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代慢思考-給躁動社會理性的力量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7704034
- 條形碼:9787517704034 ; 978-7-5177-0403-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快時代慢思考-給躁動社會理性的力量 本書特色
《快時代慢思考》是知名時事評論員*新推出的時評著作。曹林用理性犀利的文字,冷靜客觀的視角,溫和改良的情懷,引導培養講理的耐心,清醒思考社會話語的撕裂,反省“標簽化”現象,在雷人雷語、官場怪象、社會教育、媒體自省、兩會聚焦、名人囧事中,立足真相,堅守獨立,理解飛速發展的中國,理解這個激蕩
的時代。
聚焦曹林,聚焦這個時代!與曹林一起,在快得窒息的時代,讓思考慢下來。
快時代慢思考-給躁動社會理性的力量 內容簡介
1.曹林的作品是客觀冷靜觀察中國現實的窗口,從這里走進真實的中國。
2.聚焦曹林,聚焦這個時代!
快時代慢思考-給躁動社會理性的力量 目錄
目 錄
**輯 這些年聽過的雷人雷語 /
官員的雷人雷語是中國輿論場中的一朵奇葩,所以雷,在于其反常識、反理性甚至是反人性的。當你驚訝于某個官員一句雷死人不償命的雷語后,沒幾天另一個地方另一個官員又會曝出一句更突破你想象力的雷語。雷語各有不同,但共同的是話語背后權力的冷血、傲慢、囂張、自負、把公民當屁民、不把民意當回事。評論無法對這些反常識的雷語無動于衷,這些年的評論記錄了這些層出不窮的雷語,可悲是評論員和輿論的憤怒群嘲,并沒有讓雷人雷語絕跡。囂張的權力不被關進籠子,雷人雷語會不斷刷新著雷的記錄。
討論人治時別用偽問題掩蓋真問題 /
法治權威永不能靠知錯不改維護 /
每一句雷語后都有一副冷血面孔 /
“百姓要為呼吸新鮮空氣買單”別成糊涂賬 /
“免費開水使國資流失”讓人目瞪口呆 /
“公務員無房影響反腐”是綁架財政 /
結婚不買房,到底誰在耍流氓 /
“大多數人是好的”是正確的廢話 /
東莞不哭:惡搞背后的輿論潛流 /
驚聞“政府不吃虧”成為炸樓理由 /
“公平導致公務員熱”怎么也說不通 /
告訴他“為何老百姓不公布財產” /
別用“錢少為何不辭職”去嗆公務員 /
強力反腐改變了民間的“笑貧不笑貪” /
官員竟反問“你們憑什么這么相信我” /
不必輕易把一家之言當“風向” /
“財產不公示”給官員制造無數障礙 /
第二輯 突破想象力的官場怪象 /
腐敗發展到了敢公然開房受賄的程度,亂花錢亂到了花千萬改陋室的程度,造假嚴重到了用綁假桃花辦桃花節的程度,特權發展到了貪官能帶薪坐牢的程度,機構臃腫到了出現“馬上就辦辦”這種奇葩機構的程度,人大弱勢到了需要向媒體求曝光的程度。比這些官場怪象更奇怪的是,輿論覺得很奇怪,而官場并不覺得奇怪,反而覺得記者大驚小怪了。官場與民間輿論場仿佛是兩個找不到交集、彼此無法理解的地方。
垃圾短信為什么會躲著高官走 /
“開房”才讓“受賄”成為新聞 /
無比天真的“紅段子抵制黃段子” /
“千萬改陋室”后的權力燒錢癖 /
百萬攀親張藝謀 /
平民“自證活著”與貪官“帶薪坐牢” /
假桃花節后,假的不只有桃花 /
組織市民雨中起舞:弱智的遮羞設計 /
考中央公務員獎6萬的醉翁之意 /
“刷綠漆”背后的粉刷政治學 /
