幫助躲藏起來,這使他左右兩難,想聽聽我的意見。我根據自己的認識與親歷,坦誠地勸他千萬要站穩革命立場,經住嚴峻考驗,在政治上劃清界限,奉勸叔父回去,接受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審處,也許會得到寬大處理。否則,既救不了你的叔父,也會嚴重影響你自己的政治前途。*后,我說:“這些都是個人意見,究竟如何處理?主意還得自己拿。”周克諧畢竟表現不錯,做到了大義滅親,親自帶領叔父到公安機關去自首。這件事情對我同樣是一個教育。這位同學社會工作也非常積極,也有成績。直到大學畢業,他本人始終未提出入團申請,團組織也未主動培養與發展他。開始作為班長、后任團支部書記的我,感到有些遺憾。 1951年暑假期間,學校組織同學去川西土改工作團正開展土改的灌縣(今都江堰市)參觀土改。從成都到灌縣五十九公里,地處岷江中游。大家背著簡便行李,戴上草帽,挎著水壺,集體步行前往。這就像后來我們所說的“拉練”吧。為了鼓舞士氣,消除疲勞,作為班長的我、文娛委員李祖勝、積極分子田德仙,輪流帶領大家唱革命歌曲:《東方紅》、《解放軍進行曲》、《紅旗飄飄》等。經過一天的行軍,到達了目的地。土改工作團先安排大家參觀久已聞名中外的我國古代創建的巨大水利工程——都江堰。 一周左右對土改的參觀,給我初步印象是:灌縣已經結束或正在土改的鄉村,一方面,是頗占“天時、地利”。這些地區,氣候溫和,雨水充足,多為平原,也有丘陵,都江堰工程起到了“旱澇保收”作用,莊稼長勢很好,一片豐收在望景象。這些說明,這些地區自然生態環境較好,人與自然比較和諧。另一方面,是沒有“人和”。廣大貧雇農民要受少數地、富的地租、高利貸的封建性剝削,過著十分窮困和悲慘的生活,階級矛盾十分尖銳。農民要求“土地還家”是歷史的必然,是天經地義的事。 灌縣參觀土改,實為以后參加土改作好思想上與組織上的準備。1951年9月開始,四川大學全體學生被調去川西土改工作團,下到各縣、鄉分期分批參加土改工作。 ……
八十春秋 作者簡介
邱遠猷,1932年12月生,四川資中人。1953年西南政法學院畢業,1956年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法律史研究生畢業。高校執教56年。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曾任中國近現代史、法學教研室主任、校務委員會委員、校學位學術委員會委員、校圖書館館長、北京地區高校圖工委副主任、東方文化與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長、校教代會副主席。曾兼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法律史專業博士生導師組成員、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客座教授、中國法律史學會理事、北京太平天國歷史研究會常務理事等。獨撰、合著、主編、參編著作28部,報刊發表文章197篇。2005年獲全國“當代中國法學名家”稱號。
- >
經典常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