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漢地民俗佛教的哲學思考-以唐宋為中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66642
- 條形碼:9787516166642 ; 978-7-5161-6664-2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漢地民俗佛教的哲學思考-以唐宋為中心 本書特色
民俗佛教是歷史上佛教史以及佛教哲學研究中被漠視的環節。隨著草根文化的日益勃興,民俗佛教研究已經陸續展開。 宇恒偉著作的《漢地民俗佛教的哲學思考--以唐宋為中心/橫渠書院叢書》主要以唐宋時期漢地的民俗佛教為研究對象,主要以其中彰顯的哲學理念為基本方向,特別是通過對其中涵蓋的根本理念進行闡述。在論述過程中,主要從民俗佛教與傳統哲學的比較認定中尋找切入點,并從民俗佛教的資料中找尋其哲學痕跡,以闡述民俗佛教中的理念世界。作為民俗佛教的研究成果之一,本書是力圖從人類面向世界的根本視角層面進行的分析,對民俗佛教的哲學形態和特點的說明屬于較為新穎的成果,其中主要通過民俗佛教中的根本理念得以體現。
漢地民俗佛教的哲學思考-以唐宋為中心 內容簡介
民俗佛教是歷史上佛教史以及佛教哲學研究中被漠視的環節。隨著草根文化的日益勃興,民俗佛教研究已經陸續展開。 宇恒偉*作的《漢地民俗佛教的哲學思考--以唐宋為中心/橫渠書院叢書》主要以唐宋時期漢地的民俗佛教為研究對象,主要以其中彰顯的哲學理念為基本方向,特別是通過對其中涵蓋的根本理念進行闡述。在論述過程中,主要從民俗佛教與傳統哲學的比較認定中尋找切入點,并從民俗佛教的資料中找尋其哲學痕跡,以闡述民俗佛教中的理念世界。作為民俗佛教的研究成果之一,本書是力圖從人類面向世界的根本視角層面進行的分析,對民俗佛教的哲學形態和特點的說明屬于較為新穎的成果,其中主要通過民俗佛教中的根本理念得以體現。
漢地民俗佛教的哲學思考-以唐宋為中心 目錄
導論
**章 未被納人哲學的民俗佛教
**節 學術視野中的幾個哲學特點
一 概括
二 形而上學
三 連續性
四 學術性
第二節 傳統視野中哲學的特點
一 系統性
二 理論化
三 抽象性
第三節 與民俗佛教相關的哲學特點
一 應用性
二 現實性
三 嚴整性
四 民俗性
第二章 民俗佛教的基本哲學形式
**節 民俗佛教的一般哲學特征
一 哲學的一般特征
二 因果報應
三 業報輪回
四 念想
第二節 民俗佛教的理念
一 精英佛教的理念
二 民俗佛教理念的歷史基礎
三 以民俗佛教與精英佛教的互動為理念積累的資源
四 疑偽經是民俗佛教理念的典型形式
五 受眾對待佛經的方式所集中展現的理念意義
第三節 民俗佛教理念的體現
一 信仰展現的理念
二 無序中的有序理念
第三章 民俗佛教的哲學擴展性
**節 傳播方式上的方便
一 轉讀
二 俗講
三 方便法門
四 神通的借用
第二節 信仰上的體系化
一 佛教民俗化的歷史歸宿是民俗佛教
二 民俗佛教的幾個階段
三 民俗佛教的兩重性
四 民俗佛教的體系化
第三節 民俗佛教信仰的基本類型
一 信仰群體意義上的民眾佛教
二 與民風融合的信仰型佛教
三 超出覺悟范圍的民俗佛教
第四章 民俗佛教彰顯的哲學基本問題
**節 民俗佛教展現的信仰與科學的關系
一 一般意義上的信仰與科學的關系
二 民俗佛教和信仰的關系
三 民俗佛教與科學
四 民俗佛教與信仰中的有神論
五 民俗佛教的典型科學特征
六 民俗佛教中信仰與科學的互動
第二節 感知方式的繼續和自由
一 感知在世界觀中的作用和意義
二 感知與根本理念
三 民俗佛教中感知的繼續和自由
四 受眾的選擇效用
五 受眾對佛經的解讀
六 受眾對佛經的應用
七 民俗佛教展現的個體自由
第三節 民俗佛教信仰的哲學表達
一 民俗佛教的形式
二 民俗佛教哲學表達的可能
三 民俗佛教哲學表達的特點
四 民俗佛教的信仰色彩
五 民俗佛教信仰的哲學表達
六 民俗佛教信仰哲學表達的特點
第四節 民俗佛教受眾對待現實世界的態度
一 佛教展現的對現實的基本態度
二 世間與出世間的對立所展現的思維方式
三 菩提達摩對世間法的重視
四 慧能對世間法的闡揚
五 民俗佛教受眾對待世間的基本態度
六 民俗佛教觸及的神圣與世俗問題
第五章 非哲學的民俗佛教
**節哲學與非哲學民俗佛教的區分
一 哲學化民俗佛教的根本點
二 非哲學化的民俗佛教
三 非哲學化民俗佛教的工具化
第二節 非哲學民俗佛教的作用
一 理念的外部展現
二 形式上的多彩性
三 活動的機制
四 認識的擴展
五 世間的延伸
結論 作為根本理念的民俗佛教
**節 民俗佛教的科學特征
一 民俗佛教系統
二 民俗佛教系統與文明交往
三 系統中的聚焦
第二節 根本理念的民俗佛教
一 關系性
二 關系性與根本理念
三 根本理念世界中的民俗佛教
第三節 根本理念與民俗佛教的詮釋
一 個體追求的瞬間與永恒
二 根本理念是個體與世界共鳴的渠道
三 根本理念的正誤
第四節 根本理念與生存哲學法則
一 哲學的有用和無用
二 需求與體悟
參考文獻
后記
漢地民俗佛教的哲學思考-以唐宋為中心 作者簡介
宇恒偉,1979年生,山東省昌樂縣人。1998—2009年分別就讀于曲阜師范大學、云南師范大學、西北大學,并相繼獲得法學學士、哲學碩士和歷史學博士學位。2009年7月于寶雞文理學院哲學系任教,主要從事佛教哲學,特別是《法句經》的研究。自2007年以來,參加了廈門南普陀佛教公眾形象論壇、首屆長安佛教國際學術研討會等20余次國內外學術會議,發表論文40余篇,出版專*《恩格斯宗教哲學的理論與歷史》《二程理學的自然向度與社會向度》兩部。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朝聞道
- >
唐代進士錄
- >
二體千字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