貪官裝傻尿褲子不能僅當笑話看 /
“馬上就辦辦”后病態的疊床架屋 /
“應酬多脂肪肝高”只是公眾的自慰 /
一個“走路死”足以讓所有繁華坍塌 /
每個貪官都曾有個完美的任職評價 /
第三輯 別把兩會當“二會” /
每年全國兩會之際,網絡輿論場都會在圍觀和吐槽兩會中開另一種形式的兩會,網友喜歡把兩會稱作“二會”,覺得有些代表委員的提案方案太二,覺得一些媒體不報道嚴肅議政而去追星的行為很二,覺得一些明星代表委員不務正業的表現很二,覺得相關政府部門不敢面對尖銳提問的躲閃很二,覺得每年花那么多錢集中開會卻收效甚微很二。其實,很多人對兩會存在不少誤解,包括代表委員不一定了解兩會的意義,寫這些評論就是教代表委員們別二。
代表委員不必諱言當“政治明星” /
高官退休才放炮晚不晚 /
輿論不要逼代表委員說假話 /
采訪兩會的媒體記者太多了嗎 /
打撈兩會上那些沉沒的聲音 /
為什么沒高官參加代表就不積極 /
“一邊倒贊成”未必就是好聲音 /
別以明星腦殘粉心態跪著寫兩會 /
終于有委員對警車開道感到不安 /
崔永元為代表委員議政樹標桿 /
承認改革阻力是消除阻力的前提 /
跨界炮轟可以,但一定要用腳調查 /
動輒提議立法,偷懶的拍腦袋議政 /
港澳臺代表風頭被蓋,政治進了一步 /
看一個代表,就看他的投票史 /
小組討論不是跟中央領導的合影機會 /
農民工代表,你不必屈尊受人“接見” /
為何不能給作報告的總理一把椅子 /
第四輯 失去年輕人就是失去未來 /
國民黨在2014年九合一選舉中的慘敗,讓人們意識到一個問題,失去了年輕人,就失去了未來。其實比這個問題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教育,就失去了未來。中國當下*大的社會問題應該就是教育,我們常常反省自身與國外的差距,我們崛起了,變闊了,但人的文明程度并沒有隨GDP數字那樣立刻高起來。看到外國出了個喬布斯,立刻有學校說要砸5000萬培養喬布斯,羨慕其他國家出了無數諾貝爾獎,也想砸錢去批量生產諾貝爾獎得主,這種土豪思維下教育豈有前途。
中國*缺的不是官員而是名校長 /
“砸5000萬培養喬布斯”暴露出的浮躁 /
不要歌頌對抗高考體制的孩子 /
不要過度闡釋“小孩想當貪官” /
缺乏成人示范,班級民主不過一場游戲 /
教育別被“4個孩子進北大”遮望眼 /
“記領導人名字”向學生傳播何種暗示 /
為何不能把“向耶魯捐款”看成榮耀 /
大學與學生的距離,遠不是網語能彌合 /
上了發條的社會,不斷前置的起跑線 /
為什么陸步軒會說“給北大丟臉了” /
高考應全體裸考,加分已失去正當性 /
“千萬別報體”背后的勤勞而不敬業 /
葛劍雄“公開是在救自己”說的是實話 /
第五輯 媒體不能成霉體 /
媒體報道社會問題,其實,媒體也是社會問題的一部分。我寫評論批評同行時,有些同行會批評我“同行何苦罵同行”“同行相煎何太急”,甚至有人說“媒體已經被人瞧不起了,我們媒體人自己還罵自己”。我回應說,如果媒體人自己缺乏自我凈化和自我批評的話,就更被人瞧不起了。媒體是社會公器,也是商業機器。媒體是利益集團的監督者,但自身也是利益集團,需要自省。
事實不清時耐心等事實是*好的姿態 /
新聞敲詐背后的灰色生存心態 /
“面露淫光”的網站編輯們 /
對“治污怎么能干”的官話不能當頭棒喝 /
罵媒體*安全,媒體倫理便成焦點 /
謠言不死,因有人靠謠言活著 /
環保局局長戴不戴口罩都會挨罵 /
“扶老人”是怎樣成為大新聞的 /
民工致信鐵道部,別忙著先站隊批判 /
“無門圖書館”書沒增加,更讓人尊重 /
傳統媒體的自殺與他殺 /
別臆想出“良民證”這個稻草人去狂毆 /
“住人井”中的倫理困境 /
不要動輒說“中國人如何如何” /
警惕缺胳膊少腿的“殘疾新聞” /
看到“某某潮”后別跟著一起瞎高潮 /
清理報刊亭中“悲情想象”的誘惑 /
媒體須節制在打拐中的激情 /
第六輯 雜七雜八和胡言亂語 /
胡舒立在接受頒獎時稱,在中國做記者是幸運的,因為新聞素材取之不盡。胡舒立這種積極和樂觀的態度,值得同行學習,做新聞的人需要這種樂觀的韌性。提起在中國做新聞,很多媒體人講述的都是消極、悲觀、無力、無奈和不幸感。掌握一定話語權的記者都悲觀無力,其他人又該怎么辦呢?這是一份需要積極樂觀的職業。
應該允許新聞發言人說錯話 /
輿論硝煙中黨報黨刊的反逆襲 /
做官其實真的越來越容易了 /
落馬貪官為何成*弱的弱勢群體 /
別驚訝于官員竟那么支持八項規定 /
奶粉問題倒不必上升到國恥層面 /
經受住監督的吳曉茅帶來的教訓 /
你永遠無法說服那些罵趙雅芝的網噴 /
楊衛澤們為什么那么恨網恐網 /
別靠“美國人也亂扔垃圾”滋養自尊 /
復旦投毒案的仇恨需在沉寂中化解 /
“良心大廚”不是一碗心靈雞湯 /
反新聞規律的“貪官新聞” /
花了錢也要守規矩 /
為什么對“旭日旗T恤”憤怒不起來 /
第七輯 職務寫作不說假話 /
這一輯里選的都是給報社寫的社論或評論員文章,在中國當評論員,*難寫的就是這種規定動作和職務寫作,體制內的人說真話并不容易,但又不能說假話。我一直堅守一個原則,即盡可能說真話,絕不說自己都不信的話,絕不創造性地說假話。很多人寫社論都是當應付,我還是想爭取讀者,以對話的姿態寫社論才會有人話。不能以這樣的心態寫社論: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也不信;不管你看不看,反正我寫了。這樣當然就沒人話。
60歲風華正茂,一份成熟大報的擔當 /
歷史銘記2008 /
從容向洋看世界 /
2006:新聞的力量 /
2008:堅守價值勇于擔當 /
2010:在理性的公民身上發現公民社會 /
2011:微時代中那些令人難忘的微進步 /
2012:我們都是這個時代列車的乘客 /
我眼中的2013年中國年度漢字:網 /
我們看著日本,世界看著我們 /
重塑“勞動*光榮”的價值共識 /
遠離互聯網幻覺,立足現實理解改革 /
離開國家認同,改革寸步難行 /
當積極公民才無愧這個改革時代 /
誠信不是奉獻而是資本 /
用敬業精神追夢,以實戰狀態接班 /
主席小舉動何以引發大反響 /
這一年,高速前行的中國學會了慢 /
用國家公祭的重量將歷史刻在人心 /
我們欠春運服務者一聲謝謝 /
讓心靈在家的港灣里詩意棲息 /
第八輯 評論記錄災難史 /
在中國做評論員需要很強大的內心,一方面是要用這種強大的內心去面對各種噴子,一方面是面對災難。中國多災多難,有天災有人禍,一般人可以選擇不關注這些災難,而媒體人和評論人不可以。評論員不僅要關注災難,還要在公眾陷入恐懼或災難情緒之中時,作出冷靜的判斷。寫了10年評論,評過無數災難,對災難的看法也在發生改變,這從我這10年寫的災難評論中可以看到我的心路歷程。這些評論,既是對災難的記錄,也是個人面對災難時心理不斷成熟和理性的記錄。
這一次政府學會了與謠言賽跑 /
人命關天,攜手抗災優先于一切 /
收買得了工程監理,但收買不了地震 /
集體哀痛中的中國無比堅強 /
不苛責不添亂不輕疑 /
節制我們的“象征癖” /
從今天開始保護孩子不再受傷害 /
把自己作為一個人融入救災 /
汶川后玉樹,這一次行動無需任何呼吁 /
微博讓災難中的人們更像公民 /
適當的節制和靜默有時更有力量 /
煽情退場,回歸一個專業有序的救援 /
寬容對待救災背后的網絡雜音 /
別借別人的災難尋找自己的存在感 /
不要僅把地震和救災當成一個熱點 /
哀悼雅安,建震不倒的房子勝過一切 /
輿論不要配合恐怖分子傳播仇恨 /
對不起,孩子! /
避免幼童悶死悲劇更需愛的倫理 /
對礦難,我已無話可說 /
災難報道為什么不會說人話 /
不能讓對踩踏悲劇的健忘再跨年 /
城市應該讓生活更美好 /
第九輯 圍觀名人窘事 /
名人常常成為輿論焦點,民眾喜歡圍觀名人,評論需要拿名人當典型,名人的小問題常常被放大。這個問題上名人不必抱怨,當你從這種名氣中獲得了無數商業利益時,也要承受這種名氣帶來的圍觀困擾。看點名人不快樂的事,讓自己快樂快樂,這是很正常的大眾心態。名人被萬眾的鮮花掌聲追捧時,千萬不能沉浸于幻覺中把自己當成上帝,當你倒霉的那一天,那些追捧的力量會立刻變成狠踩你的力量。
賣力的春晚毀于用力過猛 /
那英的“泄密”擊中了公眾的焦慮 /
高曉松醉駕被拘何以成大新聞 /
馬化騰“為誰說話”不是問題 /
“張藝謀回絕倫敦”迎合的大眾虛榮 /
馮小剛與評論家要互相理解 /
黃海波嫖娼不可能得到主流認同 /
沒提案的劉翔與想參政的陳一冰 /
張紹剛是畸形電視文化的犧牲品 /
“冠軍逃課”何以引發輿論圍觀 /
倪萍委員不必跟媒體鬧別扭 /
正常的柴靜生子遭遇不正常的輿論 /
效忠祖國還是效忠耐克 /
柴靜花自己的錢做了人大代表該做的事 /
姚明面前,無比矮小的中國大學 /
展開全部
快時代慢思考-給躁動社會理性的力量 相關資料
慢不是速度,是有品。祝“吐槽青年”的評論之路越走越“慢”。——網絡大v“巴松狼王”、北京市環保局前副局長杜少中
當下評論和評論者不少,有思想、合邏輯、語言好且年輕的很少,曹林其人其論應當是很少中的一位佼佼者。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尤其喜歡本書中的教育評論。我很擔憂未來年輕人中理性思考和評論者愈來愈少,曹林及他的評論讓我少了一點憂。——教育部前新聞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
浮躁世事,過眼煙云,曹林和他的慢評論,才是對世界的最長情。——《瀟湘晨報》前副總編輯、知名評論員楊耕身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這是《道德經》里的一句話。快有快的好處,慢也有慢的價值。否則,人沒有了,發展還有什么意義?思考沒有了,評論還有什么意義?《快時代的慢評論》的背后,正是新聞評論的價值追求和戰略定力。——人民日報評論部專欄編輯室主編 范正偉
快時代慢思考-給躁動社會理性的力量 作者簡介
曹林,中國青年報編委、知名時事評論員,在國內數家媒體開有時評專欄,多家電臺電視臺特約評論員,北京大學客座講授新聞評論課程。多次獲中國新聞獎等國內知名新聞媒體大獎。作品以尖銳、理性、客觀和視角獨到見長,代表作為暢銷時評寫作參考書《時評十講》、時評著作《不與流行為伍》等。